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48.124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臺灣新文學歷經兩個殖民統治體制,跨越語言一代的前輩作家及戰後世代作家,堅持創作深具臺灣精神與本土意識的文學作品。李敏勇是戰後世代重要的詩人之一,藉由本論文研究,肯定其在戰後現代詩創作的努力與貢獻。 本文以李敏勇的詩作及詩解說為研究核心,其相關詩、文學評論及相關著作為輔助研究之資料,佐以前人研究成果做為參考並提出個人論述。以研讀、分析李敏勇的詩作及相關著作、評論,對於李敏勇有較細微的觀察與研究,標出其文學成就。 在國家文藝政策干涉文學創作的年代,李敏勇堅守貫徹成為真正的詩人的理念,釐清詩人的角色與責任。他的詩具備凝視現實的精神;喚醒族群的記憶 、重視人權的關懷、批判社會的現實、熱愛土地的情懷、思索歷史的軌跡、追尋國家的認同。他的詩質充滿愛與希望,擔負起教訓與教養的功能,讓詩成為時代、社會與歷史的證言。 李敏勇依循表現主義與新即物主義的藝術手法,以樸實明朗的語言風格,規律的詩作形式,表現豐富精彩的詩作意象。他是《笠》詩社戰後世代優秀的詩人之一,詩作的題材豐富,關心的層面廣泛,不僅讀詩、寫詩、解詩、譯詩、評詩,更以詩介入社會現實,追求歷史與社會的重建。

  • 學位論文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限及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範限中涵括「蘭陽戲劇團」的介紹及文獻探討;第貳章「蘭陽戲劇團《錯配姻緣》故事探源」中,說明《錯配姻緣》劇本的來源,上溯到明代的戲文,並根據「漳州薌劇團」所演出的《李妙惠》,說明薌劇版本的演出情節及特色;第參章是「蘭陽戲劇團《錯配姻緣》演出本分析」,就DVD演出版本為依據,從情節、曲調、人物塑造、詞曲表現及主題思想等五大方面作深入鑑賞;第肆章「蘭陽戲劇團《錯配姻緣》舞臺展演」是就DVD版本所呈現出來的舞臺效果來分析,從演員表現、導演風格、舞臺美術、音樂設計等進行探究;末章「結論」則為前四章總結,並期許藉由對劇本、演出的分析,能提升歌仔戲之表演藝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論文旨在以邊緣顛覆視角研究陳雪小說中的邊緣心靈書寫。文中闡述陳雪的創作意識,並梳理其歷年創作中邊緣議題,分別為「邊緣身分」中的女同志、精神疾病患者、畸零人;「邊緣母親」的同志母親、性工作母親、失常母親;「邊緣情欲」的血親亂倫、擬血親亂倫及「邊緣傷痛」的女同志創傷、性侵創傷、親情殺傷、死亡傷慟,以瞭解作家對邊緣議題的關注。 此外,在文中說明作家書寫策略的邊緣風格,意即論述陳雪在書寫上是顛覆的、消解傳統敘事的。 其中第一人稱喃喃絮語,是作家「以私密絮語跳脫宏大敘述」,人物的片斷零碎語言,不僅逃離宏大敘述、書寫個人小歷史,且呈現出私語敘事的美學風格及思想效果;文本中大量運用夢魘幻境,將場景抽離現實,是作家「以夢魘幻境抵拒現實脈絡」,使人物記憶及潛意識得以真實呈現,且夢魘幻境亦提供情節作用-預示故事情節、轉變人物心境、連結過去現在,如此既削弱現實脈絡影響力,更賦予夢魘幻境獨特的書寫意義;小說人物以鬼魅、天使、精神疾病患者及完美家庭中怪胎等樣貌出場,是作家「以怪胎展演嘲諷社會壓制」,意即以特異形象作為小說人物樣貌,除了展演成長創傷及污名,也是對社會規約的嘲諷與控訴。 另,筆者指出作家為邊緣心靈找尋靈魂出口、進行自我救贖的路徑,作家安排小說人物透過敘事書寫、身體經驗及返回和解之生命歷程,完成個體自我認同,達成邊緣心靈的自我救贖。 小說主角往往正在創作小說或敘說故事,是作家安排小說人物以「敘事書寫治療傷痛」,意即邊緣心靈透過敘事、書寫來梳理傷痛記憶,在填補記憶裂縫過程中重新認同自我;至於文本中的大膽情欲及欲望身體,是以身體經驗讓小說人物進行身體及自我想像的感知運作,即「身體經驗再現自我」,在此一過程中確認自我身體、性向、身分,進一步認同自我本身;此外小說人物尚在子宮幻想中返回母體,釋放自身情欲,亦有人物在放逐後返回家庭與傷痛和解,這些「返回和解停泊靈魂」的情節,皆代表小說人物消融傷痛,以上三種歷程,象徵邊緣心靈自我救贖的完成。 本論文經由上述對邊緣議題、書寫策略及邊緣心靈自我救贖路徑之探究,確立陳雪為邊緣心靈發聲的位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本論文嘗試以義旨為中心,對高中國文範文教材教學進行的說解與分析。 文旨可說是一篇作品的中心,是作者透過文詞所要表達主要意念,要掌握文旨則必先了解文義,兩者不可偏廢。在此前提下,課程中的範文指導與賞析都應以義旨為依歸,甚至教學的最後一個步驟—「評量」,歷來也都將「文意的理解」視為測驗中重要的一項,因此,義旨的重要不言可喻。 第一章「緒論」,先劃分本篇論文的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再簡介說明了文章義旨的理論內容。而「創作背景」是影響作品的義旨的重要因素,第二章便就「時代背景」與「個人背景」來分別討論它。除了「創作背景」之外,義旨所安置的位置也影響文章義蘊的發揮。第三章便分析主旨之安置與顯隱,以實際篇章分析的結果,驗證主旨安置位置不同(篇首、篇腹、篇末、篇外),與呈現方式不同(顯、隱、顯中有隱),則反映出不同的文章氣勢。而「材料」的使用更是作者用以寄託情感、議論的媒介,第四章便分別從「事材」與「物材」來討論如何彰顯文旨。至於第五章,則從「教學活動設計」中去提示義旨教學之處理順序,第六章再總結全篇。 最後,如果吾人在進行範文教學時,能以文旨為綱,對課文進行講解討論,並以背景為依據,注意材料的分析與文義、文旨的關連,相信必能達到掌握義旨的學習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因為中國的存在,臺灣與香港產生互相勾連的微妙關係。面對中國,臺灣與香港的處境十分相似,都與中國有著血緣上的牽繫,都處於中國相對邊緣的位置,都面臨國族認同的問題。有關中國認同的價值判別,是臺灣社會當前的重大爭議點,本文透過香港文學中「闡釋中國」的思考,希冀能提供為臺灣「本土性」議題感到焦慮的人借鑑與省思。 李碧華是香港文壇中具有指標意義的作家,其作品跨文類、跨藝術的獨特性,以及透過小?的隱喻,表達香港身分失落、國族認同等社會現況,使得她的文學作品擁有不可輕忽的價值。李碧華的小說在香港十分暢銷,能引起香港普羅大眾的共鳴,同時又有著超越一般通俗小說的意涵,能引起學術界的討論;她的作品中存在濃厚的香港意識,以及對中國政治的批判觀點,使得筆者認為李碧華是探討香港小說最不能忽略的一位作家。 由於李碧華電影編劇的背景,使她的作品兼具文學與電影兩種藝術的特點,與電影結合的小說也是她作品中最具有影響力的部分,因此筆者選擇以她小說中與電影結合的八部長篇作為研究主軸。「香港」是李碧華文本中永恆的主角,討論李碧華的作品無法避談香港這座城市,城市是一處空間,電影也強調空間,而空間是李碧華電影小說中非常關鍵的元素,空間代表的是一種範限,對於界線的玩弄、戲謔、顛覆、解構與嘲諷,正是李碧華作品中的特色。基於上述種種觀察,本論文將研究重心著重於兩方面:第一,探討李碧華文本中所存在的空間性,小空間與大空間的對立、抗衡、融合、對照、錯置……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關係,是本論文關注的重要命題。第二,同樣的故事在小說與電影跨媒體的置換之後,文本的改變,以及改變背後的意義,都是本文討論的範疇。 本研究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回顧文獻探討,表述問題意識,研究的對象、範疇、方法,以及各章節的架構安排。第二章〈身體空間的多元意涵〉,從身體空間的角度切入,從而思考李碧華小說中身體與性別的關係,身體與國族認同的關係,身體在男性欲望與影像中被觀看的過程,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第三章〈城市空間的對話與喧聲〉,本章節探討李碧華小說中關於城市的核心命題,從李碧華的觀點切入,以被視為邊緣的香港為中心,觀察香港與其他城市的互動與關聯。同時解析李碧華以文字重構香港,並深刻關注城市底層的邊緣聲音。此外,電影導演在解讀李碧華文字的過程中,對於城市的想像,也同樣存在邊緣與中心相互拉扯的權力意識。第四章〈超驗空間的虛實交錯〉,超乎現實經驗的鬼怪異類是李碧華電影小說中經常存在的角色,本章著力探究李碧華言情故事中,人類與異類相戀的主題,李碧華的小說重新思考男女兩性的關係,試圖為中國傳統小說中被誤讀的異類女性,找到重新詮釋的可能。同時,李碧華的小說,以及由其編劇或被改編的電影,也藉由人類與異類的相戀關係,隱喻香港與中國的處境,身分與國族的認同使此一題材有更深化的餘韻。第五章〈古今時空的並置與流動〉,時間與空間在李碧華的電影小說中,不只是區區背景,也不僅僅是最佳配角,幾乎可說是小說中不可或缺,光芒萬丈的聚焦所在。藉由時間的空間化,李碧華把不同的時態並列、錯置、移動,製造出迂迴曲折的戲劇張力與矛盾衝突,也進而賦予時空變化更多的意義與想像。第六章〈結論〉,總結其研究的文本挖掘與成果,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李碧華的電影小說中和了電影與小說兩種藝術文類,而文學與電影都是社會文化再現的形式,本論文以空間場域中的權力拉扯,觀看李碧華電影小說所呈現邊緣與中心的意義,除了挖掘文本表層風景下的深層內涵,釐清其作品中的書寫策略與層次,也更進一步對照電影與文學,在不同媒介的變動與轉換之下,文本意義的補充與形塑。筆者希冀以本文做為一個開端,讓李碧華作品價值的可見度被重新顯微,也讓更多被主流價值忽略的邊緣聲音得到關注與肯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白先勇自六0年代崛起於文壇,小說創作一直備受矚目,於二○○三年又獲得國家文藝獎的殊榮,他小說的魅力放眼現代文壇,可言無出其右者。其中女性角色的書寫更深具巨大的藝術魅力,於梨華稱讚白先勇:「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沒有任何一位作家,刻劃女人能夠勝過他的」。然而男性文人作品中的女性並非一種真實的存有,而是負載著男性對女性的情感投射與文化想像,「女性」的意義隨著時代背景的轉變,被不斷地重新定義與詮釋。本文重新審視白先勇文本中的女性敘寫,去觀察男性如何觀看女性,如何透過話語建構去呈現女性;在文本分析與研究處理上,以女性為關注角度切入,藉以觀照白先勇創作中女性敘寫的意義,並進而一窺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女性樣貌。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整理前人文獻成果。 第二章「眾女采姿:女性角色類型分析」,以社會身份區分,探究不同身份下,不同遭遇、不同心境之別。 第三章「女性角色的演出」,探討白先勇女性角色呈現的特色,由外而內,從女性身體敘述、內心意識流,再至幽微的象徵技巧。 第四章「女聲抑揚:女性角色的意識內蘊」探討的是這些女性角色在白先勇小說中所代表的意蘊,從歷史時代背景,到家國變動而至個人命運的脈絡分析,故分為「撫今感昔的時代感」、「流離斷根的漂泊感」、「性靈與肉慾的糾結」、「因果輪迴宿命難逃」四節說明。 第五章為「結論」,綜合上述章節,總結論述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唐是唐代國勢由盛轉衰的時期,儒佛道三家思想,因為在位者的提倡與鼓勵,迅速蓬勃發展,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柳宗元身處其時,博採眾家之說,有所揚棄,亦有所創新,形成其兼採百家之長,不拘一格的思想特色。   本論文以《柳河東全集》之詩文為研究重心,藉由詩文內容,分析歸納其思想內涵中,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形成,取捨與傾向,以觀照此三家思想彼此抗衡消長與融合的過程,以及宗元如何自由出入其間,而又有堅持與唾棄的思想面貌。 本文之章節安排,首敘研究動機、範圍、方法與成果,次敘作者所處之時代背景、生平世系與重要事蹟,以明其人品志節;再論柳宗元與儒佛道三家思想的關係與發展,以見其思想體系的博雜精深;末論柳宗元統合儒佛道的學術思想特色及後代評價,以觀其思想變化軌跡,價值與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俞樾是清末之經學大家,其《易》學重漢代象數,虞翻之學常見於其《易》論之中,曲園之所以重象數,乃以之為解釋《周易》意蘊之方,欲藉此通達義理。 另外,關於《易》圖學對邵雍圖學多所駁正,實有繼承與批判之功。本論文探討曲園《易》學,共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揭示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訂立研究方法與範圍,繼而探討目前研究概況,略述本論文之研究架構。 第二章〈俞樾曲園生平〉,依據所見之年譜,及俞曲園自己的著作,記述其其一生經歷,明白其為人及學術傾向。分成四節考述,一為早歲蒙養,二為仕進之路,三為回歸家園,此階段為曲園一生重要成就完成之時,故再分出四小點分述之,言其如何轉意治經,進而著述,生活如何困窘,書院講學的歷練,及「春在堂」、「曲園」、「右台仙館」、「俞樓」之由來,與其關心時局之心,最後一節則論其師友。 第三章、第四章〈俞樾曲園《易》學著作〉,因其《易》學著作豐富,故分作四大主題論之,先言訓詁類,次言象數,再論圖書、最後言一般通論。第三章為訓詁類,分:《周易平議》、《艮宧易說》、《茶香室經說》、《經課續編》、《古書疑義舉例》五個部分,分作三節。第四章首言「象」,有:《易貫》、《周易互體徵》、《易窮通變化論》,繼而言卦氣之《卦氣直日考》、《卦氣續考》、《七十二候考》;再論圖書之說含《玩易篇》、《八卦方位說》、《邵易補原》三部分,而其他的《易》學之作,歸入《易》學綜論一節,第四章分作三節。 第五章〈俞樾曲園《易》學淵源〉,主要的支架為象數與義理的流變,其實《易》學史的流變,是象數與義理消長,歷代《易》家從過去的學者中擷取精華,或繼承,或創新,都是一己之得,俞曲園的《易》學多有繼承,因此論其《易》學淵源。曲園於各個時期的學者都有所繼承或開創,分為漢《易》學者、魏晉隋唐《易》學者、宋元《易》學者、清《易》學者四節。 第六章〈俞樾曲園《易》學思想〉,從著作到淵源,對俞曲園之《易》學,已有概括瞭解,於此統整《易》學思想。分作四節:第一節論曲園之象數《易》學,第二節論曲園之圖書《易》學,第三節論曲園之義理《易》學,第四節為曲園 之《易》學綜論。 第七章〈結論〉分為三節,第一節言曲園的《易》學特色,第二節言曲園《易》學之繼承與開創,第三節言曲園之《易》學評價,肯定其成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建安文學代表的是一個文學自覺、承先啟後的階段,產生許多優秀的作家、作品。除了「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以外,其中以「七子」表現得最為活躍,也最引起時人的注意。劉勰《文心雕龍•才略》以王粲詩賦為「七子之冠冕」,但鍾嶸《詩品》評王粲的詩,卻認為不如劉楨。為明瞭各家對王粲之評論,釐析其觀點之然否,有必要對王粲的所有作品進行有系統的探究;再加上後人對其作品的研究,多重其詩賦成就,甚而僅就〈七哀詩〉、〈登樓賦〉論斷之,未能對所有作品進行全方位的探索,故撰述本文,自其家世才性、人生經歷、思想取向及各體文學的表現,作一全面通觀探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共分為緒論、本論、結論三個部份。緒論中揭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文獻分析、研究範圍、架構及方法,並說明原住民文學的界定、興起等,及拓拔斯?塔瑪匹瑪與原住民文學興起之關係與重要性。 本論的部份分成四章。第一章由拓拔斯的生平及創作背景談起,分為拓拔斯童年的部落生活、平地求學時期及行醫生涯三個時期,依時間脈絡可以了解創作者的背景及其文學養成因素;並且說明拓拔斯創作的歷程及其寫作目的。 第二章分析拓拔斯作品中的主題思想,題材以抒發原住民與漢族社會之間的衝突,並重現原住民的優質文化。在生存空間上:寫出原住民土地流失、自然生態破壞等生存權的犧牲;在經濟上:寫出娼妓問題、部落人口外流及部落觀光化等問題;也有關原漢關係:如原漢關係的轉變、異族文化的差異及漢文化中心主義所造成的傷害;有關族群形象的扭曲:族群隔閡、媒體的誤導;在身份認同上:原住民民族認同、去名與正名的掙扎;有關文化上:呈現出布農族與達悟族的文化及智慧。 而第三章探討拓拔斯在種種衝擊之下,自我的探索與調適,分析他的生命態度與布農人的處世觀點,著重在拓拔斯對於工作與金錢的價值、傳統與文明的調適、及酗酒的問題上的釐清,以內斂而反省的筆觸直指問題核心;身兼作家與醫師身份的拓拔斯,作品中對於現代醫學與巫靈禁忌、現實與理想醫療環境的衝突,及人生根底與生死問題等命題都有細膩的觀點。 第四章著重在分析作品的形式技巧與拓拔斯獨到的文句;分析其敘述與詮釋的方式、並就篇名、人物命名及意象,與人物形象的意涵做探討,再就拓拔斯的混語書寫、布農式文句、特有的時空數字概念及醫事語言加以歸納,進一步探究原住民神話的應用,以見拓拔斯獨特的文字風格與素材運用。 結論以歸納本論文研究成果。總說拓拔斯作品中題材空間、觀點、風格與體裁等的轉變,並加以歸結拓拔斯寫作的特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