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211.134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_@本研究旨在調查全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組織創新經營知覺程度之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在組織創新經營各層面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以107學年度第一學期全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為研究對象,採量化研究,以分層隨機抽樣法,針對21所大學校院,抽取356位學生事務人員,以「大學校院學生事務組織創新經營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346份,有效問卷34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9.71%。運用SPSS(19.0)套裝軟體進行敘述性統計、單一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所得資料。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全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整體組織創新經營知覺程度良好,其中以組織氣氛創新層面知覺程度最高。 二、不同學校性質、學校地區、學務處環境氛圍之學生事務人員對組織創新經營知覺程度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學校性質的學生事務人員在「專業發展創新」層面,公立大學校院、私立大學校院、私立技職校院的學生事務人員優於公立技職校院學生事務人員。 (二)不同學校地區的學生事務人員在「資訊科技創新」層面,中區學務中心的學生事務人員優於北區學務中心的學生事務人員;在「組織氣氛創新」層面,中區學務中心的學生事務人員高於北區學務中心的學生事務人員。 (三)不同工作的學務處環境氛圍的學生事務人員在「組織創新經營整體層面」、「專業發展創新」、「公共關係創新」、「學生活動創新」、「組織氣氛創新」,知覺友善的學生事務人員優於不友善及沒意見的學生事務人員;在「行政管理創新」層面知覺友善的學生事務人員優於不友善的學生事務人員;在「資訊科技創新」層面知覺友善的學生事務人員優於沒意見的學生事務人員。 三、不同服務年資、服務組別、擔任職務、編制人數之學生事務人員對組織創新經營知覺程度無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學生事務組織及學生事務人員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的學生事務工作提供參考之依據。

本文將於2024/06/30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普通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的重要性排序,以提供未來我國中學經濟教育發展的參考。根據研究目的及問題,透過文獻探討分析經濟教育的意涵與相關實證研究、我國高中經濟教育的發展內容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本研究採以問卷調查法,並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綱中選取普通型高中於經濟教育的課程項目與課程條目,作為編制問卷的基礎內容,針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進行差異性分析及層級分析研究。研究結論簡述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歷、主修專長、教學年資、任教地區、修習經濟學相關課程之經驗)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的重要性排序未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在【供給與需求】及【市場競爭與外部成本】上具有先顯著差異。 三、不同教授經濟教育之興趣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僅在【國民所得】此一項目上具有先顯著差異。 四、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六大課程類目重要性排序為:【供給與需求】、【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市場競爭與外部成本】、【國民所得】、【貿易自由化】、【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 五、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高中經濟教育課綱知整體課程條目重要性排序結果 (一)重要性位居前五名的課程條目依序為:「課程類目(一)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條目2-1.價格高低對誘因的影響。」、「課程類目(一)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條目1-1.廠商與政府有什麼資源?如何決定資源的用途?」、「課程類目(一)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條目3-2.決定一國進出口某項商品的主要因素。」。 (二)重要性位居末五名的課程條目依序為:「課程類目(四)市場競爭與外部成本——條目7-1.單一廠商漲價與所有廠商聯合漲價之效果有何不同?」、「課程類目(一)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條目3-1.專業分工的影響。」及「課程類目(一)資源、誘因與專業生產——條目2-2.政府政策可以影響誘因,進而改變人民行為?」。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研究者任教的臺北市國中七年級兩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過程聚焦於如何將性別平等教育和人權教育融入公民教材中,並以案例教學法施行之。經由研究歷程,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壹、實施後結果、發現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一、性別平權教育之案例教學設計實施在七年級上學期是可行的 二、性別平權案例挑選和設計上,盡量越貼近真實社會情境的案例 且存在爭議的情境,效果越好 三、案例學習單問題設計,應考量七年級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習慣追 求標準答案,故在設計上應循序漸進,先由封閉性問題開始,再加 深到開放性問題設計 四、案例教學實施可能遭遇的困難與問題,及其解決方式與途徑 (一)班級教學時間有限問題,除事先發放學習單當作業外,案例相關補 充資料也可於前一堂課發放供學生預習,並可建立個人和小組加扣 分獎懲制度以管控秩序,妥善利用有限的時間 (二)性別平等、人權案例事件具有社會爭議,於課堂討論存在敏感性問 題,教學者實施前須先評估時局對實施課程可能的影響,並設法因 應之 (三)七年級學生不熟悉案例討論方式,並容易產生過程中的秩序問題, 須事先擬定明確的教學指導語,思考如何引導七年級學生如何進行 案例討論的教學模式,最好能引領全班先示範討論一次 (四)學生重視參與程度與小組責任分配等公平性問題,除教師巡迴外, 可設計有具體指標的「互評表」,讓組員間互相填寫來制衡之 五、案例文本侷限,學生先備知識不足的情況,可於案例討論前一節 課,另外提供其他案例相關資訊連結,以助後續的討論 六、案例學習單提問重疊問題,所以未來設計完後,宜自行擬答,並尋 求其他師生一同擬答,以有效改善學習單設計問題 貳、學生的學習和進步 一、認識社會存在的性別議題,並增強對性別平權理念的了解 二、能覺察並同理他人困境的能力 三、尊重他人、理性討論和自行建構知識的學習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教學方面的建議 一、108新課綱的七上公民教材,適合融入性別平等與人權教育議題 二、七年級上學期課程應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三、教師可尋求他科協同教師共同發展跨學科、領域的素養導向課程 四、案例教學課程實施應建立小組加扣分機制和設計組員分工互評表 五、案例教學課程宜配合適當影音設備並可設計小遊戲評量活動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性別平權案例教學可嘗試實施在新課綱下的八年級課程 二、未來可研發新的性別平權教學案例,以因應時事法令的變遷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赴外交換學生對於跨文化能力指標之重要性評估排序,以提供未來赴外交換生的跨文化能力規劃及發展之參考。依據研究目的及問題,透過文獻分析探討全球教育、高等教育國際化及跨文化能力指標,並參考Deardorff (2006) 跨文化能力指標五個面向設計成問卷,最後針對赴外交換學生進行差異性分析及層級分析研究。研究結論簡述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性別、赴外交換時的年級、赴外交換時間、赴外交換地區與學校、英語能力、當時交換國家使用之母語能力、赴外交換前各種停留國外的累積時間、赴外交換前使用外語與外國人溝通的頻率)的赴外交換生對於跨文化能力指標主要構面差異情形。僅在「技能」構面中,赴外交換生性別,以及「知識與理解」構面中,赴外交換地區與學校有顯著差異,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二、赴外交換生對於跨文化能力指標之五個主要構面的重要性依序為:必備的態度、所欲達成的內在結果、所欲達成的外在結果、知識與理解、技能。 三、跨文化能力指標之整體重要性排序結果為:最重要的前三名能力要素依序為「E.所欲達成的外在結果-e1.具備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能力」、「A.必備的態度-a1.對多元文化的尊重」、「A.必備的態度-a4.對跨文化學習及異國人的開放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社團幹部人際能力之發展歷程,其影響之重要因素為何。針對十五名大學社團幹部,透過平面式體驗教育課程方案實施,採質性研究取向透過半結構的深度訪談、協同研究者及觀察員的觀察紀錄等歸納分析,輔以人際能力量表,提出人際能力各構面之發展歷程,以及體驗教育影響之重要因素,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大學社團幹部在實施體驗教育課程方案後,人際能力整體及各構面平均分數皆有所提升,呈現正向成長的趨勢。 二、根據研究歸納產出人際能力四項構面:「負向決斷」、「情緒支持」、「主動/表露」、「衝突處理」之發展歷程,並歸納產生人際能力各構面之發展歷程概念圖。 三、體驗教育影響大學社團幹部人際能力之重要因素共歸類分為四大類別:「團體關係及互動型態」:成員熟悉度、支持且舒服自在的氛圍、反饋、團體分享及討論、多元觀點的共同學習、團體人數;「引導員特質及能力」:帶領風格及特質、引導提問技巧;「參與者狀態」:課前動機、成員的過往經驗;「課程活動要素及型態」:衝突產生的失衡感、失能、活動隱喻、共同目標訂定、情緒字眼的教學、反思歷程的教學、分享類型的活動、做中學的課程型態。 本研究歸納產出體驗教育針對大學社團幹部人際能力各構面之發展歷程,並且進一步豐富了過往研究所提之體驗教育影響因素,提供往後課程設計及帶領之依循。並進一步提出後續研究建議、課程方案設計帶領之方向,以及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之反思。

  • 學位論文

體驗教育進入台灣,已經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這段期間在實踐以及研究領域,都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但是綜觀目前的研究,幾乎很少探討到這門學問的哲學基礎。在理論與實踐當中,大多會將體驗教育的根源追溯到約翰.杜威或柯特.漢恩,但還沒有人從體驗教育的觀點出發,這這兩人的理論構建成一個體系。本研究藉由統整杜威與漢恩的文本,試圖在其中建構一套針對體驗教育,體系化的哲學基礎。 在杜威看來,教育是為了個人與社會的存續,因此教育本身應該具備「連續性」。理想的教育應該以經驗為本,杜威脈絡下的經驗不只有傳統的被動意義,也具有主動的意義。主動的經驗,意味著身體與心智都參與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習的素材應該取自簡化後的社會環境,讓學習者能夠在學習環境下,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應用到真實社會。杜威的教育理想,和他理想中的民主政治高度相關。 在漢恩的理論當中,教育始於對習慣的改變,進而促成身體的健全。而他知名的戶外遠征、專案學習課程都是為了培養美德。美德和付諸實踐的動力來源於看見真實社會的需要。當每個人都能看見社會的需要,而且發現自己能夠滿足這些需要,就能建造出美好的社會。 研究發現,杜威和漢恩的理論,可以建構出四個共通的面向:(1)學習素材必須源自真實社會環境(2)身體和心智在教育當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3)教學者的角色(4)學習者之間的關係。這些面相正好可以回答為何要學習?學習些什麼?如何去學習,以及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去學習。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導師運用童軍方法融入班級經營之動機、實際情形與影響,研究者訪談5位具備帶完整一屆以上的帶班經驗並使用童軍方法經營班級的國中導師,透過國中導師們述說和回顧其運用童軍方法融入班級經營的理念、運用情形和改變之意義和價值,從中獲得研究資料,以探討國中導師運用童軍方法融入班級經營後對班級、導師、學生的影響為何。據此,本研究提出七項結論: 1.導師信念是決定班級經營策略的關鍵 2.童軍方法為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其對學生學習、班級常規和班級氣氛有正向影響。 3.榮譽和徽章制度能激發班級表現更好。 4.小隊建立的夥伴關係能凝聚班級的心。 5.團隊承諾能維繫班級規範的運作。 6.同儕相互提醒是穩定班級的力量。 7.有趣的班級活動能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 本研究提出三項建議,以供日後教育現場運用童軍方法之參考: 1.給未來使用童軍方法經營班級的國中導師建議:釐清自己的童軍信念、童軍方法不是解決班級問題的萬靈丹。 2.給已使用童軍方法經營班級的國中導師建議:不斷保持童軍熱情、堅持走自己的路。 3.給學校單位的建議:童軍三大制度可做為學校推廣品格教育的基礎、用開闊的心胸擁抱童軍方法。 關鍵字:國中導師、童軍方法、班級經營策略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各公立大學所辦理的弱勢助學措施,對於弱勢學生之校園投入及學習發展的影響,針對透過弱勢生特殊招生管道入學之弱勢學生的實際經驗及自我知覺進行研究,調查內容包含「個人背景」、「校園投入程度」、「學習發展程度」。 在個人背景方面,本研究調查弱勢學生的生理性別、就讀年級、弱勢生類別及其在經濟扶助、課業輔導與生活關懷等三類弱勢助學措施的接受情形與需求程度;在校園投入方面,本研究關心學生的學術投入與非學術投入;在學習發展方面,探討學生的認知學習與自我發展。本研究除了期望瞭解弱勢學生獲得各項助學措施之現況外,並依其不同之個人背景身份分析各項目的差異;同時研究各項助學措施、校園投入與學習發展各面向之間的關係及解釋力。 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以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第二期核定補助之十所公立一般大學為設定之研究對象,針對透過弱勢生特殊招生管道入學之弱勢學生進行施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各類助學措施之接受或需求程度不同者,其校園投入有部分顯著差異。 二、各類助學措施之接受或需求程度不同者,其學習發展有部分顯著差異。 三、弱勢學生之校園投入程度與學習發展程度有顯著正相關。 四、弱勢學生之個人背景與校園投入程度,對於其學習發展成效有解釋力。

  • 學位論文

司法通譯的培訓、認證制度良窳是影響語言弱勢者進入訴訟程序時是否保障其受公平審判之重要前提。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資料分析與訪談等研究方法,以我國司法通譯制度現職通譯、特約通譯,以及非政府組織自行培訓之司法通譯為基礎,分析通譯制度發展之背景、專業能力認證,並選擇美國加州法庭通譯計畫進行制度比較,探討我國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對司法通譯的教育訓練或培訓課程是否足以培養通譯的傳譯專業能力,並輔以南洋台灣姊妹會、台灣司法通譯協會開辦司法通譯課程之培訓經驗,綜合探討臺灣司法通譯培訓課程。 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公部門對現職通譯、特約通譯為集中式2日或3日的法律專業知識學習,訓練時數過於集中,且缺少評量機制,訓練成效較受質疑;非政府組織所舉辦之司法通譯培訓課程則較具有多元性與實用性,除法律知識學習外,亦注重通譯實務模擬的演練,較能提升司法通譯傳譯能力;美國加州法庭通譯在語言專業能力設定、考試、認證與在職訓練等均有一套較完整的指標與規畫可依循,或可做為我國改進司法通譯制度規劃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旨在討論雙北地區高中教師對於美國經濟教育協會之經濟教育課綱中的重要性排序,評估目前教師對課綱內涵的觀點與偏好差異。本研究參考發展近百年的美國經濟教育協會(CEE)之經濟教育課綱內容設計問卷,釐清我國高中公民科教師對經濟教育課綱之重要性排序。本研究探究不同背景變項雙北地區高中公民科教師對CEE課綱中課程標準的重要性排序差異,以及對CEE課綱中課程標準、能力指標之重要性排序差異,透過紙本問卷對雙北地區高中公民科教師進行立意抽樣,並採用統計分析與層級分析獲得研究資料。 依據研究資料,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 不同背景變項的雙北地區高中公民科教師之任教地區變項在「國民所得」中有顯著差異;教學職務變項在「政府政策」有顯著差異;對經濟教育之興趣變項在「經濟波動」有顯著差異。 二、 雙北地區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美國經濟教育課綱課程標準重要性排序依序為「國民所得」、「經濟波動」、「貨幣銀行」、「政府職能」以及「政府政策」。 三、 雙北地區高中公民科教師在美國經濟教育課綱整體能力指標排序中,重要性排序最高前五項為影響個人所得變化、國家經濟成長、消費者物價指數、景氣循環以及失業成因;重要性最低前五項為利益集團對政府職能的影響、政府職能失靈、成本轉嫁、財政赤字以及政府開支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高中公民科教師認為經濟課綱中與經濟生活有直接影響的經濟概念較重要,間接影響經濟生活的政府政策與職能較不重要。因此,本研究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參考教師實務經驗形成的重要性排序,修正課綱及給予協助;高中學校應提供相關在職進修管道、形成跨領域社群並落實教學正常化;高中公民科教師應積極增進經濟專業知能與參與教師專業社群合作設計課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