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33.72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排球扣球技術中的揮臂擊球是扣球各環節中的關鍵,可彌補彈跳或身高不足、舉球不理想等不利因素,而且對球的力量、速度、技術有著直接影響。而空中擊球是人體失去支點,利用身體肢段在空中維持平衡完成揮臂擊球的技術動作,必須在0.5~0.8秒完成手臂後拉、轉折、加速揮臂進而完成手臂、身體軀幹與地面呈垂直面的擊球動作,所以是技術環節的困難點,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找出扣球空中手臂動作揮擺最佳時機與身體肢段之運用。 方法以高速攝影機以(500frame/sec)矢狀面拍攝排球扣球空中動作,利用kwon 3D影像分析軟體分析女子特優級與女子乙組選手空中手臂揮擺動作的最佳時機及其身體肢段相對動作。 從研究結果可發現,女子特優級選手能夠充分發揮身體各肢段維持平衡及發力,雖手臂後拉時間需較多時間,因提早起始後拉動作則可在較佳擊球點擊球,並增加更多的有效動作空間促使發力,使手臂與身體肢段呈180°的擊球動作,進而達到得分之目標。因此可提出以下結論:要完成完整的扣球手臂揮擺動作時間要愈早愈好,揮擺方向應由體側向前上方急速擺起,使肘關節轉折,整個手臂像鞭子一樣揮打,做出較多有效動作空間促使發力,在達到最佳擊球點前需完成手臂與身體呈180°的擊球動作,在上升到最佳擊球點是最好的。訓練上也可加強兩邊肩部肌群及非慣用手肌群訓練,不僅維持身體平衡更是積極發力的一種方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運動美學詮釋─高達美的藝術理論與運動世界之對話 摘 要 本研究是以高達美的視域融合為進路,並以其藝術理論為理論基礎,與運動世界進行對話,進而形構運動美學的文本。經過不斷地詮釋之後,提出本研究的 三項結論如下: 一、以遊戲概念切入進行運動競賽存有的理解發現,運動競賽本身即為主體,並具有嚴肅性與自我表現。此外,運動競賽亦是一種身體性、比賽性與時間性的存有,其中身體性與比賽性乃是開顯運動審美經驗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運動審美經驗乃是運動者與運動情境玩遊戲,以及觀眾與運動競賽玩遊戲所產生的經驗。它是一種複雜、多面向、混沌、矇矓、重疊、糾纏、深刻與雋永的經驗,而且具有:由主體意識回至主客互融的整體經驗;由瞬間的體驗回至時間性的經驗;從抽象的意識回至具體的經驗;以及從客觀的標準回至開放性的經驗等特性。 三、整體而言,運動美學的詮釋學意義,在於理解運動競賽與其存在世界的關係。運動競賽除了要表現出原型的意義外,還具有模仿與象徵的意義,模仿可以讓我們更真實地認識它,象徵則可以更完整地認識它。此外,運動競賽乃在時間與空間的貫穿下形成整體的意義,而且它與人在共戲中所產生的共戲經驗,會讓人對它愛不釋手。在理解運動美學的內涵後,可進一步確立運動美學可成為一門詮釋學的論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處於亞熱帶島嶼區,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水域資源,但均缺乏規劃且限制甚多(蔡崇濱,2004)。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民國91年8月推動「海洋運動發展計畫」開拓諸多海洋運動以豐富民眾的休閒活動,交通部、經濟部在水域法令上有所鬆綁。   英國是最早有運動俱樂部的組織形式,主要以英國划船協會為主,發展至今超過500個划船俱樂部和每年超過300場划船比賽,目前有22,000位會員,划船運動遍佈英國各個地區(ARA, 2005),由此可知英國划船俱樂部的組織發展深具規模。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方式,深入探討Star划船俱樂部之經營管理情形,以文獻收集、觀察、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以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CORPS理論,得知Star划船俱樂部是「由一群熱愛划船運動的人士所組成(P),透過專職人員以及志願幹部的內部作業(O),提供社區民眾或學校學生(C)參與合適的划船服務之課程內容(S),而Star划船俱樂部主要的資源為會員所提供(R)。」   Star划船俱樂部主要推展社區、學校結合的划船運動,同時發掘有潛力的青少年,接受俱樂部相關課程,達成最頂尖選手之培訓計畫,在組織經營管理的規劃與執行有完整的具體策略。可提供國內推展划船運動俱樂部經營管理之參考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干樂活動存在世界各國的文化中,臺灣的干樂活動也多采多姿。本論文採取歷史學與運動人類學研究角度,探討戰後桃園大溪民俗或民族體育—干樂的發展與變遷。大溪干樂活動的發展,以當地人簡武雄催生的「陀羅王」為關鍵,在地方廟會組織、興盛的木器業及其工藝技術的優厚背景下,再加上大溪人的創造力、勇於嘗試,使得原本僅各地一般童玩的干樂,由大溪發展出獨特的活動。這些條件匯集於福仁宮附近,使打干樂幾乎成為大溪的代名詞,並將日後的臺灣干樂活動推入新紀元。本研究發現: 1975年後,民俗體育在官方主導下,沈寂多時的干樂活動在大溪普濟堂繞境活動中復甦,「大溪一代陀螺王技藝俱樂部」成立,掀起了一股全國性的大溪干樂風潮。1981-1983年中秋節舉行盛大的干樂比賽,並在器材與打法上不斷的改良,歷經強化組織功能、各地展演、媒體傳播、及商業活動的涉入…等,轟動全國。後來,有些成員分道揚鑣,轉而干樂藝品創作、教學研究,或推展「制式陀螺」運動等,傳承並推展干樂活動使其發揚光大,甚至終生以此為業。 進而,臺灣本土化運動促使鄉土教育的理念逐步施行,王茂田等人承接大溪干樂活動的轉型角色,研發器材、打法與表演型態後,也加入小型干樂的展演。透過干樂教材教法的編擬成為學校教育一部份,再次活化干樂文化的傳統,成為臺灣民俗體育的特色,並在體育課程中傳承,最後成為全民運動會中的比賽項目。 1996年起,大溪的社區總體營造,在「造景、造產、造人」理念與認同地方文化的「尋寶、識寶、惜寶」呼籲下,「大溪陀螺節」因應而生。陀螺節有效地整合社會各界的資源,使干樂活動成為大溪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為促進地方產業升級和觀光收益作出貢獻。此時,美華國小在本位課程及學校社區化的理念下,負起傳承大溪干樂活動的使命,在干樂的器材、展演型態及理念上推陳出新,使大溪干樂活動再次迎向新頁。 大溪「創造」出獨特的干樂文化,是世界文化與國族歷史的一環,是E. Hobsbawm與B. Anderson等學者所主張的「發明傳統」、「想像共同體」論述之實踐。干樂在器材與型制及精神內涵上,緊密地與臺灣社會連結,干樂活動已成為社會中普遍認知、熟悉的社會現象。基於「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理念,並接續「大溪陀螺節」的效應,成為文建會所推動「地方文化館」的「美華陀螺展示館」因應而生。在永續經營理念下,透過干樂的教學與展演,不僅帶動社區新文化活力,並創建出干樂民俗體育與文化產業結合的獨特性,其後續發展依然值得吾人密切注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A公司OO分館會員組成情況,並以體驗行銷:策略體驗模組探討消費者滿意度與其忠誠度的差異情形。其次,進一步提供業者擬定有效、合適的行銷策略,建立良好顧客忠誠,達到企業與顧客雙贏之目標。本研究以A公司OO分館入會三個月以上之會員為對象,並以研究者自編「策略體驗模組與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研究,共發放4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53份,結果發現: 一、該俱樂部會員以女性會員居多(52.1%),婚姻多為未婚(62%),年齡集中在21~40歲(74%),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87.5%)居多,職業屬於商(39.9%),第二次之為軍公教(24.6%),而會員類別以入會三個月以上之年會會員為多數(99%),並且每週有前往俱樂部2~3次(88.1%),使用時段分別集中在晚上6~12點(72%),前往的時間集中在星期六與星期二(40.2%)。 二、不同背景變項會員在整體滿意度之差異並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的會員在性別、教育程度、使用頻率在策略體驗模組因子上有顯著差異。 四、策略體驗模組因子與整體滿意度各因素構面皆達顯著正相關。 五、策略體驗模組因子與整體滿意度對忠誠度之預測,其中以『體驗』及『整體滿意度』最具解釋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實驗一探討自我控制對老年人在變異練習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效應,將36位參加者隨機分派至變異練習-自我控制組、變異練習-無自我控制組或恆常練習組,依變項為絕對誤差值與變異誤差值,實驗工作為三段式N字型相對時宜的按鍵工作。經變異數分析發現,有無自我控制變異練習的絕對誤差值與變異誤差值在獲得期、立即與延遲保留中未達統計顯著差異,但兩組變異練習的絕對誤差值在獲得期與立即保留中均大於恆常練習組。實驗一結論為老年人在變異練習情境的動作表現與學習不受自我控制影響。實驗二探討自我控制對不同動作技能水準老年人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效應。將48位參加者分成高動作技能水準-自我控制組、高動作技能水準-無自我控制組、低動作技能水準-自我控制組、以及低動作技能水準-無自我控制組。經變異數分析發現,動作技能水準與自我控制的絕對誤差值與變異誤差值在獲得期、立即與延遲保留的交互作用未達統計顯著差異。實驗二結論為動作技能水準不因自我控制而影響老年人的動作表現與學習。實驗一與實驗二係以基模學習與自我調整學習的觀點進行討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建立基本操作性技能為題,採用試題反應理論的取向,建立基本操作性技能評估方式,同時探討國小學童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研究目的包含以試題作答理論建構適合於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基本操作性技能評估之測驗,同時評估目前國小學童所具備之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並據此探討該能力與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設定之目標能力是否一致。參與者為國小三年級學童101人及五年級學童90人,合計191人。測驗採自編之打擊、運球、接球、踢球、投擲及滾球六項測驗作為評估的方式。測驗過程利用攝影機拍攝,並採二元計分方式記錄各測驗之特徵表現。資料分析以二參數模式進行,分析發現參與者在六項能力平均估計值皆高於測驗難度平均值,顯示六項測驗在難度估計上屬偏易的情況。同時,同年級男學童表現優於女學童,同性別則五年級學童優於三年級學童,且就動作表現型態而言,女學童在動作表現上存有變異性。在能力含概率上,男學童之能力涵蓋測驗難度的範圍皆大於80%,女學童部分則多項測驗尚未達達到80%的含概率。經由研究討論後,本研究主要獲致結論如下:(一)應用試題作答理論能有效建構動作能力之評估方式;(二)國小學童之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具有性別及年齡差異;(三)僅國小男學童在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符合分段能力指標之要求,女學童部分則多數未能達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意象」是指運動員本身沒有實際從事身體練習,而利用所有感官去複製或創造運動中的經驗,達到預期目標的過程。意象訓練不僅被應用於訓練和技能的學習,同時也被使用在比賽前、中、後的調整或受傷選手的替代訓練上。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級中學非體育績優班的學生在意象的使用情形與意象能力上的差異,並對照其體育課程中技能測驗的結果,以驗證意象使用的頻率與意象能力的優劣對於運動技能測驗表現的影響。以高級中學一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375份問卷,回收294份,有效問卷261份。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以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比較研究參與者的意象使用情形、意象能力與技能測驗的表現。 由統計資料的結果可得知,多數的學生表示在從事運動時,會運用意象以幫助動作的學習或是運動技能的表現。對於有運動訓練經驗的學生而言,使用意象的頻率顯著高於無運動訓練經驗者,而意象能力的部份,相較於未曾接受過運動訓練的學生,無論是視覺意象或動覺意象均達到顯著的差異。但是在意象使用頻率與與技能測驗表現上,使用頻率與籃球技能測驗的表現的有正相關,但與排球測驗的表現則無。學生在限制較少的籃球測驗時使用意象對於技能測驗表現的影響較大。當測驗較複雜且困難度提高的情況之下,對於未曾接受過意象訓練的體育課學生而言,意象對於測驗表現的幫助則較不明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探討連續服用強效抗氧化劑硫辛酸 (ALA) 對100公里跑步過程中之人體紅血球抗氧化系統與脂質氧化的影響。方法:將13位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安慰劑 (CON) 與硫辛酸 (ALA) 組。兩組皆於賽前與每12 km處進行增補與採血,共計增補9次 (1600 mg)、採血10次。比賽全程佩帶心率錶,賽後分析運動成績與運動強度。血漿樣本分析檢測脂質過氧化物(TBARS) 、肌酸激? ( CK ) 活性、血糖與乳酸濃度;紅血球樣本分析檢測超氧離子歧化? (SOD) 活性、麩胱??過氧化? (GPx) 活性與過氧化氫?(CAT) 活性。所得數據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混合設計雙因子 (組別 × 距離) 變異數分析 (ANOVA) 檢定。結果:增補硫辛酸對極限耐力跑過程之乳酸、CK與成績表現在組別上沒有達顯著差異。ALA組之血漿TBARS濃度 (3.7 ± 2.0 uM) 顯著低於CON組 (4.9 ± 2.8 uM)( p < .05)。ALA組之血糖濃度 (141.0 ± 14.9 mg?dL-1) 顯著高於CON組 (130.7 ± 16.1 mg?dL-1)(p < .05)。ALA組之紅血球SOD活性 (4461.99 ± 677.22 U?gHb-1) 顯著低於CON組 (5143.49 ± 554.10 U?gHb-1)( p < .05)。ALA組之紅血球GPx活性 (125.72 ± 22.43 kU?gHb-1) 顯著高於CON組 (59.32 ±?28.20 kU?gHb-1)(p < .001)。ALA組之紅血球CAT活性 (24.27 ± 11.32 kU?gHb-1) 顯著低於CON組 (42.56?± 10.10 kU?gHb-1)(p < .001)。結論:於極限耐力跑過程中連續增補硫辛酸能夠降低脂質過氧化傷害,提高紅血球GPx活性。 關鍵詞:硫辛酸、極限耐力跑、氧化傷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