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70.131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探討企業贊助中華職棒大聯盟2006年賽季之動機、考量因素與實質效益之情形。研究對象為贊助中華職棒大聯盟2006年賽季之贊助商,包括:日盛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光泉牧場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美津濃股份有限公司,採深度訪談法及內容分析法,且以自編之「企業贊助中華職棒大聯盟2006年賽季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經由訪談後,研究結果發現: 一、企業贊助中華職棒大聯盟之動機為:(一)建立企業形象;(二)創造話題增加媒體曝光率;(三)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四)建立品牌及產品知名度;(五)回饋社會及善盡社會責任。 二、企業贊助中華職棒大聯盟之考量因素為:(一)運動賽事規模及價值;(二)經費預算的考量;(三)贊助效益(曝光率、提升企業形象)。 三、企業贊助中華職棒大聯盟之實質效益為:(一)提升企業形象;(二)建立產品形象;(三)增加媒體曝光率;(四)促進產品銷售機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運動員代言商品對棒球運動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研究 -以美國職棒紐約洋基隊球員王建民為例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王建民代言商品對於不同背景變項棒球運動消費者之影響;瞭解王建民代言Nike與acer商品對於棒球運動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瞭解棒球運動涉入程度與王建民代言對於acer與Nike商品購買意願之影響。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運動員代言商品對棒球運動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內容分為消費者對於王建民代言商品認知、消費者購買意願、棒球運動涉入程度及個人基本資料等四個部份。研究對象為中華職棒之現場進場觀眾,有效問卷為463份,研究結果發現: ㄧ、中華職棒進場觀眾主要為男性、年齡層集中於21-30歲之間、職業多為學生、學歷以大專為主、每月可支配所得以3,000元以下最多,有49.2%觀眾是參與棒球運動、每週從事棒壘球運動1-2次、收看職棒比賽頻率為每週3次以上、每年親自至現場觀看職棒比賽次數為1-5次。 二、棒球運動消費者對於王建民代言Nike商品之成功認知程度高達九成,對於王建民代言acer商品之成功認知程度約為七成。 三、棒球運動消費者對於王建民代言Nike與acer商品之購買意願間具有顯著差異,且棒球運動消費者對於王建民代言Nike商品的購買意願顯著高於代言acer商品之購買意願。 四、棒球運動消費者會因為王建民的代言而增加購買acer與Nike商品之意願。 關鍵詞:代言、運動代言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個體藉感官捕捉外在環境所釋放出有意義之訊息作為行動依據,再透過行動以知覺更多環境線索,此為知覺-行動聯結之過程。本研究以生態手段之直接知覺觀點探討此議題,找尋不同年齡族群於缺口判斷與實際跨越距離之差異情形、影響因子以及主成分類別。本實驗之參與者為21名兒童、18名成人與19名老年人,先測量身高、眼高、腿長、腿部肌力與髖關節柔軟度後進行一循環長度由50公分至130公分之缺口判斷測驗與實際跨越測驗。以3 (年齡) × 2 (跨越情境) 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two-way ANOVA)、逐步迴歸之方式檢驗判斷跨越與實際跨越是否與個體因子有正相關、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歸類影響因子之共同特質。結果發現:(一) 兒童族群與老年人族群之判斷跨越與實際跨越距離相對於成年人有顯著差異、(二) 髖關節柔軟度和三族群實際跨越之結果有正相關,另外老年人之判斷跨越和眼高、腿長以及髖關節柔軟度亦有正相關,實際跨越和判斷跨越以及腿部肌力也有正相關、和 (三) 影響三族群之個體因子皆可分成身體肢段參數以及身體適能因素兩大主成分;不同族群之此二主成分累積解釋變異量均高於66%,可良好代表原始變數。結論為:(一) 相較於成人,缺口跨越之知覺-行動聯結準確度在兒童與老年人時期較低、(二) 髖關節柔軟度是兒童、成人以及老年人實際跨越距離之相關因子;眼高、腿長以及髖關節柔軟度亦是老年人判斷跨越之相關因子;判斷跨越以及腿部肌力也是老年人實際跨越之相關因子、和 (三) 影響兒童、成人以及老年人之相關因素皆可歸類為身體肢段參數以及身體適能因素兩大特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優秀女子排球選手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的神經力學分析 摘要 負重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 Weight Training)是一種結合重量訓練可增進最大肌力及增強式訓練可提升動作速度的爆發力訓練法。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負荷下進行負重下蹲反彈跳(loaded counter-movement jump,簡稱LCMJ,典型的下肢負重增強式動作)訓練對爆發力、神經肌肉的徵召活化效果、運動單位的激發頻率…等神經力學參數的影響。 本研究以大專排球聯賽特優級優秀女子排球選手12人為受試對象(年齡:19.9±1.1歲,身高: 171.8±6.8公分,體重:64.83±6.03公斤)。本實驗先以Quattro Jump單軸測力板測量受試者下肢蹲舉的最大等長肌力,作為個別負荷強度的訂定依據,再隨機選擇不同負荷(最大等長肌力的0%, 10%, 20%, 30%, 40%),分別進行有、無反向動作的LCMJ與負重屈膝蹲跳(loaded squat jump,簡稱LSJ)動作測試,並利用測力板、位移計與Biovision肌電系統,同步收集受試者在史密斯訓練器進行LCMJ與LSJ動作的力量、位移與肌電訊號,再以 DasyLab與Acqknowledge軟體擷取相關的神經力學參數。肌電資料的收集包括股直肌、股外側肌、比目魚肌、腓外側肌、股二頭肌和脛骨前肌,肌電資料的分析是以標準化均方根肌電振幅(root mean square of EMG, 簡稱EMGrms)來評估運動單位的徵召量,而以中位數頻率(median frequency, 簡稱MDF)來評估運動單位的激發頻率與類型。統計方法是以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不同負荷與不同負重蹲跳動作對神經力學參數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負重增強式動作在力量與爆發力的輸出上具有力學上的優勢,LCMJ顯著優於LSJ,且隨負荷的增加而增加;但在神經支配因素的優勢上則受負荷重量與動作速度的雙重影響而抵銷其肌肉活化程度,這導致LCMJ在各負荷間的作用肌向心EMGrms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在神經肌肉的活化效果上,LCMJ與LSJ之間的向心EMGrms皆無顯著差異,但因LCMJ向心速度快,其MDF均顯著高於LSJ,且LCMJ離心期的EMGrms隨負荷的增加而顯著增加。可見,負重增強式動作的主要神經力學效應在於增加離心期運動單位的徵召量,並在向心期激發高頻快縮肌運動單位參與收縮。 由本研究結果推論:負荷重量的大小是運動單位徵召量的主要決定因素,而運動單位激發頻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動作速度的快慢。因此,訓練過程必須兼顧強化運動單位徵召效果的重量負荷與強化高頻快縮肌運動單位參與收縮的速度負荷,兩者兼顧,以發揮最大的神經力學效應。而若以負重增強式動作來訓練肌力與爆發力,建議以漸增負荷至30%來訓練。 關鍵字:增強式訓練,增強式重量訓練,肌電圖,生物力學,神經力學。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以間斷性劃線動作檢驗常態分佈 日期:民國九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 研究生:謝宗諭 指導教授:劉有德 老師 摘要 變異性這樣的現象常常在運動行為領域被探討,又由於各種限制的因素,綜合這些種種因素自然的使人體在相同情況之下企圖產生同樣的動作型態會有所不同,人體運動的特性是能夠依據工作目標的不同來控制不同的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人體產生的運動型態可從知覺系統中根據所需要的目的不同或環境的限制之下來控制多個不同大小的自由度而產生出來不同的協調動作,在人體運動的協調與控制之中所要使用的自由度是非常大量的。運動行為的領域裡,許多文獻是利用描述統計中的標準差來檢驗人體運動能力的結果(e.g., schimdt et al., 1979)。這一種方式逐漸越來越多出現在行為的研究中,但是單一利用標準差的方式來檢驗似乎不足來描述人類行為的變異,原因是利用此一方法是假設人類動作行為的結果是為常態分配。Hancock and Newell (1985)建議到除了標準差外我們還必須考慮到偏態(skewness)與峰值(kurtosis)另外再加上平均數與標準差才算是能足夠的來觀察人類行為結果的情形。綜合以上,本研究的目的為檢驗根據有系統化的工作限制來觀察人類運動表現為何,利用間斷性劃線動作的方式,加上不同比重的回饋方程式。12位實驗參與者每天隨機分配在不同情境,一天一種情境,共五天(快、中快、又快又準、準確、非常準確),每一位受試者需做300次試做,試做的動作時間、誤差與分數為分析資料。結果顯示利用單一樣本t考驗檢驗五組的偏態有顯著差異t11=3.550(第一情境),t11=4.047(第二情境)p<.05;峰值也有顯著差異t11=3.182(第二情境),t11=2.432(第四情境), p<.05,在利用訊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來檢驗,訊息熵是利用原始資料與假設為常態的資料,利用相同的標準差來做分佈,其結果利用成對的單一樣本t考驗來檢驗兩種不同分佈的訊息熵值有顯著差異t11=-5.580(第一情境),t11=-4.775(第二情境),t11=-3.535(第三情境),t11=-3.414(第五情境)p<.05,這樣的結果顯示出在這五個情境中在動作時間裡無任何的常態分配。雖然常態分配常常被假設來檢驗動作表現的資料,以目前研究的基礎,還需要利用更完整的方法來檢驗資料的分佈才足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為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其主要目的為探討動作分析模式教學的實施過程,學生對於動作分析模式教學的接受程度,以及實施動作分析模式教學後學生動作概念的建構情形。動作分析模式是以兒童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提供學習情境,以問題解答的方式做引導,協助兒童探索基本的身體動作,促進身體意識、空間意識、方向意識及時間意識等動作概念的認知。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小二年級一個班二十六位學生,以動作分析模式的課程內涵,設計體育課教學活動內容,包含墊上運動、平衡木、呼拉圈等,並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利用訪談、觀察、學習單、教學日誌、接受度調查表等資料的蒐集,歸納分析其研究結果發現:1.體育課實施動作分析模式教學時,學生的接受程度是高的;2.動作分析模式的教學,有助於學生身體動作概念的建構;3.行動研究的過程可促進教師省思及提昇體育教學能力。以上結果期望提供教學現場的教師,在體育課中以動作分析模式設計教學時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經驗、知識、記憶-一位高中籃球教練的敘說探究 完成年月:2007年7月  研究生:李佑峰 指導教授:劉一民      許義雄 摘 要   本研究採取Clandinin, D. J.與Connelly, F. M.的敘說探究方法論觀點,探究田野裡的真實教練經驗,並將研究的焦點鎖定在三個主要面向,分別為籃球教練的深度經驗風貌、籃球教練的實踐知識內涵、與籃球教練的社會文化處境。 從五個生命主題的定置與敘說中,本研究展現了經驗故事的深度,詮釋教練經驗的意義;從知識的肉身化、知識的圖像化、知識的體驗化、哲學的實踐化敘說中,教練展現了實踐知識;在運動員的文化處境、實踐者的學術處境、體制內的圈圈邏輯裡,研究者指認出了基層教練的生存處境,並從籃球隊與運動文化的型塑中,看見了基層實踐者的能動性,以及其對於社群凝聚的文化動力。 關鍵詞:籃球教練、經驗敘說、實踐知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跳投為籃球運動重要的技能之一,在越高技能水準的比賽,越顯外線投籃對籃球比賽勝負的重要,因此過去有許多文獻探討投籃動作的變異性,以建構有效的控制或學習投籃技巧的策略,而隨運動行為領域與動力系統的發展,由多肢段產生的協調形態,肢段間相互的複雜關係與其變異性更引發研究者們的興趣。 本研究的跳投動作定義為從膝關節角度最小值至腕關節最大角速度為止的動作過程,共招募七位超級籃球聯賽(SBL)現役球員(年齡 (y):22.8 ± 1.2,身高 (cm):185 ± 10.1,體重 (kg):86.1 ± 10.8,球齡 (y):8.8 ± 1.7),使用Phasespace動態光點擷取系統 (480Hz) 與兩部數位攝影機 (JVC, 30Hz),共蒐集單手跳投500次、其中一實驗參與者1500次跳投的動作進行相對相位、訊息熵及相互訊息的比較。 用於分析之資料總命中率為78.6%,結果顯示籃球跳投動作時,關節最大角速度出現順序為髖→膝→踝→肩-肘→腕關節,且準備起跳到身體騰空之前,膝-踝關節有最穩定的相對相位,同時相互訊息達到最高值,顯示此時膝-踝關節產生緊密的連結,相同的情形出現在肩-肘關節最大角速度時,所以在上肢開始要產生投籃動作,肩-肘關節也為一組連結,雖然其餘關節在各實驗參與者之間皆不一致,顯示在高水準的選手中跳投動作有不同的協調型態的變異現象,因此,跳投動作除了肩-肘、膝-踝之間的穩定之外,並無特定的動作形式,要能將個體產生的協調練習至穩定,可能是提高命中率的要點之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十幾年來,國內一些在國際上表現亮眼優異的男、女網球選手們,都是由爸爸從小一手調教所訓練出來的。網球運動屬於個人化項目,養成期很長,需從小開始培養訓練,選手長時間和爸爸朝夕相處,選手無論在技術或生、心理層面上都需仰賴教練從旁引導,因此爸爸教練的想法及觀念會影響到選手日後的發展。 本研究以質性的研究方法,透過以深度訪談方式,以敘說呈現爸爸教練整個心路歷程的訓練故事,從中了解爸爸教練對網球的狂熱、執著,一直追求於精緻的網球精神,在帶領子女選手過程中所面臨到的難題及瓶頸,能以堅定的心及意志,一一將它克服。本研究以三位爸爸教練為出發點,針對爸爸教練養成過程、在台灣網球訓練環境下的掙扎、教練領導行為、與子女選手關係、以及周遭他人的關係等,作為台灣地區網球爸爸教練文化的呈現,希望透過這樣的故事呈現,讓國內網壇的教練、協會與日後想從事爸爸教練的家長們了解,他們是代表台灣地區網球基層教練內心深層的感觸,心裡真正想法的一群基層人員,也是在台灣訓練環境惡劣下,夾縫中以求生存的教練鬥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運動前攝取咖啡因與碳水化合物對阻力運動後能量代謝與同化性荷爾蒙反應的影響。方法:本研究的受試者為10名有規律阻力運動習慣的男性大學生。所有受試者在實驗前接受最大肌力 (1RM) 測驗後,以平衡次序分配進行攝取咖啡因 (CAF;6mg/kg)、碳水化合物 (CHO;1g/kg)、咖啡因+碳水化合物 (CHO+CAF;1g+6mg/kg) 與安慰劑 (CON) 等4次實驗,每次實驗間隔7天,受試者在阻力運動開始前1小時攝取增補劑,隨後進行阻力運動 (3組;75%1RM強度進行10次反覆;8個動作;每組休息時間為5分鐘)。在運動前1小時 (pre-60)、運動前立即 (pre-exe) 與運動後0、15、30分鐘 (P0、P15、P30) 抽取血液。本研究以相依樣本二因子 (實驗處理×時間) 變異數分析 (ANOVA) 檢定內分泌反應 (睪固酮、生長激素、皮質固醇、胰島素) 與能量代謝指標 (血糖、血乳酸、游離脂肪酸) 在不同實驗處理下是否有顯著差異。結果:數據分析後發現CHO在阻力運動後生長激素 (P0) 與胰島素 (P0、P15) 的濃度顯著提升,睪固酮 (P0、P15、P30) 和皮質固醇的濃度 (P0、P15) 顯著降低 (p< .05),CAF在阻力運動後生長激素的濃度 (P0、P15、P30) 顯著降低 (p< .05),CHO+CAF顯著提升阻力運動後胰島素濃度 (P0),降低睪固酮濃度 (P0、P15、P30) (p< .05)。結論:1.阻力運動前攝取葡萄糖提升運動後生長激素與胰島素的反應,降低血液中睪固酮濃度,並且抑制皮質固醇的分泌。2.攝取咖啡因降低運動後生長激素的反應,但對胰島素、睪固酮與皮質固醇沒有顯著影響。3.同時攝取咖啡因與葡萄糖提升運動後胰島素的反應與降低血液中睪固酮濃度,但對生長激素與皮質固醇並沒有顯著影響。因此,咖啡因的攝取可能會降低葡萄糖對阻力運動後同化性荷爾蒙分泌環境的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