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96.211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以質性方式藉由訪談、文件分析等質性方法探討臺北市某高中體育班不同專長項目學生在面臨「運動員」與「學生」雙重角色壓力下,對其在學期間的學業、訓練以及生涯發展規劃之學習經驗。結果發現:一、在學業學習經驗的部份:學生對於學科教師評價頗高,給予適當的學科學習內容,並以鼓勵、支持的態度教學,並形塑出了正面積極的學習態度。在課程規畫方面,希望在主科(國文、英文、數學)方面能再增加時數;在寒、暑期課後輔導的部分,則希望課程可配合學校各校隊之訓練時間,建立相關辦法與制度;二、在專項訓練經驗方面:學生多數認同其教練之專業性,且認為教練對訓練成果、學業及生活教育皆有要求。在嚴苛的訓練的經驗中,隊友彼此鼓勵為堅持下去的力量,這些痛苦的經歷卻是最甜美且驕傲的回憶,且認為超出能力負荷的訓練是激發潛能的關鍵。當面臨學業與訓練必須取其重的情況之下,多以專項訓練為重心。三、在生涯發展與規劃方面:多數學生表示就讀體育班期間並未接收到關於升學的完整訊息,且師生皆認為高三開設體育班專門生涯輔導課有其必要性;並表示教練為影響體育班學生高中生活最深遠的重要他人,應加入輔導團隊當中協助學生。四、在生活歷程與感受的部份,研究參與者肯定住宿生活訓練獨立個性、加深團隊的情感以及人際間溝通的能力,這些經驗對於學生而言影響深遠。五、學生省思高中體育班學習經驗所帶來之影響,多數表示不論是否在高中三年達到了當初預期的目標,都得到了他處所不可尋的寶貴經驗,同時更瞭解了自己的能力與限制,以及從事運動這條路的多元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情形,透過觀察與訪談,進一步了解幼稚園中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情形,及其相關課程的實施效果,更深入探討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影響,也盼能發現不同性別的幼兒,在運動遊戲參與表現上之異同。本研究的對象為臺北市一所幼稚園的大班班級,從中選取男、女幼兒各3名,經由家長同意進行深入觀察,觀察期間針對所發現之個別問題進行幼兒與其父母的訪談,亦邀請相關教師進行個別訪談。藉由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本研究發現與討論如下: 一、幼兒參與運動遊戲的情形,主要包括幼稚園內與放學課後的兩大部分,包含運動遊戲的類型與項目、時間與空間、幼兒投入的程度,以及活動中所模仿與學習的對象等。 二、幼兒在幼稚園內的運動遊戲參與,與相關的課程實施有相當大的關係,然課程的落實,因環境與政策等等個別情況的不同,有其發展的特色與重視的目標。隨著相關課程的規劃理念不同,實施課程的方式也不同,如師資、時間、空間、課程內容與本位特色等,皆會影響到幼兒的運動遊戲的參與,也能夠表現出幼兒的體能狀況。 三、家庭教育扮演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上相當重要的角色,父母態度與家庭生活形態,對幼兒的身體動作與體能培養等各項發展影響深遠。 四、不同性別的幼兒在運動遊戲能力表現上,沒有明顯的差異,大多能跟著身體的發展,配合園方安排的課程進度在體能上有所進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環境賦使乃是生態觀點中描繪動物與環境間交織的一種關係,環境特性的定義必須參照動物本身的條件,其透過身體尺度的概念來詮釋。本研究基於生態觀點旨在探討觸動覺與視覺導引之登階動作可能性,並藉由個體站立高度的改變,檢視其知覺最大登階高度之環境賦使。24 名成人參與本實驗,並隨機分派為觸動覺與視覺評估兩組,參與者被要求操作手杖進行探索活動,與直接透過視覺觀察兩種方式,評估能否以單腳抬起之動作攀登台階。實驗安排參與者站立於真實地板和高 10cm 之升高地板,以及穿著高 10cm 的積木鞋共三種情境。運用可調整高度之台階擷取參與者的知覺最大登階高度,並依據腿長計算登階高度之關鍵比值。此外,採用 2(知覺系統) × 3(立高)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知覺評估的恆常誤差、絕對誤差、信心分數、與評估時間。根據結果與討論發現:最大登階高度之環境賦使並不會受到個體站立高度改變而影響其知覺結果,個體腿長與台階結構的關係會維持不變的特質。以觸動覺探索的知覺最大登階高度,可採用和視覺觀察相同的身體尺度概念來描述,不管站立高度如何改變,其關鍵比值約為 0.97。儘管個體透過不同知覺系統覺知最大登階高度,其準確性與信心都相當一致,支持知覺系統對等的觀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探討在相同運動時間與平均強度下,比較固定強度與變動強度運動在能量消耗上的差異。方法:以12名大學健康男生為受試對象(年齡23.8±0.7歲、身高174.1±4.5公分、體重70.4±8.9公斤、最大攝氧量58.0±4.4 ml/kg/min、最大心跳率196.1±7.9 beats/min),本研究採重複量數設計,以平衡次序法先後進行平均運動強度為65% VO2max的固定強度(CON)、高變低強度 (H-L)與低變高強度運動(L-H),每次運動測驗至少間隔2天。最後資料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CON、H-L與L-H在運動中的平均攝氧量、換氣量、心跳率、呼吸交換率與自覺努力程度皆無差異(p > .05)。在恢復期的能量消耗,H-L顯著高於CON與L-H (p < .05),但在總能量消耗上,三組卻無顯著差異(p > .05)。結論:(1)當運動時間相同且平均強度一致時,固定強度與變動強度在運動中的生理反應是相同。(2)運動結束的強度會直接影響恢復期的攝氧量。因此,變動強度運動可以影響恢復期的能量消耗,但對於總能量消耗的影響不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旨在以學生角度出發,瞭解個案教師在體育教學上所呈現的圖像。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年資超過二十年的個案教師為對象,並以參與個案教師開設之體育課-土風舞的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共70位)。針對教學準備、教學規劃、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量等四個面向,瞭解個案教師的教學圖像。研究設計、方法為研究參與學生在土風舞課的參與歷程中,透過參與、問卷調查及訪談方式,蒐集、整理與分析他們對個案教師在體育教學上的想法與經驗到的圖像。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的結論: 一、教師如呵護孩子的父母。給予舒適安全的教學環境,對個別學生的狀態隨時給予評估與關注,主動關心每一位學生的需求。 二、教師如廚藝精湛的廚師。提供豐富多元的教學規劃及難易適中且具有挑戰性的課程,成就學生期待的體育課。 三、教師如充滿活力的專家。教學過程中充滿活力與動力,帶給大家歡笑與輕鬆的氛圍,不以嚴肅、恐怖的怒罵來管教學生。並清楚的操作說明與講解,運用口訣教導新動作,示範或指導學生都表現出耐心與顧及學生的尊嚴。同時,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主動表達善意和幫助,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掌握學習進度。 四、教師如引領方向的燈塔。映照出體育課不只技能重要,情意的部分更是不可或缺,重視出缺席是一種好態度的表現,且實施多元的評量可使學生獲取更多額外的收穫。 五、整體而論,教師是給予活力、安全、自尊與收穫的無私奉獻者。在教學歷程中不辭辛勞給予照顧、關心,在愉快、和諧與安全的環境中,提供豐富的資源,營造優質的教學,透過有效的引導認識世界萬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離島高中學生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情形,以及四種不同背景變項(校別、性別、年級、運動經驗)下之差異狀況。研究對象包括三所離島高中學生(金門高中、馬祖高中、馬公高中),以自編之「高中學生體育課程價值取向量表」為研究工具,該工具共50題,以五等量表形式呈現。 透過分層隨機抽樣進行問卷調查,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等統計方式進行方析,得研究結果:(一)離島高中學生對於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有相當程度的認同感(M=4.01)。(二)離島高中學生體育課程價值取向優先順序為生態平衡取向、自我實現取向、社會責任取向、學科精熟取向、學習歷程取向。(三)不同性別學生在學科精熟取向、學習歷程取向、自我實現取向上達顯著差異,且男生均高於女生;不同運動經驗學生在學科精熟取向、學習歷程取向、自我實現取向、生態平衡取向上達顯著差異,且有運動經驗者均高於無運動經驗者;不同年級與不同校別學生則在體育課程價值取向上未達顯著差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比較臺灣優秀甲組男女子網球選手在網球正反拍搶打截擊動作時之運動學參數、牽張反射對搶打截擊表現的影響。針對競技運動特殊性來探討網球選手在正反拍搶打截擊的過程中是否因為適當的啟動時機而增加搶打截擊的成功率。方法:甲組全國排名前32強之男子(平均年齡21.00 ± 2.33歲,平均身高182.06 ± 2.73公分,平均體重74.62 ± 6.23公斤)及女子(平均年齡20.90 ± 2.10歲,平均身高169.12 ± 3.52公分,平均體重60.38 ± 5.73公斤)各8名慣用手皆為右手的網球選手參與本實驗,在室內體育館內黏貼製作網球場地,利用送球員及控球員來控制實驗過程中的球速及方向,並在實驗場區外以兩台FASTEC Inline的高速攝影機同步收集控球員及受試者2D的運動學資料,九台VICON三維動作捕捉系統同步收集受試者的全身3D運動學資料以及用DASYLab收集下肢肌電訊號,並收集正反拍各三次成功的數據取其平均值來進行分析,並將所有數據以相依樣本t-test考驗來進行正反拍參數之差異。 經資料處理分析後,本研究運動學參數經討論獲得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男女子選手在正拍搶打截擊的成功率明顯高於反拍,但開跳步的啟動時機是沒有差異。 二、在搶打過程動量的來源以下肢為主,男子正拍在開跳步離心期的身體重心高度明顯高於反拍;女子反拍在動作腳跟著地的身體重心高度明顯高於正拍。在女子反拍在啟動腳跟著地及擊球的重心速度皆明顯快於正拍。搶打截擊必須縮短球拍與球接觸的時間,增加揮拍力量,雖然男女子在正反拍揮拍擊拍速度方面皆無顯著差異,但在反拍搶打回擊球的速度上是明顯高於正拍搶打。另外,在男子正拍搶打的動作反應時間明顯快於反拍。 經資料處理分析後,本研究肌電訊號經討論獲得結論如下: 一、在牽張反射動作上,在下蹲(離心)期時為了使肌肉能夠有較佳的儲存能量的效能,而花了比上跳(向心)期較多的時間,顯示開跳步動作可能具有利於瞬間能量轉換機制存在。 二、肌肉作用力的大小與預先準備啟動的方向有一致性的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然步態轉換(PTS)和最佳化轉換速度(EOTS)在走跟跑上的特徵一直是生物力學及生理學學者探討的課題。本研究致在探討人類在在三種不同自然轉換速度底下之走跑形態,肌肉神經及生理學系統參數在趨勢上的改變。十二位男性受試者自願參與本實驗。本研究使用之儀噐分別有Vicon®動作擷取系統、Biopac®肌電擷取系統及Cosmed®心肺功能測量系統。結果顯示大腿及小腿肌電訊號在iEMG ECC/CON ratio上可顯示生理代謝率在三個自然轉換速度上的改變。小腿肌肉在走路速度低於100%PTS時效率比較低。而當走路速度增加到100%PTS跟125%PTS之間時,大腿肌肉也隨之變得效率較低。筆者認為這結果可闡明肌肉彈性位能在兩種步態及不同的自然轉換速度的關係。當增加走路速度時會減少人類使用肌肉彈性位能的能力,反之跑步卻可以比較使用到肌肉彈性位能。本研究結果結合生物力學及生理學並為自然步態轉換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關係。休閒態度所探討為休閒認知、休閒情意及行為意念三個構面;休閒效益所探討為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四個構面。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之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包含休閒態度量表與休閒效益量表,整理後得到有效問卷494份,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摘錄如下: 一、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以男性為主,教育程度則是大專校院最多,職業以服務業最多,年齡介於21~30歲及31~40歲者佔多數,婚姻狀況未婚居多,每月所得在20,001~40,000元之間,資訊來源主要為網路,休閒同伴多為朋友同事,參與騎乘自行車活動的年數多數為不滿一年,每週休閒頻率以1次為最多。 二、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具有良好的休閒態度,背景變項中在性別、收入水準及參與年數表現出差異情形。 三、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效益感受良好,背景變項中在性別、教育程度、收入水準、參與年數及休閒頻率對休閒效益造成差異情形。 四、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有顯著正相關,以休閒認知及休閒情意構面與生理效益因素構面之相關值最高,行為意念構面與社交效益構面次高,其他構面亦有正向的影響。 五、休閒態度及休閒效益之間,有兩個典型相關係數達到顯著水準。休閒認知、休閒情意及行為意念對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呈現高度相關情形。   本研究發現大臺北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對休閒效益有正面的影響關係,建議政府管理當局能推廣民眾積極參與自行車活動,針對不同需求的自行車參與者,規劃不同的路線,並且能提供自行車參與者在進行休閒活動時的需求,以提升自行車參與者的休閒效益,獲得更佳的生活水準及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目的:探討在不同蹲舉姿勢與不同負重下膝關節力矩之差異。方法:分別以測力板、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s動作擷取系統擷取12位大學男生(平均年齡:20.91歲±1.32,平均體重70.83kg±5.42,平均身高:177.85cm±3.92)1/2及1/3蹲舉過程中,動力學及運動學參數。實驗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並以LSD進行事後比較,顯著水準定在α = .05。結果:最大屈曲伸展力矩,1/2蹲舉為0.98 ± 0.15~2.19 ± 0.27(Nm/kg),1/3為蹲舉0.938± 0.19~2.23 ± 0.295(Nm/kg),蹲舉方式雖未達顯著差異,但負重較重有明顯較大的曲屈伸展力矩(p<.05)。 1/2蹲舉的最大內收外展力矩(0.36±0.25~0.88±0.37Nm/kg)明顯大於1/3蹲舉(0.35±0.23~0.76±0.38Nm/kg, p<.05),負重較重有明顯較大的內收外展力矩(p<.05)。內旋外旋最大力矩1/2蹲舉(0.12±0.03~0.27±0.99Nm/kg)明顯大於1/3蹲舉(0.11±0.01~0.21±0.05Nm/kg p<.05),負重較重有明顯較大的內旋外旋力矩(p<.05)。結論與建議:本研究兩種蹲舉姿勢,對於一般健康之年輕族群,是可以接受的訓練方式;在內收外展與內外旋力矩方面,1/3方式會有較小的負荷,較適合膝關節傷害復建與肌肉適能較差之族群。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