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117.183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羽球運動是屬於開放性的快速運動,選手對於環境中恆定性訊息的偵測以增加環境賦使的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羽球雙打走位中,知覺與動作緊密地連結將有助於運動表現。目的:本研究探討球齡一年以上不諳走位者,在隊友接發球之情境下,進行發球起前三拍之羽球雙打走位影片知覺訓練之走位學習效果的探討,並進而瞭解學習遷移的情形。方法:16位球場走位前測正確率50%以下之大專生(平均球齡為2.25 ± 0.89年),依性別隨機分派至動作學習組、認知學習組,接受連續四天的影片走位知覺訓練與回饋,依據影片內容來學習走位。以組別、走位能力、學習效果、各拍判斷、不同隊形、不同球路情境為自變項,走位得分為依變項,進行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影片訓練有助於提升實驗參加者的走位學習,且走位認知能力優於走位動作能力;對於第二拍進攻隊形與防守隊形的走位學習皆有效;對於第三拍後接球情境的走位動作能力優於不接球情境的走位動作能力,且在不接球情境時走位認知能力優於走位動作能力,其中防守後不接球有走位認知能力卻無走位動作能力;對於各拍的學習皆有效,但是第三拍後走位判斷後測較第一拍後走位判斷、第二拍後走位判斷、第四拍接球判斷還差。結論:對於有經驗者而言,不論是以動作或是認知來學習,基本走位能力皆可透過四天的影片知覺訓練獲得提升,且皆能產生學習遷移,也呼應了Gibson提出的知覺與行動相互影響的概念;而對於較困難的走位(第三拍防守隊形後不接球的情境)則可能需要較長的訓練時間。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教科書是教學歷程中的重要媒介,於提供知識的同時,也扮演文化傳遞與價值塑造的角色,學生從中獲取知識並習得社會主流文化和價值觀。臺灣過去的課程標準並未規範性別議題,但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已點出性別議題的重要位置;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與《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亦顯示出性別議題於中國大陸教育裡的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與中國大陸健康與體育教科書圖片所展現之性別意識型態,以內容分析法,採量主質輔取向,藉「教科書圖片性別意識型態檢視準則」為工具,分析臺灣95學年度翰林版國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及中國大陸95學年度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體育與健康教科書之圖片,所得結果以描述統計呈現。再以偏差失衡、省略不見、違背現實、切割零碎、語文偏見、刻板印象等六種偏見類型檢視教科書之內文,輔以質性敘述方式洞悉文字背後所傳遞的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兩岸健康與體育教科書雖有部分文字段落陳述較公允之性別平等觀念,然多數內容皆隱藏著性別偏見。兩岸於圖片性別比例上不僅以男性為主要焦點人物,更刻板地將男性設定為展現負面人格特質之主要群體,而「田徑」、「棒/壘球」、「籃球」、「足球」、「游泳」等運動項目亦於教科書中被區隔為男性運動項目,可見男性於多種運動項目上皆佔有優勢地位。臺灣教科書之內容雖較中國大陸豐富,但其中關於女性貢獻之省略不見、獨尊異性戀家庭意象的偏差失衡等陳述,皆為再製社會上之性別偏見觀念。相較於中國大陸鼓勵男性跨越藩籬,參與舞蹈運動並尋求屬於自己的美,更突顯出臺灣教科書中關於性別公允程度之缺乏與不足。 教科書是教育過程中對學習者影響最直接的官方文本,本研究評析兩岸教科書性別平權之觀點並比較其間之異同,真實呈現出潛藏於教科書中之性別意識型態,盼能對教材編寫者與訊息傳遞者發揮影響力,擷取中國大陸之優點,同時修正臺灣缺乏公允之偏見觀點,共同為性別平權發聲。 關鍵詞:性別意識型態、健康與體育、臺海兩岸教科書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以引導假說,結合動作發展觀點,探討自主要求的自我控制回饋頻率與年齡差異及其交互作用對動作表現、學習與錯誤偵察能力的影響。方法:招募兒童、成人與老人共90位實驗參與者,在獲得期進行線性移動工作60次試作。實驗參與者皆接受自我控制回饋的操弄,並依各組在獲得期相對回饋頻率高低,分成相對較高頻率自我控制回饋組與相對較低頻率自我控制回饋組。依變項為動作距離絕對誤差值、錯誤估計絕對誤差值與自我控制回饋頻率。獲得期以混合設計三因子變異數(年齡頻率區間)進行分析,其中區間為重複量數;立即與延遲保留測驗以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年齡頻率)進行分析;此外,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年齡練習期),計算獲得期的回饋頻率,其中練習期為重複量數。結果:一、在獲得期絕對誤差值上,只有年齡和區間達顯著差異,且成人優於兒童,而在獲得期的回饋頻率上,年齡與練習期的交互作用達統計顯著差異;二、在立即與延遲保留測驗的絕對誤差值和錯誤估計絕對誤差值皆顯示,年齡與回饋頻率的交互作用達統計顯著差異。結論:促進動作表現和學習的最佳自我控制回饋頻率,隨年齡而改變。建議:任何有關獲得動作技能的描述,必須考量發展的條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小組檔案評量之實踐歷程;瞭解小組檔案評量於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並透過親、師、生三方面瞭解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所遭遇的困難及其看法。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以佳佳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進行11週的樂樂棒球課程。本研究小組檔案評量於體育領域教學中的實踐歷程為:先確認教學問題、發展行動策略,其次,將小組檔案評量的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不斷反省、修正。研究發現:小組檔案評量確實發揮讓學生反省思考的功能,能深入且從多元的面向去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在認知方面,透過學習過程反省,增加對動作概念、規則、戰術的理解;在動作技能方面,有助樂樂棒球動作技能的提升;在情意方面,促進團隊合作、感受運動樂趣;在實踐方面,能增進學生參與運動。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所遭遇的困難:在學生方面,發現對學習單的題目理解較差,原因為過去體育課較少讓學生進行反思,並將反思轉換成文字的緣故,因此需要更多時間的訓練與養成;在教師方面發現批改費時、無法立即給予回饋、擔心學生及家長的負面觀感、少數學生參與度低,其解決方式是調整檔案內容、使用策略鼓勵學生準時繳交作業、檔案管理由學生輪流擔任。此外,學生、教師及家長都認為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有助學生學習,並能增加親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運動休閒普受世人重視,環島運動在台灣興起一片熱潮。中等強度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已眾所周知,長時間運動則會產生運動後免疫抑制現象,淋巴細胞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從免疫學角度來看連續數天長時間的中等強度運動,對人體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趨勢仍不明瞭,本研究將以連續數天長時間直排輪環島運動作為觀察焦點,探討淋巴細胞比例及相關性之影響與關連。 本研究以9名健康男性(平均年齡:20.78 ± 2.22歲,直排輪溜齡:9.44 ± 2.13年,最大攝氧量:54.49 ± 5.87 ml.min-1.kg-1),進行連續七天的直排輪環島運動(全程953公里),於環島第一天出發前、第七天結束後、結束後36小時、結束後10天,4個時間點進行採血,比較淋巴球細胞亞群CD3+CD4+、CD3+CD8+、CD3-CD19+、CD3-CD16+CD56+百分比、CD4+/ CD8+比例變化情形及相關性。所得數據,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及皮爾遜積差相關進行分析。結果發現,CD4+/ CD8+值在環島後顯著下降(p< .05),CD3+CD4+ 、CD3-CD19+於第七天全程環島結束後,其比例顯著低於環島前(p< .05),且在環島運動後36小時恢復期仍呈現持續下降(p< .05)。CD3-CD16+CD56+在環島後顯著上升(p< .05),CD3+CD8+於環島過程中並無顯著變化;淋巴細胞亞群之間部分在環島運動前後呈現正相關性。結論:直排輪環島運動後,造成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3-CD19+比例下降之趨勢,表示於連續天數長時間耐力運動後會產生免疫抑制現象,此時急病感染機率可能增加,應特別注意身體保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以Bernstein (1967) 自由度的觀點,與Newell (1986) 限制的觀點等動態系統取向,研究人體在前後平衡性動作的過程與表現中,其關節角度變化與身體各關節之間的協調與控制,檢證個體受膝關節限制及平衡練習後對其餘身體關節與自由度之募集與抑制現象。將實驗參與者32名(16男16女)分為四組,平均年齡22.2 ± 3歲,進行連續五天,每天20次,每次30秒之動態平衡儀練習,探討平衡時間、動態平衡儀碰地次數的變化。六自由度磁力追蹤儀 (Polhemus LIBERTY) 與MotionMonitor 軟體蒐集並分析個體肢段參數。使用4(組別)× 5(天)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其中天數因子為重覆量數,輔以主成分分析法進行統計考驗。隨著練習天數的增加,無論膝關節限制與否,平衡時間皆會增加,而動態平衡儀碰地次數皆會減少;動作過程方面,雙膝限制組會募集踝關節角度、凍結自由度、與減低各關節變異性以達成工作目標;前膝限制組與後膝限制組同樣募集踝關節角度以達成工作目標。經過前後平衡動作練習,(一)動作結果不受膝關節限制影響;(二)動作過程會因膝關節限制而改變;(三)動作的協調與控制會在膝關節限制情境下產生新的機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者本身是一位桌球國手,投入桌球運動至今已有十七個年頭。曾經在國內外皆獲得不錯的成績,總以為憑藉自己的球技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一定可以培育許多優秀球員,成為一位不錯的教練。然而,事實並非如想像中順利。在真實的運動場域裡,我所帶領的球隊並非正統球隊,多是半路出家的業餘選手。因背景的不同,使菜鳥教練與菜鳥選手間產生碰撞,激發出許多出乎意料的火花。本文藉由書寫、敘說生命故事的方式,重新思維及檢視了自己的生命。回顧研究者本身的運動生命歷程和經驗故事,以及擔任教練時,跟選手間的互動、衝突及反省。從中找尋一套適合自己的訓練思維與方法,期望能對未來桌球界的學習者能有所貢獻。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員改造舊技術或學習新技術遭遇到的複雜現象。研究進路以敘說探究為主,藉由說故事的方式,敘述一個鐵餅選手,學習與改造技術動作時,於新舊技術動作中的拉扯掙扎與矛盾,佐以Michael Polanyi(1958)提出之─焦點意識(focal awareness)及支援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探討新技術動作學習過程中錯綜複雜的關係。針對研究對象技術動作學習經驗─成長期、破壞期、重造期、突破期作反思,抽絲剝繭學習、改造技術動作過程中深層隱晦不明之涵義,將運動員於技術上說不出的知道轉化為具體的文字。透過本研究之釐清,本論文提出一個,參考焦點意識和支援意識互動關係,進行運動技術改造的學習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臺灣高中棒球投手攝取咖啡因,對於肌肉肌電表現、投球速度、準度及運動自覺程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10位現任正規高中棒球投手(年齡:16.7±1歲、身高:174.3±4.3公分、體重:72.5±7.3公斤、投手球齡:2.8±1.3年),採重複量數的雙盲實驗設計,以平衡次序原則分別攝取5mg/kg的咖啡因或安慰劑,60分鐘後進行20顆正常投球施測,兩次測驗間之排空期為一星期。以重複量數t考驗(t-test)分析四種變項:肌電、速度、準度及本體自覺程度(RPE)的影響,顯著水準為p<.05。結果:肱三頭肌肌電表現:咖啡因組(0.45V)與安慰劑組(0.42V);屈腕肌肌電表現:咖啡因組(0.23V)、安慰劑組(0.23);投球速度:咖啡因組(116.4km/hr)、安慰劑組(113.9km/hr);投球準度:咖啡因組(23.6%)、安慰劑組(28%);RPE值:咖啡因組(13.5)、安慰劑組(14.1),以上施測結果皆無顯著差異。結論:咖啡因攝取對臺灣高中棒球投手投球表現不會有顯著影響,本研究因只測量為大約20球(平均一局之投球數),只能探討知咖啡因攝取對於出場短暫投球量較低之投手無顯著影響,但對於投球時間較長與量較高之投手仍待進步之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行銷在運動產業各層面都曾運用過,至今更是與日遽增。運動行銷係指藉由行銷策略規劃與執行,透過滿足消費者需求以達成組織目標,此種以顧客為導向且強調雙贏之觀點,不但成為運動中最重要功能,也發展成獨具特殊性之「運動行銷」領域。然面臨行銷環境改變,「整合行銷傳播」因其適應性及重視與消費者雙向互動而備受重視。然回顧研究發現,目前仍多採傳統行銷學觀點建構,整合與傳播未被強調,於體育運動研究亦不多見。因此,本研究進行2004年至2008年ING臺北馬拉松縱貫與橫斷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深度訪談法、焦點團體訪談與內容分析法四項研究方法,並與相關文獻進行討論,建構運動賽事之整合行銷傳播模式,各項研究結果分述於下: 一、整體而言,ING臺北馬拉松是標準整合行銷傳播案例。研究採以利益 關係人為導向的行銷過程、由外而內導向的過程、雙向溝通、口徑一致的行銷傳播、使用所有的接觸工具、行銷幕僚參與整個過程、建立關係、資料庫行銷與達到綜效等九項概念檢驗發現全數吻合。 二、ING臺北馬拉松整合行銷傳播策略之探討結果與過去研究一致,其主要研究結果為:環境分析僅由中華民國路跑協會負責,而資料庫建立與應用歸屬於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然欠缺心理統計資訊。市場區隔分為參與者、首要公眾、次要公眾與特殊公眾,且目標市場與定位皆基於活動目的進行。負責賽事之三部門角色不同、缺一不可,且符合最重要之協調性原則,多年合作已使困難減至最低,高階主管支持度也甚高。溝通協調與人力配置分工印證,由上到下積極參與並隨時掌控進度,確保執行成效;執行障礙出現在立場不同所導致的問題。在財務面結果印證唯有透過企業贊助獲取社會資源,才可使賽事更成功。而媒體策略執行主要是由ING安泰配合廣宣,以達一廣告公司為合作對象,執行要點符合協調性、一致性及互補性。在策略制定、工具選擇與組合符合「計畫性整合」觀點,媒體購買皆屬ING業務,也善用公部門資源。工具有廣告、公關、直效行銷、銷售促進、事件行銷、包裝與網路行銷,顧及全面、多樣與整合,同時,媒體整合面向研究發現顯示是整合一致的。 三、在ING臺北馬拉松整合行銷傳播績效方面,其整合行銷傳播策略,有極高執行成效與效益,唯在資料庫建立、分析與應用稍嫌不足。 四、於建構運動賽事整合行銷傳播模式方面,運動賽事較其他產業活動最大差異,乃在執行有其階段性,因此,依據賽事特性與整合行銷傳精神,區隔企劃、組織、執行與評估四階段,並應強調各階段對應之整合特性。且因整合行銷傳播有一致性與延續性,若非單次賽事,得將績效評估結果作為下屆參考,得以發展為循環不已的良性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