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32.86

教育研究集刊/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旨在重估Petersen耶納計畫學校(Jenaplan Schule)的理論與實踐,做為當前臺灣偏鄉小校進行教育改革之借鏡。本文運用詮釋學的研究方法,對耶納計畫學校之背景、理論與實踐內涵進行描述、釐清與批判。耶納計畫學校重視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強調混齡教學、改革一週學習計畫的教育原則仍然延續至今。在目前臺灣偏鄉小校的學生面臨人際互動不足、學習動機較弱,以及基本學科能力不足等困境之際,耶納計畫學校在此脈絡下恰可凸顯其適用性。研究者建議以偏鄉小校做為教育實驗的基地,以混齡的討論小組為核心,首先發展學校家庭化的模式,加強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其次,發展混齡教學;最後,提供彈性而多樣化的課程類型,以跨學科的主題式探究課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並附加基礎、入學與練習課程,加強學生學科程度,提升偏鄉孩童之基本學力。

  • 期刊

由於大學生使用網路發表言論的比例日益增加,而大學基於教育目的需要對學生言論有所規範,但可能因此產生大學自治權與學生言論自由權衝突的情形。本文綜合分析美國法界對於校園言論自由的保護與判斷標準,以及臺灣憲法與大法官釋字對於言論自由的保障,結果發現,雖然臺灣法界對於校園言論保障上並無相關判例,但對於言論自由維護的精神與美國仍有一致性,也就是臺灣的法律規範中,亦含有美國校園言論保障所提出的「雙階理論」(Two Level Theory)、廷克測試(Tinker test)與公共論壇(public forum)的精神,且學校對於大學生的言論理應給予相對於國、高中生言論較大的容忍。惟若要將這些要點運用到網路言論上,會遭遇網路言論的跨界性,而增加了校園管轄權判斷的複雜度。本文建議,各大學應重新檢視學校對於學生網路言論的規範,並且要建立處理網路不當言論的原則與標準程序,兼顧大學自治權與學生言論權的平衡。

  • 期刊

就臺灣民眾的地位取得而言,除了職業地位之外,公私部門與小老闆階級往往也很重要,這都會影響到收入。至於社會資本、教育所代表的人力資本對於職業地位、進入公私部門與小老闆階級,以及進一步的收入究竟有何影響?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影響何者較大?先前國內研究並沒有系統性的完整探討。本研究運用2004年進行調查的「社會資本的建構與效應」全國代表性大樣本資料(N = 3,281)實施路徑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接觸的社會資本對地位取得變項大多具有顯著的正影響,只不過影響大都遠不如教育。而本人教育對收入的正向影響,看來比對接觸的社會資本與動員的社會資本整體影響還大。

  • 期刊

本研究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國中樣本兩波資料,分析八、九年級讀前段班對九年級時學習成就的影響。本研究以就讀無能力分班措施學校且自認從無分班經驗者為對照組,分別與學校無能力分班、學校只有部分年級有分班,以及學校各年級均有分班措施等三類型學校內,自認於八及九年級與只有九年級讀前段班者相比較,以評估讀前段班是否影響九年級的學習成就。分析模型包括多層次線性、單層次傾向分數配對分析,以及結合單層次傾向分數配對與多層次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等。研究發現,以單層次傾向分數分析或此方法結合多層次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的結果觀之,只有就讀於部分年級有分班學校,且於八及九年級讀前段班或只於九年級讀前段班會對正面影響九年級學習成就。

  • 期刊

教育部2014年11月發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已將中小學「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學科歸在新增的「科技」領域。鑑於大學教育系所的學位論文常是對應中小學教育其學科或領域的基礎或應用研究,本研究採文獻計量分析法,針對「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資訊教育系所近10年間(2004∼2013學年),合計992篇博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字詞做為研究對象,探究國內資訊教育學位論文之研究趨勢與課題,結果發現:一、數量有明顯下滑現象;二、研究主題由原本著重廣泛的數位學習朝向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三、研究主題範圍以資訊教育為主,技術取向的資訊科技為次;四、共詞網絡圖譜呈現領域集群與節點間緊密不足,即研究重點有不夠結構化現象;五、研究主題尚未適切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和資訊科技素養。

  • 期刊

本研究旨在分析Montessori(1870-1952)的人格教育思想,主要運用詮釋學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聚焦於《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發現兒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及《了解你的孩子》(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Your Child)等文本的理解,二方面來回於個人經驗與文本脈絡之間的對話與省思。結果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四點:一、人格是精神生命肉身化的結果,人格統整的關鍵是意志發展。二、人格教育的目標在於建立紀律,人格教育的原則是給予自由,人格教育的方法是透過工作。三、人格教育的歷程始於兒童的自由選擇,繼之以專注地自發性工作,透過意志發展逐漸樂於服從,最後形成內在紀律,表現出寧靜的心境。四、人格教育的實施,關鍵時期為零至三歲,可以運用靜默遊戲、走線練習、穿脫衣服、準備茶會、舉辦生日會等方式進行。最後,本文更針對其思想內涵,提出10點評析,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