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239.148

中華民國耳鼻喉科醫學會雜誌

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背景:中國人的嗅覺功能並未有足夠的評估,除此,許多疾病也會影嚮嗅覺功能,因此發展一種實用的嗅覺試驗來研究中國人的嗅覺是必須的。 方法:我們使用酚基乙基乙醇 (Phenyl ethyl alcohol, PEA) 嗅覺閾值試驗的方法來評估正常不吸煙中國年輕人的嗅覺閾值。 結果:本研究包含80位正常不吸煙中國年輕人,男女各40人,年齡從18到25歲。正常中國年輕男性的平均PEA臭覺閾值,右側鼻腔為-6.894 ± 1.369 log (平均值 ± 標準差),左側鼻腔為-7.006± 1.193 log,兩側鼻腔同時測試則為-7.369 ± 0.992 log。而正常中國年輕女性的平均PEA嗅覺閾值,右側鼻腔為-6.919 ± 1.375 log,左側鼻腔為-6.191 ± 1.471 log,兩側鼻腔同時測試則為-7.253 ± 1.158 log。 結論:本研究建立正常不吸煙中國年輕人的酚基乙基乙醇嗅覺閾值,如結果所示。

  • 期刊

背景:細針抽取細胞學檢查是一種安全快速且容易操作的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頭頸部腫瘤的診斷,在腮腺腫瘤診斷方面,其特異診斷率 (specificity) 及準確率 (accuracy rate) 皆有很好的結果。 方法:臺中榮民總醫院耳鼻喉科及病理部自民國81年10月至86年10月共有120名於門診接受細針抽取細胞學檢查的腮腺腫瘤病人,其中89名後來接受手術治療,蒐集細針抽取細胞學與術後組織學結果統計後,比較其敏感率、特異診斷率及準確率。 結果:良性腫瘤有77名,惡性腫瘤有12名,細針抽取細胞學與術後組織學結果比較後,其特異診斷率為98.7%,感敏率為66.7%,準確率為94.3%。 結論:細針抽取細胞學檢查是一種安全,併發症少而且具有高診斷率的技術,在腮腺腫瘤病人方面,它可提供一個快速安全的手術前診斷,以利醫師手術前的計劃。

  • 期刊

喉部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是一群極為少見的疾病,本院於1994年10月經驗1例。患者為74歲男性,經喉部顯微手術以雷射切除病灶,病理診斷為右側杓狀軟骨的非典型類型癌 (atypical carcinoid tumor),屬神經內分泌腫瘤中上皮起源的第一大類。術後在門診追蹤1年10月,未有復發現象。因屬罕見,特提出報告,並對其臨床表徵,診斷治療及病理學加以討論。

  • 期刊

口腔內小唾液腺腫瘤以混合瘤 (或稱多形性腺瘤) 最為常見,其臨床症狀有對牙齒的刺激、構音障礙、吞嚥不順及容易打鼾等,其中又以對牙齒的刺激最為常見。,故臨床病灶多為1-2cm,3cm以上已屬少見。診斷除了靠病史和理學檢查外,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細針穿刺細胞抹片或切片檢查,皆俱診斷價值。因其有惡性化可能,故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具有術後容易復發傾向,須門診長期追蹤。本院於民國85年7月經歷一66歲男性患者,因構音障礙、吞嚥不順、口腔異物感加重前來就診,經一系列檢查,在軟腭混合瘤臆斷下,施以手術切除,病理報告為主良性混合瘤。術後傷口癒合良好,門診定期追蹤,至今尚無復發跡象。因本例病灶達5 x 4 x 3 cm,臨床上巨大罕見,故提出報告。

  • 期刊

類基底鱗狀細胞癌 (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為鱗狀細胞癌的一種變異,病例很少見,於1986年由Wain等首先確立診斷,至今於英文文獻上只有約90例。類基底鱗狀細胞癌為高度惡性腫瘤,往往早期即有頸部淋巴或全身轉移。因細胞組成上的異質性,小件病理切片常難以正確診斷。患者以老年男性居多,好發於上呼吸消化道,特別是舌根、梨狀窩及聲門上喉部最常見。本院於1996年7月經歷1例罕見的軟腭部位類基底鱗狀細胞癌。患者為79歲女性,主訴數月來右側口腔內反覆疼痛流血。理學檢查發現右側軟腭有一3 x 3cm大小、中央潰瘍向外生長的腫瘤,右頸部有一4 x 4cm大小無痛性硬塊。口腔內腫瘤病理切片顯示為惡性腫瘤。在此之前病人曾於1994年10月在他院門診接受口腔內腫瘤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為小細胞癌。病患住院後經手術切除腫瘤及右側頸部淋巴廓清,最終確定診斷為類基底鱗狀細胞癌。術後病人於他院接受放射治療,於門診追蹤至今,無復發或其他併發症產生。

  • 期刊

顆粒細胞瘤是一罕見的良性腫瘤,好發在頭頸部,但發生在喉部則相當少見。喉顆粒細胞瘤經常影嚮聲帶而引起聲音沙啞。本院於民國83年12月經歷1病例。患者經由喉顯微手術治療,經組織病理及免疫生化染色檢查為罕見的喉顆粒細胞瘤,門診追蹤至今,無腫瘤復發現象。

  • 期刊

先天性鰓裂異常以第二鰓裂異常發生率最高,但大多數以鰓裂囊腫型態表現,而鰓裂瘻管則較為少閱其中由側頸部連通至扁桃腺窩的完整瘻管則殊為罕見。本科於民國85年7月經歷一12歲女性,主訴自出生起即發現右下頸部有一瘻管樣開口,於咳嗽或運動後常有口水樣黏液流出,患者經頸部瘻管攝影後,予以手術切除一10.5cm長瘻管,依瘻管走向及病理檢查後診斷為二鰓裂瘻管,術後情況良好,至今未曾復發。

  • 期刊

醫源性膽脂瘤乃因前次非膽脂瘤之中耳手術所造成,以前很少被提及,一方面是前次手術造成膽脂瘤的原因不易被確定,另一方面則牽涉了醫學倫理的問題,目前普遍認為由扁平上皮經軟組織缺損處誤植入而形成和平醫院耳鼻喉科於1997年4月,7月和9月經歷3例醫源性膽脂瘤,1例為手術中外耳道損傷,1例為中耳通氣管植入或移除後,另1例為植入物(筋膜)放置不當所造成,3例皆為術後發現,且經病理診斷證實,術後病人聽力進步,目前門診追蹤下,無復發之跡象。

  • 期刊

增生的增殖線 (hypertophic adenoid)與所謂阻塞型後遺症 (obstructive sequela)的產生有密切關連。故長久以來,增殖腺切除術一直是耳鼻喉科領域中常見且重要的手術。其手術方去亦由經口腔觸摸、間接反射或盲目括除到經鼻內視鏡直接夾除等,不斷地演進改良。本篇即為一經鼻內籍由硬式鼻竇內視鏡於監視器放大影像監視下使用powered micro-debrider行吸絞切除之創新手術法的初步報告。本科在1996年10月至1997年2月共有3例以此新方法做增殖腺切除術,其術後至少2個月的追蹤觀察,效果良好。顯示本法確可經鼻內供手術步驟直接見視;、手術視野不積血、病灶絞除容易等之手術新境界。其影像放大及micro-debrider吸絞功能可克服小兒手術視野狹小的先天難阻;而於較大之小孩或成人病例在局部注射鎮靜麻醉下即可從容施行,由於其具有低侵犯性及低致病性的特性,故此手術法可望成為未來常規手術之新選擇。綜合此新方法之初步經驗,特提出報告,並作為更進一步研究探討之開端。

  • 期刊

原發於鼻咽的腺癌是非常罕見的,嚊咽腺癌大約佔所有鼻咽惡性腫瘤的2-5%。分化不良的鼻咽腺癌對放射線治療的效果極差,且容易轉移預後差。本篇報告-罕見分化不良的鼻咽腺癌合併頸部轉移的病例,雖然接受較積極之放射線治療併化學治療,仍然發生肺部轉移,於發病後19月死亡。病理組織切片以EBER原位雜合法顯示嚊咽及轉移頸部的腺癌腫瘤細胞中,大部份含有EBER1於細胞核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