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75.74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Sino-Christian Studie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ble, Theology & Philosophy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在本文中,我以今日可供使用的數種不同詮釋學方法來詮釋詩篇二十三篇,如修辭學批判、讀者反應批判、解構、性別批判、唯物主義批判、後殖民批判、精神分析批判、互文性批判。本文將呈現某個方法論的視角如何能夠有趣地與其他方法論視角的研究互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趙紫宸對於傳統新教倫理提出挑戰,他對於人因信稱義而無須自我努力就可以成能道德的義的這種可能性提出質疑。他個人的解答是信徒與基督合一,這便造就了基督與信徒問在道德上的合力同工,以致於基督與信徒一同行動。細讀羅馬書第六章後,發現經文部分支持趙紫宸的倫理神祕主義,但也顯示了趙紫宸和保羅之問巨大的差距。雖然保羅要求信徒與基督合一,並且是一種充滿倫理意涵的合一,但是他不像趙紫宸對於培養道德生命的可能性看得那麼樂觀。趙紫宸向某些西方的保羅學者(史懷哲、布特曼、陶德、凱士民、費茲麥爾)看齊,嘗試要在羅馬書中為倫理奠定穩固的神學基礎,但是他們的嘗試都受到挫折。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保羅在羅馬書中關切的不是想要建構一個道德體系,而是與自己同胞爭論猶太人的身分問題,亦即羅馬書第六章所涉及到的切身問題:強調恩典是否會會導致猶太人民族意識的失落?假設律法的核心地位失落了,猶太人的身分還有什麼優勢呢?那麼,我們是否會活在「罪中」,落在上帝盟約應許之外?保羅和他的對手在意的不是德行的陶成或自我圓滿,乃是猶太人身分的失落。

  • 期刊

本文關注希伯來書中地方和空間的關係及其學術的領域。我選擇了對希伯來書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關於安息之地母題的不同閱讀為出發點。透過這些閱讀,我的目的要顯示詮釋者從事空間的製造,然而卻忽略希伯來書的立論中具體土地的角色。本文的目的要恢復土地的圖像,亦即它在屬靈詮釋扮演維持與合理化的重要卻被忽略的角色,之所以被忽略茲因於缺乏和希伯來書的土地母題的交涉所具有的政治性後果。

  • 期刊

本文獨特地指出烏加列阿迦特故事與士師記底波拉故事的相似之處。雖然許多學者已經注意到,烏加列文學與士師記的多重相似之處;但底波拉故事與阿迦特故事的顯著平行卻更值得觀察,因為這兩個故事中的人物都屬「剽悍女性」。除了兩位女性人物極其相似之外,本文亦提到士師記其他人物與迦南人物,以及耶和華與迦南諸神明之問的各樣對照。底波拉故事的作者使用類似烏加列「剽悍女性」的修辭,以達到讚美婦女與耶和華的神學目的。更重要地,當現代神學家正積極嘗試與中國文化對話時,這種修辭為漢語神學指引了一條重要的研究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中國文化歷史及風情叢刊》(1776-91)為歐洲十八世紀下半期介紹中國的最重要書籍,亦為法國漢學之祖。編輯橫跨中法兩地,由法國在北京的傳教士蒐集資料或翻譯寄至法國,再由法方東方語言專家編輯審訂。叢刊第十二集刊出十八幅精美的孔子生平圖。孔子圖像出現在一個不屬他的文化系統,觀者為另一個文化族群,主題與風格如何做改變?新的文化意義為何?這一系列圖像由法籍北京傳教士錢德明根據明末孔子聖蹟圖手繪,與中國的原稿對照,第一幅孔子肖像,手上的筍引起祭祖聯想、改成不明的才暗形物,主要是耶穌會面對中西方的禮儀之爭所避開的祭祖或祭祀宗教聯想。第四幅孔子誕生圖則保留東方原稿孔子出生的仙人奏樂,但下方加上天主教聖母誕生,以中西混合的圖像方式讓孔子生平與聖經宗教人物作類比,喚起耶穌與聖母的圖像記憶,暗示西方讀者,耶穌會在中國的聊儒斥佛的傳教方式並無不妥。而孔子圖像經由東方中國原型融入了西方基督教的圖像與美學。

  • 期刊

本文欲探討痊釋學之普遍性基設,基本元素、活動與結構,系統性模式與典範以及其於當代世界文化際哲學問題視域下的運用,先從詮釋學(Hermeneutik)一詞之詞源,亦即hermeneuein出發探究思想與語言之基源關係,而達至文本理解之為詮釋學基源經驗與基本現象。在此,理解之過程乃一種後期海德格所謂存有之真理生化過程,卻可以黑格爾思辨邏輯學中的過渡辯證法呈現之。從而以文本理解之為基設,一方面可避免西方傳統哲學之思想-存有、主體-客體等存有學與認識論二元論基本問題綜結,另一方面可進而揭示在脈絡中的位格以及文本之為精神與物質之中介子基設。由此遂可探討詮釋學基本元素如作者-文本-讀者,基本活動如理解-設解-應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設釋學基本關係結構。在此又可以黑格爾思辨邏輯學中的關係辯證法呈現之。並進而發展詮釋學系統模式,亦即溝通-對話-閱讀-翻譯,尤其以經典文本之理解為典範模式。而正是理解經典過程中在理解者位格之精神官能與文本之精神向度得以於觀念對話與會通中交會,此過程又可以黑格爾思辨邏輯學中的理念辯證法呈現之。如是遂可進一步以此種作為後設理論的辯證性-系統性詮釋學對於文化際哲學提出實際運用方法模式。

  • 期刊

在保祿書信中,「天主派遣他(自己)的兒子」這樣的表達方式,只出現在迦拉達書四章4節和羅馬書八章3節這兩句經節裡。歷來的解經家很容易把這句保祿書信的話和其他類似的若望經文聯想在一起,有人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派遣句式」,而作為一個句式,這句話本身已內含了若望式的降生論意向。 本研究設定在迦拉達書和羅馬書這兩句經文,並試圖從此一窺保祿的基督論。在分析過這節經文本身及其脈絡之後,本文跟著進入第三部分,進一步討論這兩節經文的基督論視野。本文用「十字架的基督論」來稱呼這種基督論模式,這是一種動態的基督論,以十字架(和與它結合為一的復活)為它的最高峰,這是基督一生中最濃縮最重要的一刻,在這裡構成上帝的完整顯現。說在死而復活的基督身上,上帝以最肉身的方式自顯為父,為愛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