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檢視新約腓利門書中的視覺效力或「修辭寫作」,以看出視覺效果如何影響修辭,而發展出新的社會情勢,讓奴隸「不只是個奴隸」,而成為「親愛的弟兄」。書信的文字引發的視覺效果形成了一種以社會形構為目標的圖像修辭。一種新的社會情勢形成了,或者至少形成在保羅、腓利門和書信的其他讀者心中,主人與僕人慣常的關係已經改變和超越二文字和圖像的視覺混合乃是帶來社會改變的一部份。因此,本文探究文本中意象的視覺化能夠對其聽眾產生什麼影響。
兩年舉行一次的華人聖經學者會議對其與會成員的資格做了兩項規定:與會成員必須擁有聖經研究的博士學位並且族裔上必須是華人。第二項對於族裔的規定違反了加拉太書3:28所鼓吹的社會團體間的平等或平等主義。當我們援引漢廷頓的《文明的衝突》來考究華人聖經學者會議的工作背景,對於加拉太書3:28的檢視讓我們理解:保羅在加拉太教會主張「眾人在基督實時裡同歸於一」的原則,而這個原則對於華人聖經學者會議深具意義,它要求對於作為成員資格要求的族裔規定重新進行評估。因為這個規定不僅不符合保羅的名言,而且也未能反映全球化時代中多元性被認可的現實,所以保羅的名言鞭策華人聖經學者會議,容許保羅「在基瞥裡合而為一」的原則作為和平的基礎,假設聖經學者必須尋求世界和平。
自然世界並非事實和數字的世界,而是符號和意義的世界,每一種自然科學都導向自然的詮譯學。對於我們所知道的事物,我們必須加以理解。關於「兩本書」的古老神學概念教導我們把「自然的語言」閱讀成上帝在自然中隱藏的臨在記號。聖靈的超越性內蘊把自然帶進實現將來可能性的動態過程中。自然充滿了將來圓滿終結的真實象徵,並且必須在上帝之前受到尊敬。
德希達認為「禮物」是一種絕對的給予,但是,在我們的經驗中卻無法得到這種絕對的給予,通過他與馬希翁的爭論,更明白有力的主張:一旦給出的就已經不再是禮物,所以不存在著「禮物」。事實上,德希達真正感興趣的是:解構與「不可能性」之關係,禮物正是說明這種不可能性的經驗,真正說來,德希達對禮物的解構即是進行解構的思想性操作,再一次作為對抗計算經濟學和呈現形上學最為有力的告白。一種與禮物的思想相合宜的否定神學如何可能?這是解構與神學最緊密的問題。
這篇論文目的在於給予英國神學家根頓的神學知識論一分析的描述。根頓批判地借用巴特的位格的關係和位格性知識來發展其聖靈式神學知識論,視位格的關係和位格性知識乃是聖靈中介活動所成說的。這是巴特及西方神學沒有充分委展出來的。但聖靈的中介活動並非某些直接傳遞知識的活動。根頓透過對約翰福音的解釋而指出,聖靈通過聖經及解釋的傳統來傳遞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即拯救知識,從而帶領我們進入真理:與基督建立位格的關係和獲取位格性知識。
在宗教對話上,多元論是主流的思想,無怪乎很多神學家企圖為之建立神學的基礎。據《開放與委身:田立克的神學與宗教對話》的作者賴品超的詮釋,保羅•田立克是眾多神學家中之一位二。按賴氏的研究,有別於更正教的傳統,田立克在建立其三一論時特別強調聖靈的位置及角色,意圖為多元論建立神學的基礎。在建立的過程中,田立克所持的主要論據是:三一上帝有「自由」與「主權」向不同的宗教啟示救恩的信息,於是不僅基督教擁有救恩的知識,其他宗教也擁有。由於其他宗教擁有救恩的知識,因此唯有基督教才擁有救恩的真理這主張再不可能成立。而且,如果我們想全面認識三一上帝的救贖計劃,宗教對話是無可避免的。本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駁斥田立克的論證,闡明其論證不是有力的。筆者所持的主要理由有二:一、若三一上帝真的有自由與主權的話,他就可以「只」向塞督教啟示救恩的真理。二、如果三一上帝向其他宗教啟示救恩的真理,則宗教間的衝突及宗教內的矛盾在田立克的三一論中不可能得到恰當的解決,從而對其三一論構成致命的威脅。另外,筆者嘗試說明:由於多元論不能解決諸宗教問在真理宣稱上存在的衝突性,又在知識論上不比排他論優越,所以神學家並不需要汲汲於為之建立神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