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4.197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Sino-Christian Studie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ble, Theology & Philosophy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911恐怖攻擊事件後,宗教在各方面退卻到基要主義,形成了詮釋學使命上的重大問題。本文關注海德格和高達美之後的瓦蒂莫的著作,將虛無主義的事件表達成一個詮釋時代中的基本元素。在此詮釋時代中,「沒有事實,只有詮釋」,而且形上學的衰敗激起如此的主張;「[尼釆和海德格之後的]詮釋學乃是基督教信息的發展和老化。」瓦蒂莫的虛己神學和二十世紀末美國的「神死神學」有幾分相似之處。

  • 期刊

風險和不確定性並未被技術統治的社會所克服,反而在事實和感受上形成它構成的標記。科學模式偏好於使用統計來取得理性的證據,而對於各種形式的占卜的興趣卻顯示了人對實存感到疑惑。這已經影響到人從相信永恆真理到感受恆常變動的轉變。本文思考這個變動的根源以及深奧的超自然知識,藉此指出不同於占卜所追求的目標。作者使用非洲、中國以及其他地方的例子,主張所謂客觀化的雅理忽略了占卜的一個重要面向。占卜藉著反轉的象徵記號,進而促使一種雅理過程,它顯示出科學理性的情緒化,並指向「原初」的真理。

  • 期刊

本文從性別理論的視角來閱讀潘霍華《創造與墮落》一書。本文的論題是:潘霍華在詮釋聖經的創造故事時顯明自身是個性別差異的理論家,即使性別差異這個詞彙在當時尚未出現。在分析「界限」與「中心」時-它們實際上是關鍵性的詞彙,不僅用來描述上帝與人的關係,也用來描述男人和女人(亞當和夏娃)的關係-這兩個辭彙的不同用法時,筆者要證明這一點。在介紹當代的性別理論時,特別聚焦於法國後現代的女性主義者露西•伊瑞葛萊,隨後,我將藉著四個次論題來開展主要論題。最後的命題將是:從性別理論的視角以及潘霍華對於舊約文本的詮譯中所看見的兩性關係可以被詮釋成以現世模式談論耶穌基督的範例。

  • 期刊

一九八○年代以來因著中國大陸與台灣兩地政治箝制的鬆綁,宗教活動也隨之蓬勃發展起來。為因應這個現象,雙方學界開始意識到宗教研究的重要,並陸續設立為數眾多的宗教系、所,個別針對特定宗教傳統或主題進行深度研究。本論文首先釐清此一宗教研究盛況的歷史、政治、以及意識型態等背景,繼之根據兩地官方所提供二○○○~二○○六年之間一千篇以上的項、博士論文,分析其主題分類與發展趨勢。本論文一方面肯定兩地當前宗教研究的成就,但在另一方面也指出,此一學術領域如欲進至更成熟的階段,則有必要在學衛視野與實践上有所變革,其中至為重要者包括正視宗教為一有機生命體、接觸更廣的宗教理論、紮實的基礎訓練、以及與國際宗教研究學界緊密接執。

  • 期刊

近年來,尚一呂克•馬西翁的《沒有存在的上帝》在西方哲學界和神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迴響,然而,對其「沒有存在的上帝」這一論題的討論遠比對其「聖餐詮釋」的討論為多。本文擬通過對馬西翁的偶像、聖像、距離等概念的考察,說明馬西翁的「聖餐詮釋」是「沒有存在的上帝」提案所不可或快的組成部分,並與克服「本體-神學」這一主題有著內在的關聯。

  • 期刊

在亞洲神學家和主張宗教對話的學界,巴特大多被歸類為貶抑非慕督宗教的排他論者。因為他在1934年出版的《教會教義學》第一卷下冊中提出「啓示揚棄了宗教」、「宗教就是不信」……等論述。這幾段文字被用來當作巴特「站在基督教的本位主義來藐視其他宗教」的證據。其實這是對巴特的誤解。因為,巴特並沒有排斥或漠視其他宗教的企圖,而是在特殊的環境時空下(希特勒掌權並企圖吞併歐洲之際)站在基督新教的傳統內來反思信仰的本質,希望透過批判錯誤的宗教認知來建立正確的信仰態度。因此,最好將本論文所提到的「宗教」一詞理解為「信仰態度」;這才符合巴特的本意!本論文的目的除了說明「宗教」一詞在巴特思想中的真正涵意之外,也嘗試理出他為何要嚴厲地批判此概念的原因以及他所要批判的對象,藉此說明巴特並不是一位實質的排他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