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01.213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Sino-Christian Studie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ble, Theology & Philosophy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使用「經典辨讀」來詮釋由宣教士理雅各透過翻譯中國的經典(六藝)而產生的語言間的交流。「經典辨讀」可被界定為:1.「經典辨讀」是一種與他者尋求智慧的約定,它作為對於苦難世界的吶喊的聯合回應,而對所有的人、文化、宗教、學科、藝術、媒介和生活領域採開放的態度。他是一種許多聲音的約定,沒有權威的主流觀點或本地的說話者,沒有人完全擁有經典的最終意義。2.「經典辨讀」是一種跨界的崇拜儀式,上帝的臨在可在其中作不同的界定。它的目的是讓這種深刻的辨讀公開化,而且沒有一種宗教傳統是沒有深刻的辨讀的。3.「經典辨讀」不僅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他人,並且具有能夠幫助我理解我們的經典和傳統的潛力。「經典辨讀」提供我們一種新的方式來考量理雅各的翻譯,特別是處理東西方交流的方式。本論文認為,理雅各的宗教敏感性使他能夠看到文本的更深層含意。本文以討論另一個作為「經典辨讀」的翻譯例子作結束。

  • 期刊

本文探尋並批判馬克思與恩格斯在討論宗教時最被忽略的其中一個特點:他們對路德的密集討論。本文以三個步驟來處理:首先,以反教權主義開始,這必須與馬、恩兩人所擁護的無神論有所區別。反教權主義乃是我們在路德與加爾文這樣的宗教改革者心中發現的一種實踐,因為他們的批判以揭露並反抗腐敗的、放縱的教會為起點。馬、恩兩人在這一點上亦步亦趨。接著,本文聚焦於恩格斯對路德的《德意志農民革命》。雖然恩格斯願意將路德界定為新興中產階級的意識型態者,但是他同時也指出路德本人提供閔徹爾激進的革命工作的種子以及1525年的農民革命。第三點,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它處理馬克思將路德當作德意志革命第一階段的肇始者的批判性正面評價,並且探究馬克思是否將自己當作新的路德,以及馬克思是否太快地廢除了宗教改革內在和外在的革命特質。

  • 期刊

在黑格爾關於法哲學的演講中,「北方原則」意指對於政治思想與從保羅到路德的基督教信仰之間關係的歷史性和系統性解釋。黑格爾的立場表達在他對於現代初期關於自然法和君主專制制度的批判。莉百加.柯玫最近檢視黑格爾對法國大革命和復辟時期的詮釋,她建議一種對於黑格爾精神哲學的心理分析解讀,也就將它當成一部關於回憶和哀傷的著作。沿著柯玫的思路,本文認為最近對於尼采和傅科著作中教牧權和國家的辯論早已在黑格爾著作中埋下伏筆。從路德神學的觀點與丹麥的歷史脈絡來看,本文引導讀者留意黑格爾立場的潛力,正如它表達在陶柏斯、魯曼、拉布斯漢、齊澤克、皮聘和呂格爾等其他現代學者的著作中。

  • 期刊

「後黑格爾式康德主義」是一個深遠地影響着呂格爾整個思想體系的構作,並為他的哲學與宗教討論提供了重要的連接關鍵。本文從着呂格爾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思想中剖析這種「後黑格爾式康德主義」的建構方法和關注,並指出這種涉足宗教領域的解讀指向著「見證神聖者的自我」這主題,且對着呂格爾的整個思想體系的發展起着重要的起動作用。

  • 期刊

二十一世紀是文化際哲學興起的世紀,尤其是二十世紀中期後崛起的詮釋學思潮是其最受關注的研究進路之一。而在漢語基督教研究的脈絡中,東西方文化之會遇、衝突或融通始終是其深層問題,關於此,在台灣最經典的文本便是《會通與轉化:基督教與新儒家的對話》一書。本文首先揭示一基本問題:基督宗教究竟是超文化性的,跨文化性的,還是文化際性的或脈絡化的信仰體系?針對此問題本文企圖透過對於西方文化進程中聖經、神學與哲學辯證過程以及教會之思想史生成發展之綜觀,特別反思基督宗教神學本身是否為一種即文化際又超文化性、即跨文化性又脈絡化之神學,然後在上述脈絡中省思《會通與轉化》一書中蔡仁厚之文化宗教會通基本觀念,進而從詮釋學進路來提示有關超文化性、跨文化性、文化際及文化脈絡化之意義及與此相關的文化際哲學、神學與詮釋學之基本構思。

  • 期刊

魯迅在其散文詩〈復仇(其二)〉中重寫了耶穌受難的故事,塑造出一個令人感到陌生與難解的耶穌形象。本文通過對文本與語境的細讀和分析,指出〈復仇(其二)〉幷非對基督教的嘲諷,而是一篇象徵主義的文學作品,魯迅對福音書相關經文進行了藝術加工,通過重塑耶穌形象來傳達他自身的生命哲學。魯迅筆下的耶穌身上既折射出現代中國,先覺者屢屢爲遭到庸衆眾所害的悲慘命運;其被釘十字架時的心理活動又是魯迅自身隱秘內心世界的反映,是他在改造國民性的征程中遭遇挫折後,孤獨、悲涼與被棄絕心境的體現。文章更進一步闡釋耶穌受難的故事何以被魯迅冠以「復仇」的標題,指出這一區別於常規意義的復仇哲學的本質在於顛覆。〈復仇( 其二)〉既是基督教文化進入中國語境之後,與中國現代作家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交流和碰撞的個案,也反映出耶穌形象在不同時代、地域、文化中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與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