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4.109

航測及遙測學刊/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中華民國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面對全球暖化日趨嚴重及後京都議定書時代來臨,大面積人工造林地之林木生物量具有相當的碳吸存能力,如何運用遙測影像結合地面調查資料精確估算人工林生物量對碳吸存量,已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重要課題。本研究以花蓮縣光復鄉台糖大農及大富農場2002年至2009年平地造林之光蠟樹林地為試驗區,使用2009年2月13日拍攝之福衛二號衛星影像及試區造林樹種分區地理資訊。應用福衛二號光譜輻射常態化處理後的土壤調整植生指標SAVI,對佔有17%試區、總面積達168ha的光蠟樹純林區塊進行SAVI分級。參酌SAVI分級分布圖,以分層目的取樣法,於試區內共設計並調查了70個地面樣區,選用適用的光蠟樹材積式,計算樣區光蠟樹的蓄積量。結合統計資料探索過程及空間相關分析指標,最後以60個地面樣區的單位材積蓄積與SAVI建立推估迴歸式,以IPCC碳吸存公式及光蠟樹轉換係數,推估試區光蠟樹碳吸存量。研究結果顯示經本研究所得最適直線迴歸式可解釋的變異量達75%與國外相關研究相當,比在台灣山區人工林研究成果可靠度提升很多。估計平均每ha光蠟林蓄積量為16.93±1.16m^3/ha,平均每ha吸存的碳量為7.55±0.52ton/ha,全區的光蠟林總碳吸存量為1,276.40±87.28ton,所得成果可用空間分布圖展示。此外,使用迴歸推估法優於直接使用樣區推估法、本研究最適地面樣區數目為40個,一併在文中加以探討。

  • 期刊

氣候變遷已成為無法避免之趨勢,且其影響範圍廣大,故需藉由栽植造林以及減少碳排放來達到減緩氣候變遷。而台糖公司配合政府政策,於2002年將廣大農業土地轉化成平地造林,透過遙測技術之輔助,可監測屏東地區平地造林碳貯存量的變化,進而對林地進行有效管理。本研究以2005、2009兩期SPOT-5影像,透過植生指標之輔助,進行碳貯存量與影像反射值之迴歸分析,藉以推算屏東平地造林之碳貯存量,結果顯示農場林地植生覆蓋面積達1,839 ha,2005年碳貯存量6.147 Mg C ha^(-1),總累計量11,304.33 C Mg;2009年平均碳貯存量為6.693 Mg C ha^(-1),總累計達12,308.43 Mg C。

  • 期刊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被廣泛應用在控制網的建立、追蹤站位移速度估計等應用上。傳統上,以相對定位估計追蹤站位移速度,所直接得到的往往是各追蹤站間的相對位移速度;而以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精密星曆、時鐘產品定位的精密單點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技術則具有可直接獲得在國際參考框架(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ITRF)下的絕對位置解等優勢。但由於上述IGS產品為各分析中心產品之弛約制解的加權平均,其原點和地心間存在差異,連帶影響了PPP的定位成果。因此PPP所得的追蹤站位移速度之精確度,也就值得探討。本研究以均勻分布全球的33個IGS追蹤站於2002年至2010年的資料,以PPP方式估計其位移速度,並與在ITRF下的位移速度相比。在ITRF2000時期,其差異在E、N、H三方向各為0.22±1.34mm/yr、-0.93±0.89mm/yr、4.82±2.20mm/yr,藉由Helmert七參數轉換,差異降至-0.07±1.29mm/yr、-0.25±0.57mm/yr、-0.00±2.22mm/yr。而在ITRF2005時期,差異在三方向各為-0.07±0.73mm/yr、-0.28±0.53mm/yr、2.50±2.04mm/yr,經過轉換後則為0.05±0.64mm/yr、-0.33±0.42mm/yr、0.00±2.01mm/yr,僅在高程方向差異有所改善。代表隨著參考框架更新,IGS產品品質的提升,在ITRF2005時期以PPP方式估計追蹤站的之絕對水平位移速度其精確度已在1mm/yr以內。

  • 期刊

三維房屋模型可由簡單的矩形模型,逐漸以屋頂、牆面及室內結構加以細緻化,本研究目的為發展自動化牆面線形結構萃取程序,以提升房屋模型的細緻度。研究中結合多張近景影像及初始房屋模型重建牆面三維線段,主要工作包含自動化方位重建及牆面三維線段重建。方位重建使用加速強健特徵點(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 SURF)匹配產生影像間之共軛點,配合人工量測之少量控制點進行光束法平差,完成影像方位參數求解。三維線段重建中,首先萃取影像中牆面二維線形特徵,再以物空間匹配方式產生三維線段之點群,接著以隨機抽樣一致演算法(Random Sample Consensus, RANSAC)由三維點群計算三維線段參數,最後完成牆面三維線段重建。實驗成果顯示,自動化方位重建檢核點之均方根誤差在三軸方向分別為1.6公分、3.2公分及2.2公分;物空間匹配之均方根誤差在三軸方向分別是4.9公分、5.1公分及6.3公分;而線段重建之均方根誤差約為10公分。

  • 期刊

臺灣因經濟快速發展及高度工業化,能源使用增加近20倍,工廠密度及單位面積能源的消耗率,使臺灣地區受到熱島效應的影響範圍越趨顯著,可說是當前迫切的環境問題。熱島效應為都市環境結構多以人工不透水層舖面取代原有自然地表覆蓋,造成環境失去氣溫平衡調節功能,使都市內部氣溫高於郊區。隨空間資訊技術進步,遙測資訊具有高光譜態、多元尺度、多時序與資料獲取快速的優點,運用遙測技術探討都市熱島效應現象日趨成熟,故本研究運用遙測影像探討臺中地區土地利用變化對熱島效應空間分佈區位之影響。本研究利用Landsat衛星影像,進行多光譜資訊反演地表溫度。透過地表輻射溫度資訊反演,及都市熱島強度值之計算,將熱島強度分為四種層級;再配合兩時期國土地用調查資料,以土地利用覆蓋面積及變遷資訊獲得運算後各種用地之面積比例值,探討不同土地利用與熱島效應分布之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前後期影像所反演之地表亮度溫度平均值上升約2K,且臺中市中心溫度明顯高於郊區溫度;臺中市熱島效應影響較大之區域其土地利用類別主要為人工鋪面及其他用地上,溫度值較高,分布於舊臺中市區及西部,前後期之面積百分比增加約13%;對熱島效應影響較小之土地利用類別為植生及水體,溫度值較低,大多分布於東部,其面積百分比前後期減少約9%。在工業區部分,加入產業類別總用電量比較分析後發現,工業區之產業類別不同,其耗能量愈高,對於熱島效應影響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