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將聖經翻譯擺進神學典範(theological paradigm)中,勢必要面對幾個關鍵議題。在本篇論文中,我不打算提供涉及神學和翻譯問題的答案,而是點出一些議題,說明翻譯不可能抽離神學的情況。
1992年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張灝先生專攻中國近代思想史,精通中國思想通史,尤重政治思想。1989年5月臺北聯經出版《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收入十篇文章,包括兩篇張先生訪談記錄。這些文章論及內涵極複雜、牽涉甚廣大的課題,實非筆者才學所能置喙,姑且摘選「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課題,略抒所思所感,幸大雅君子不吝諟正。
「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後三6)是釋經學的著名標語。有學者說,哥林多後書是註釋家的樂園,也是絕望的園地。因為此節經文是了解保羅思想的重要經文,卻又極易產生誤導作用。釋經史中,對此節有兩極化的解釋。將「精意」解釋為「寓意解經」(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者,俄利根乃始作俑者;相對地,「字句」被解釋為「字面解經」(literal interpretation)。此對比模式成為初代與中世紀教會的主流解釋,幾位大師級的教父包括耶柔米、早期的奧古斯丁都是如此解釋。期間雖然有少數有真知灼見者力挽狂瀾,如初代的安提阿學派,卻仍抵不過時代的潮流,直到宗教改革時才見趨勢的扭轉。
士師記第四章記載以色列得勝西西拉的史蹟,第五章用詩歌體來呈現這事件後敘述者的回味和慶祝。第四章共有二十四節記載得勝的過程,敘述者在第五章卻以三十一節經文吟詠歌頌,而且這段所採用的形式是舊約最古老的詩歌體。因這詩歌體的古老所連帶的問題,包括第五章的編撰、成書問題,文學架構與特徵,士師記五章與出埃及十五章的經文互涉(intertextuality),和婦女角色以及性道德問題(見下文)等,多年來屢屢吸引學者注意,是學者學術出版的「糧倉」。
近年來,有關敬虔主義如何影響華人教會屬靈傳統之課題常被提起。大部份的人在談到敬虔主義時,大都儘量秉持公允的態度,一方面正面積極地肯定敬虔主義對教會復興、海外宣教與提昇個人靈性等層面帶來的貢獻;另一方面也會語帶批判地論及敬虔主義反知識、輕教義、強調個人主觀經驗、輕忽社會使命的態度對華人教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無疑地,華人教會主要是由歐美宣教士散播福音種子培植而生,自然無法絕緣於西方教會屬靈傳統之外。可惜的是,與敬虔主義相關領域的研究至今仍付之闕如,我們也鮮少聽到有學者或牧者對「何謂敬虔主義」提出清楚的定義與溯源。畢竟,自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敬虔主義的傳統定義已被重新解構,早就脫離古典內涵的範疇,成為一個不斷被無限擴展的概念或現象,導致敬虔主義古典運動的訴求被模糊與曲解,再歷經以訛傳訛的複製傳播後,恐怕今日華人教會無論正、反支持者所談論的敬虔主義已非它最原始的風貌了!本文的目的就是嘗試溯源古典敬虔主義的含義,以被喻為「敬虔之父」的施本爾之敬虔運動作為原型概念的探討,並從二戰之後德國學界崛起的「重新發現敬虔主義」之運動,來介紹當代研究成果,幫助讀者對古典敬虔運動的精神有更整全的認識。
正如任何一本研讀本聖經,《研讀版聖經—新譯本》(以下簡稱「本書」)除了提供《聖經》經文之外,也提供了許多相關資料,例如經卷導論、經文註釋、圖表地圖等,這些資料可以幫助讀者瞭解聖經經文。同時,本書還包括了幾十篇神學專文,對許多重要神學主題作更深廣的探討,除此之外,亦附錄了六篇宗教改革運動的信仰宣言。以下對本書作分部評介。
這是近十年來中國教會史和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史難得一見的一本好書,學術的份量和嚴謹度固然沒話說,所探討的議題及其深度和面向的確令人深思,過去華人學界和基督教界很少有學者能作如此深入且有系統的研究和探討。
多元文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一個主要特徵,在基督教各宗派中,教會音樂與崇拜禮儀的風格繁複性,凸顯了人們迥異的神學理解和審美取向。中國城市教會二十世紀九○年代之後快速發展,信徒對音樂崇拜所涵蓋內容的要求也逐日遞增。探討適應中國基督徒多重心理需求的崇拜禮儀,在實際操作中有其必要性。北京X教會是一個新興的非建制教會,因其建設思想、發展速度和風格多樣,引起人們的關注,可以作為發展中當代城市教會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