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自語法的觀點,探討《論語》88個「焉」字用法。研究結果,《論語》的「焉」字純粹用作語氣詞及虛化為詞尾實例不多,《論語》的「焉」字過半數是「兼詞」的用法;其次,研究的發現:先秦時期,古漢語的「焉」字已漸漸分化成熟 、語義成形,奠下今日漢語「焉」字用法的基礎。
臨終詩是六朝時期一類特殊的文學作品,大多作於臨刑之際,詩中內容所書寫的死亡焦慮以及對死亡恐懼的消弭,鮮少見於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文選》詩丙「詠懷」類下收有歐陽建〈臨終詩〉一篇,歐陽建不以詩名,孔融、苻朗、謝靈運、范曄等皆作有〈臨終詩〉,何以蕭統獨厚歐陽建?本文欲藉由歐陽建與謝靈運〈臨終詩〉的對讀,探究二人面對死亡之際全然迥異生死觀,並參照六朝時期其他臨終詩篇,以求凸顯出在臨終詩創作的歷史脈絡中,歐陽建〈臨終詩〉在文學史上的獨特性。
詠物是中國文學上一個很重要的詩類。它的起源很早,早在《詩經》、《楚辭》中已見其身影,唐代開始進入成熟期,及至宋代已達全盛時期。其中,「南宋中興詩人之一」的楊萬里對於詠物體裁,可說是情有獨鍾。以其現存4000多首的詩作而言,僅用題目標明詠物的就佔十分之一強,約450首左右,無論從其數量、質量上來看,都足以堪稱詠物大家,其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今筆者不揣孤陋,針對誠齋詠物的師古、新變兩方面,進行深入探析,盼能更清楚、更全面的呈現誠齋詠物詩的特色與價值。
本研究的切入點乃是從陽明在上疏觸怒劉瑾後,被捕下錦衣獄時期,在獄中所作之獄中詩為研究文本,據陽明全集為十四首,本研究便據此分析陽明在「悟道」之前入獄的文人心境。本研究的研究步驟為一由外而內的漸進式分析,先就「獄中詩」的部份作一追溯,並確立其定位;而後探討陽明獄中詩形成背景的外緣因素。而在詩作的析論層面,則向內探討陽明在獄中的心境轉變,更從其中討論尚未領悟心學之前的陽明,對自我的價值反省與其對困境的超越性思考;本篇文章預計能替「獄中詩」一詞作一文學定位,且對陽明在此一困境中的心境作一討論,藉由此討論更可以帶出一個還未成為思想史上「聖人」的陽明形象。
自有語言出現,人類就有修辭的需要,修辭是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寫文章或說話表達能力更是修辭藝術的極致表現。教學生涯二十多年來,個性喜歡藉由不同的觸發與嘗試,開展自己專業的教材研發能力。教師備課指引是依據國語教科書的內容加以編選修辭教材,更是教師備課的主要來源之一。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修辭教材有哪些內容呢?本文擬就本校一到六年級100學年度使用南一版國語教科書的備課教學指引中,所提到的修辭教材編選內容加以整理和分析,了解修辭教材的類別,進而提出評論和建議;提供關心修辭教材和教科書編輯者另一種思考向度,為引導學童習得修辭尋求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