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信念(relationship beliefs)是一種對於人際互動關係應該為何的一種信念,而團隊成員的關係信念,則可能會對團隊效能有著重要的影響。於是本研究探討團隊關係信念(工具性與情感性關係信念)與團隊效能的關聯性,並考量團隊互依的調節效果。藉由蒐集台灣企業組織中57個團隊的主管與成員問卷資料,分析結果指出:(一)團隊情感性關係信念與團隊績效、團隊承諾皆有顯著的正向關聯;(二)團隊工具性關係信念則與團隊績效有顯著的負向關聯;(三)任務互依對團隊情感性與工具性關係信念與團隊承諾的關聯,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四)結果互依對團隊情感性關係信念與團隊效能的關聯,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最後,本研究說明實務意涵並指出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過去研究發現,偵測位在相同物體上的目標,比偵測相同距離但位在不同物體的目標,來得快速,顯示了物體效應。本研究探討辨認作業中所觀察到的物體效應是否是物體內優勢或者物體間代價。實驗一採用Egly、Driver及Rafal(1994)的線索典範,並加入無物體基準線,來探討此問題。知覺負荷亦被操弄,亦即低負荷的顏色辨認作業,以及高負荷的顏色/形狀結合辨認作業。實驗結果支持物體內優勢。本研究進一步探討,是否此物體內優勢是感覺增強,還是注意優先所產生。實驗二採用資料有限正確率之方法來測量表徵的品質。結果顯示在低負荷時,注意力以類似的方式分布在有注意到與沒注意到的物體。但在高負荷時,注意力主要分布在注意到的物體,支持感覺增強。本研究之重要意涵也在文中討論。
3歲的幼兒在分類卡片時,即使被告知改變分類向度,仍傾向重複向度改變前的規則。本研究以圖形熟悉度和命名方式探討幼兒在分類情境中無法行使規則轉換的原因。在所有實驗中,幼兒先使用一個規則分類卡片,接著被告知用第二個規則分類卡片。實驗一首先檢視本研究翻譯的中文版向度改變卡片分類作業(Zelazo, 2006),是否反映國內幼兒在向度轉換的發展差異。與國外的研究發現一致:相較於2或3歲的幼兒,只有4歲幼兒彈性地轉換分類規則。實驗二A和二B以墨漬圖形減弱刺激的熟悉度,不同的是實驗二A採用概括命名說明轉換前的規則,實驗二B採用兒童給予墨漬圖形的命名名稱。實驗二C沿用標準版的熟悉圖形,但以概括命名說明轉換前的規則。結果發現:只有在概括命名的墨漬情境下,3歲幼兒能行使規則轉換。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刺激的視覺訊息和指導語的語音訊息,皆可能影響幼兒在分類作業的規則轉換。
本研究從認知評估及誘發事件發生的頻率與強度兩項因素,建構少年縱火行為形成的理論模型。此一模型指出,少年之所以選擇縱火行為做為犯罪手段,是因為他/她對縱火有了正向評估,而少年對縱火的正向評估,則受到過去接觸火及觀察縱火經驗的影響。此外,誘發事件發生的頻率與強度,在少年對縱火具有正向評估及實施縱火行為之間,扮演調節變項的角色;這類事件發生的頻率高低或強度強弱,會影響對縱火具有正向評估的少年做出縱火行為的可能性高低。本研究以自陳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參與者為國中與高中學生693位,以及少年輔育院與矯正學校的犯罪少年688位,共計1,381位。問卷包含自編的少年對縱火的正向評估、接觸火的經驗、觀察學習縱火的經驗、各項誘發事件發生的頻率與強度,以及縱火行為等測量工具。研究結果顯示,少年親身接觸火及觀察縱火的經驗對其形成縱火的正向評估有直接影響,對縱火的正向評估對少年縱火行為也有直接影響,誘發事件發生的頻率與強度是對縱火的正向評估與少年縱火行為間的調節變項,上述結果皆符合理論模型的預測。文末就少年縱火行為形成的理論模型的意涵,研究結果的實務應用及未來研究方向加以討論。
自我認同不但是青少年期主要的發展要務,並為此階段心理病理的重要因子。過去研究已建立了「認同重要性」及「認同確定性」兩向度之測量工具的信、效度及每個向度中各認同內容(個人認同、社會認同、形象認同)之發展特性,並發現這些認同向度與心理適應有關。本研究進一步檢驗這兩個認同向度對不同發展次階段的青少年之憂鬱症狀的預測力,藉此捕捉青少年自我認同與心理適應之間隨發展演變的動態關係。本研究共收取青少年早期之國中生764名、青少年中期之高中生805名、青少年後期之大學生274名之有效樣本,進行認同重要性、認同確定性及憂鬱之評量。在排除性別差異後,先納入認同確定性、再納入認同重要性為預測變項進行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青少年早期之三項認同確定性(個人、社會、形象)及兩項認同重要性(社會、形象)皆可顯著預測憂鬱症狀。青少年中期之三項認同確定性及社會認同重要性可顯著預測憂鬱症狀。而在青少年晚期,僅個人認同確定性可顯著預測憂鬱症狀。綜言之,本研究顯示,認同確定性及認同重要性皆為預測青少年憂鬱的重要因子,唯隨著發展,三種認同內容之認同確定性及認同重要性與青少年憂鬱的關係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Janoff-Bulman(1992)的假定撼動理論主張個體擁有三類基本假定:世界是良善的、世界具有意義及自我具有價值。當個體遭逢創傷後,上述假定可能遭受撼動而導致創傷調適困難。世界假定量表(Janoff-Bulman, 1989)乃現今最常用的假定評估工具,但研究指出其心理計量特性不佳,而晚近發展的類似工具亦存在部分限制。據此,本研究以假定撼動理論與創傷認知論述為基礎,編製適用於評估基本假定的工具,命名為核心假定量表(Core Assumptions Scale, CAS),並以兩個子研究檢驗其適用性。研究一聚焦於建構CAS,樣本為156名大學生(69.9%女性)。透過對CAS原始題庫的項目分析與探索性因素分析衍生15題的CAS版本,包括安全世界、正義世界、掌控世界及自我價值分量表。研究二為前瞻性設計,聚焦於檢驗CAS的心理計量特性,樣本為809名大學生(60.2%女性),於兩個月後進行追蹤再測。驗證性因素分析指出以四項分量表為基礎的四因素模型,適配水準較優且可接受,故以此架構進行心理計量檢驗。分析指出CAS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佳,八至十週再測信度適當,同時效度大致適切。CAS可顯著預測後續憂鬱症狀嚴重度。各類創傷組在CAS總分上呈顯著差異,以遭暴力侵害組得分最低,PTSD組的CAS總分顯著低於非PTSD創傷組與從未經歷創傷組。本研究證實CAS為信效度良好的假定評估工具,可區分與檢驗不同類型創傷組與PTSD個體的認知內涵。
本研究目的主要提供潛在變項模式(latent variable model)於交互作用(interaction)檢定時,不同樣本數及交互作用效果(interaction effect)對於檢定結果正確性的影響,並說明潛在變項交互作用之檢定標準程序-SB量尺卡方差異檢定(Satorra-Bentler scaled chi-square difference test)。本研究以電腦數值模擬方式進行,修改吳宗祐與鄭伯壎(2006)的二步驟交互作用分析模式為單一步驟潛在變項交互作用模式,實驗中並探討包含樣本數、交互作用效果及潛在變項迴歸係數差異對於潛在交互作用的檢定影響。模式利用LMS(latent moderated structural equation)估算法估計,並進行潛在交互作用檢定篩選率(screening rate)計算。研究結果顯示,利用潛在變項模式進行交互作用檢定時,檢定篩選率除了會隨樣本數及潛在變項交互作用效果絕對值增加而提高之外,且存在交互作用的影響,因此,當進行相關研究時,本研究建議應採用S-B量尺卡方差異檢定法並同時考慮到多個因素對於檢測效果的影響。
本文闡述了作者先前的三個實驗研究的結果,其中每個實驗均對李克特量表中正向肯定與負向否定選項的標籤、放置位置(正向在前或負向在前)、數值的表列(先高後低,或先低後高)有所不同。每個實驗的量表及實驗對象均不一樣。研究結果顯示︰在每項實驗中,如果將肯定意義(正向)選項放置在量表的左側,且從較高賦值開始(從高至低),會較將其放置在量表的右側,且以高賦值結束(由低至高)容易產生較高的量表平均值。論文分析了產生此種結果的可能性及其研究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