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思想的信徒應該如何閱讀經典?本文利用尼采所提到的手術刀(和鎚子),並且建議我們根據一種新尼采的、新啟蒙的、既粗野又巧妙的思想方式和閱讀方式來閱讀宗教文本─無論那是猶太-基督教、伊斯蘭教或佛教的文本,它是由追求自由和進步的理性渴望所推動。著眼於聖經,手術式閱讀的第一個主要的動作是剔除大量的壓迫性經文。接著,我們以手術式的方式來閱讀兩段經文─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和傳道書的一段經文,揭露出種族-政治的寶貴洞見。
本文探討的是關於經典辯讀,這是哲學神學領域中比較新的趨勢,並且特別探討將儒家包括在這種努力的可能性。經典辯讀是一種明確的規範性努力,這種努力在三個不同的層次上主張價值:(1)對本身的經典傳統有較好的理解,(2)透過不同信仰間的對話來增進智慧,(3)所有人的拯救。到底儒家是否能夠參與經典辯讀可以根據這三個規範性的層次而得到不同的答案。為了得到解答,我使「儒家經典」的概念隸屬於一種概念性的分析,而這種概念性的分析是基於英文的scripture這個字眼和中文的「經」這個字眼。這種概念性的分析允許一些比較性的觀察,並且為儒家被包括再經點辯讀的實踐中的可能性提供一種批判性評估的基礎。
路易斯的宗教敘事文本不僅以容納傳統基督信仰內涵著稱,亦深入刻劃饒富現代性的尋信之旅─也就是個我獲得信德的過程,並非端賴神聖的恩寵,更強調依恃自身的理解力和選擇信或不信的自由意志。這種重視自我獨立思考的現代精神,在路易斯的文學著作中多有著墨。然而另一方面,路易斯的創作文本中,對於人的理性是否全然可靠,則表示了懷疑的態度,同時也某種程度反映了路易斯趨向傳統主義的主張,抱持著屬於前現代對於超自然的存在以及宇宙充滿神性的信仰。本論文試圖從上述「平衡」的觀點出發,深入探討路易斯混合看似矛盾的現代性和反現代性的立場,以及此種立場可對他的讀者帶來何種詮釋上的啟示或指引。這個問題將就兩個彼此相關的面向來探討:其一是路易斯和他所處的時代亦即亦離的關係;其二是此一關係如何能影響路易斯的讀者去發展和他的宗教敘事文本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文檢視宗教哲學在黑格爾的哲學預備教育中的合理化。它描述黑格爾的思想基礎以及宗教哲學在他的體系中的地位,並且比較黑格爾對於宗教改革遺產所做的反省。本文的結論是黑格爾的體系代表歐陸哲學和新教神學的分水嶺,因為它改變了聖經的地位,並且使十九世紀的新教脫離其原本的原則。
在希伯來聖經裏,十誡有兩個版本:一是出現在出埃及記第20章中(祭司版),二是在申命記第5章裏(申命版),二者都稱為是「倫理十誡」。以上兩個版本之間存在差異,而這些差異引發了哪一個版本更為古老的問題,以及發現十誡初始版本的可能性是什麼?本文以文學批判和來源批判為基礎,探討十誡的來源,認為申命記中的十誡是較早的版本,而出埃及記中的版本則是祭司典作者對較早的申命記之十誡的編修而成。此外,本文討論了先知文學中所反映的十誡與先知之間的可能關聯。
本文旨在分析雲格爾在著述裡對實體類比(analogia entis)的批評,並觀照米爾班為實體類比作出的辯護,對他們迥異的進路作出整理、對照。雲格爾認為實體類比的上帝「太遙遠」,米爾班則強調當中上帝那「難以形容的親和關係」。米爾班承認這親和關係基於的「分有」,是一個不能想像的中間詞。接著,本文嘗試提出「形相」(form/eidos)作為爭論雙方和解的缺環,論述資源為提芬妮對科學論述的討論,以及奧古斯丁對「從無創造」的思考。
本篇論文冀期能夠為現代經濟領域中人類工作的本質與意義提供一種恰當的神學理解,並嘗試在現代語境中,建構一種符合基督教傳統的工作模式,以克服當下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工作異化問題。現代的工作神學由兩位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及加爾文所開啟。這一建基於「呼召」觀念之上對工作的理解雖然包含了一種以神學美德為核心的工作模式,但受兩人的整體神學框架所限,無力抵禦由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範圍的勝利而帶來的普遍的工作異化。而二十世紀下半葉出現的工作神學新進路則以「合作創造」作為理解人類工作的基礎,賦予了人類工作較之呼召而言更為重要的神學意義。然而與此同時,它卻未能發現現代工作異化的根源就存在於資本主義經濟的自身結構中,亦無從依據神學自身的敍事提出一種包含基督教之美德的、能夠克服異化的工作模式。本篇論文嘗試探索一條工作神學的新進路,即以「禮物之贈予」作為詮釋現代社會中人類工作的基礎。這一進路以基督教神學自身的傳統及敘敍事為出發點,將人的工作視為由上帝所贈予的禮物,與此同時亦肯定工作應作為一種「禮物之贈予」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