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合適本土文化的刺激與國人反應的參照標準近年來常困擾國內探討情緒議題的研究者。國科會人文處心理學門於97年推動「情緒標準刺激與反應常模的基礎研究」計畫,建立臉孔、圖片、詞彙、隱喻、笑話、聲調、音樂、與影片等8種標準情緒刺激,評估其正負向價、激動水準與自主程度,並測量其相關之生理與神經反應,製成「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心理生理資料庫」,公布於「情緒網站」(http://ssnre.psy.ntu.edu.tw)供學術界使用。參與各計畫之研究者針對刺激製作過程與認知評估結果等部分撰成學術論文,發表於本專輯,作為學者選用刺激之參考。本文針對製作此情緒標準刺激資料庫之緣起背景、理念依據、研究流程、結果意涵及未來研究方向提供一提綱挈領之介紹,協助使用者對於本資料庫及情緒相關議題有一整體認識,以達成促進國內有關情緒研究發展之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索華人情緒的結構。研究首先盡可能竭盡的搜尋當代華人在日常生活使用的情緒詞,不包括「敘述激動程度」、「自我指向的情緒」與「情緒變化」的詞彙。所獲得的305情緒詞可歸屬於30個「情緒類別」,包括橫跨東方儒家、佛家與傳統中醫所主張的10個情緒類別與20個其他的類別。實驗一的參與者針對這些類別與其上位概念,「情緒」,所形成的465配對在一11點量表上進行相似性的評定。所獲得的31 × 31相似性矩陣資料以「多向度計量法」與「加性樹狀群聚法」表徵其結構。「最近鄰分析」的結果顯示,從加性樹狀群聚表徵所計算的「中心性」與「相互性」比從多向度空間表徵所計算的較能反映實際資料的中心性與相互性。實驗二發現,加性樹狀群聚比多向度空間表徵較能反映實際資料的結構改變。加性樹狀群聚分析的結果發現,華人的30個情緒類別能經由「情緒的評價性」、「激動程度」、「愛慕的對象」、「威脅的種類」與「情緒反應的對象」等特徵而分成為8個不同的群聚,對等於「思念」、「驕傲」、「欲求」、「愛慕」、「憂慮」、「懼怕」、「悲哀」與「厭惡」。
本研究收集29位專業表演者以表演、Ekman表情肌肉變動形式及生活感受三種表現方式,在正面、3/4側面、側面所呈現之七種臉部表情,獲得12,393張有效影像檔案,以建立華人族群情緒臉影像資料庫及常模。七種表情情緒分別為:快樂、生氣、悲傷、厭惡、害怕、驚訝及平靜表情。有效影像檔案中,最具代表性的臉孔影像,1,232張為正面情緒臉影像,514張3/4側臉影像,527張側面臉影像。由400名大學生評定正面臉孔,200名大學生評定3/4臉孔,50名大學生評定側面臉孔,每一參與者皆針對臉孔進行六種表情類型之強度判斷。另為落實本土化實證研究,採用專業表演者與評定人員均為華人背景,也因此本研究所獲得之情緒表情資料庫可用於涉及文化背景議題之情緒研究。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係建立一個以台灣大學生為主的華人基本情緒臉部表情資料庫,共分成兩個部分進行。在第一部分,我們藉由標準化的方式廣泛地蒐集48名大學生模特兒臉部表情的影像,男女各24名;接著藉由主觀的行為評量建立各類表情的常模,此一常模包括強度清晰的情緒表情及強度較弱的表情,共計170位受試者參與評量。評量之結果則依據強度類別及多數類別加以分類臉部表情,並針對個各表情評量之強度類別結果計算其平均熵值(average entropy)。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則是蒐集基本情緒的自然臉部表情刺激材料,共蒐集65位大學生(含研究生)模特兒,其中男性33位,女性32位。實驗程序中引發模特兒的基本情緒反應,並攝製其自然臉部表情。然後對所蒐集之自然臉部表情進行評量,共計84位受試者參與評量。評量之結果亦依據強度類別及多數類別加以分類,並亦針對個各表情評量之強度類別結果計算其平均熵值。本研究所建立之基本情緒臉部表情資料庫,將可提供其他研究者探討臉孔表情及相關情緒議題之用。
本研究之目的為建置台灣情緒圖片系統(Taiwan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TAPS),以台灣參與者對圖片所評量的主觀評分,作為常模資料,如:正負向性(valence)、激發水準(arousal)、自主程度(dominance)、圖片複雜度(complexity)、情緒形容詞的選擇及情緒誘發部位(Area of Interest, AOI)等。本研究目前共提供1,058張圖片,19種主題類別,給欲研究情緒議題的學者,做為誘發情緒的實驗材料,並將持續發展。由參與者對於圖片的評量顯示,在情感空間的分布上呈現與國際情緒圖片系統(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IAPS)常模類似的迴力鏢型,即當正負向性愈高或愈低時,激發水準則愈高。然而,亦有一些結果與IAPS略有差異,台灣男性與女性參與者,在情感空間分布的正負向偏誤上並未顯現差異。另外,台灣參與者對於情色主題類別的圖片,多評量為中性圖片,但卻擁有較高的激發水準。上述資料顯示,雖然IAPS有較好的普世性,但基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建置台灣情緒圖片系統確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以三個階段建立中文情緒詞資料庫,階段一情緒詞彙收集,以中文分詞庫及詞典分析、大學生自由聯想等多個來源,獲得218個情緒描述詞與395個情緒誘發詞。階段二以353位大學生針對情緒描述詞進行正負向性、激發水準、持續時間、自主程度、出現頻率及典型性等六個向度的九點評量。1,673位大學生針對情緒誘發詞進行正負向性、持續時間、自主程度及出現頻率等四個向度的九點評量。評量結果以全體、男性與女性的平均評量值與標準差呈現。階段三以相關及群落分析進行二類情緒詞之分析,主要發現為(一)情緒描述詞中,正負向性與自主程度、出現頻率的相關最高,激發程度與典型性有顯著正相關,但與持續時間與自主程度皆有小效果量的負相關,出現頻率除了與激發水準無關外,與其他向度皆有中到高的正相關。(二)情緒誘發詞的四個向度間皆有中等以上的正相關,其中正負向與自主程度的相關最高。(三)以六個基本情緒詞的向度平均為中心,進行群落分析,結果分類後與中心點差距大於2的詞占21.1%、21.8%,若以分類加疊代方式則有1.8%、1.5%個詞大於2,且原六個基本情緒詞有多個被歸於同一類別。此可能顯示六種基本情緒詞之獨立性不足,無法涵蓋完整的情緒詞範疇,華人文化下之基本情緒類型尚待更深入研究。
情緒隱喻乃指以一個已知的具體對象或客體來描述一個複雜和抽象的情緒。有別於以往情緒研究,採用直接或外顯的刺激,例如:圖片、臉孔、聲音等來引發情緒,情緒隱喻是採用一種間接、內隱的刺激方式來引發情緒。因此,探討情緒隱喻能使我們更加暸解情緒的深度意涵,然而國外及國內對於情緒隱喻的研究並不多見,故本研究針對國人建立一套台灣地區華人情緒隱喻的標準刺激資料庫及反應常模。本研究採用情緒隱喻作業,由1,128位參與者依據十種情緒類別(正向:快樂、愛、自豪、舒服;中性:平靜、驚訝;負向:悲傷、害怕、生氣、厭惡),進行四種隱喻類型(感覺隱喻、事件隱喻、物件隱喻及人格隱喻)產生反應,並計算各情緒隱喻反應的頻次,而反應頻次愈高的隱喻愈能引發該類型的情緒。以正向之快樂情緒隱喻為例,在快樂感覺隱喻當中,反應次數最高者為「香」;在快樂事件隱喻當中,反應次數最高者為「旅行」;在快樂物件隱喻當中,反應次數最高者為「朋友」;在快樂人格隱喻當中,反應次數最高者為「開朗」。除此之外,在負向情緒隱喻中也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結果,以害怕情緒隱喻為例,在害怕感覺情緒隱喻當中,反應次數最高者為「黑色」;在害怕事件隱喻當中,反應次數最高者為「考試」;在害怕物件情緒隱喻當中,反應次數最高者為「鬼」;在害怕人格情緒隱喻當中,反應次數最高者為「膽小」。此外,本研究針對參與者的反應次數及反應類別進行頻次及類別之計算分析各類情緒隱喻之反應的「共通性」與「個別性」,其中以感覺隱喻的共通性最高,而事件隱喻的個別性最高。本研究結果建立了國人對於十種情緒類別及四種隱喻類型之反應常模,藉以建置一套標準化刺激之情緒隱喻資料庫,並作為未來相關情緒研究之用。
笑話係指一小段可以引起閱讀者幽默或好笑情緒的文字敘述,相較於其他的情緒刺激,笑話能快速激發強烈且正向的情緒,故而成為操弄情緒的有效刺激。雖然國外已建置笑話及漫畫等幽默刺激的資料庫,但由於笑話的理解與欣賞有文化的差異,故國外的笑話材料不見得適用於國人使用。本研究首先廣泛蒐集160則各類型具代表性之中文笑話,以線上問卷評定方式邀請396位15歲以上的參與者,對每則笑話進行「理解程度」、「好笑程度」及「厭惡程度」的九點量尺評定。「好笑程度」的評定結果呈現常態分配,其平均值居中,且涵蓋好笑與不好笑的笑話;「理解程度」的評定結果呈現負偏態,表示笑話多是可被理解的;「厭惡程度」的評定結果呈現正偏態,表示笑話所引發的厭惡感受較低。另外,在理解、好笑和厭惡程度的相關上,理解程度與好笑程度有高度正相關;好笑程度與厭惡程度有高度負相關;理解程度與厭惡程度有低度負相關。最後,由全體評定中文笑話的分析結果,發現男女生對笑話有不同的理解、好笑和厭惡評定結果,故而建置男女各自的評定結果。本研究所建置的笑話資料庫及其評定結果,可作為後續實驗操弄的依據,供研究者挑選適當的笑話作為眼動反應、生理回饋、腦波反應等研究所需材料。
本研究負責「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生物行為資料庫」當中的音樂刺激與音樂情緒資料庫的建製,包含以下幾個研究目標:(一)建立一套以經驗的情緒為本的音樂情緒刺激資料庫;(二)探討台灣地區聆聽者音樂情緒空間的範圍;(三)比較不同學齡層聆聽者的情緒空間差異。本資料庫以排除非音樂因素之干擾的原則,選取240首樂曲之片段作為刺激,在20種情緒類別上調查國中、高中、大學三個學齡層,總共4,799位參與者的感受情緒。所有學齡層的反應都呈現正面情緒大於負面情緒的趨勢,若干負面情緒類別則似乎無法透過音樂獲得。國中生與其他兩組族群的情緒反應型態具有顯著差異,對於陰暗的情緒較不敏感。本研究所使用的材料以及感受情緒的反應資料,均可在本資料庫中以「樂曲為中心」或以「情緒類別為中心」的方式檢索。
如何在標準化的實驗情境下引發出不同參與者的單一特定情緒,一直是情緒相關研究者首要面對的問題。使用情緒短片做為刺激材料是最普遍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許多國家如美國、德國已建立出符合自己文化的情緒短片材料庫,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即是希望能夠建構出符合台灣文化的華語版情緒電影短片材料庫。為了建構足以單純引發中性、快樂、生氣、難過、滿足、害怕、噁心與驚訝八種情緒的短片資料庫,本研究廣泛收集了350部左右的短片,經過內部篩選後保留120部進行前測,最後有27部影片進行大規模常模施測,每部影片至少被349位參與者看過。為了排除性別、看過與否及其他個人性格與情緒特質對情緒感受的影響,本研究加入了修定羅氏自重感量表(林瑞欽,1990)、短式華人敵意量表(翁嘉英、林宜美、呂碧鴻、陳秀蓉、吳英璋、鄭逸如,2008)與台灣版DS14修訂版(DS14-TR)(鍾玉琪,2011)三種心理量表作為篩選依據。經過前測、常模施測及心理量表的篩選,本研究已建立中性、快樂、生氣、難過、害怕、噁心與驚訝的情緒電影短片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