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235.3

宗教哲學/Journal of Religious Philosophy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西元前三九九年,蘇格拉底被指控不信奉城邦諸神還引進新的神祇,並且敗壞了青年人的心靈,審判的結果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不顧朋友們逃亡的勸告,坦然接受判決,最後喝下毒藥,欣然就死。此種死而無懼的態度,明白地彰顯了他的基本信念:終生奉獻哲學的人將愉悅地面對他的死亡,而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獲得最大的福份。哲學家不重視生活中物質欲望的滿足,而在多關照他的靈魂,使其趨於完善。因為,死亡是靈魂從肉體中的釋放,肉體有死而靈魂不朽,而且人死之後,靈魂要按其生前的所作所為接受審判,邪惡者接受懲罰,良善者則受到獎賞。人類靈魂的命運若是如此,那麼在我們有生之日對靈魂的關心與照料,使其擺脫肉體的誘惑與干擾,而趨於完善,就是我們生活中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事實上,這也就是蘇格拉底念茲在茲所以生亦所以死心中所依循的準則。

  • 期刊

當代猶太女性主義哲學直接定位於實踐之上,它要轉換猶太人數千年來綿延不絕的歷史和律法、宗教儀式以及社會制度,使之面向猶太婦女敞開。他們一致認同猶太婦女身處屈從地位這一說法,認為這一地位的根源在於性角色等級差別、整個社會、猶太傳統以及“它性”病。當代猶太女性主義哲學對猶太婦女缺席論作出回應,對猶太傳統進行批判與整合。他們首先討論哈拉哈問題,開始了一場“元哈拉哈問題”轉向運動,認為猶太婦女的屈從地位不能在哈拉哈框架中得到解決。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他們要界定和接受從多種路徑探索出來的新材料,並將之融合入《托拉》。他們主張用關係說代替神聖分離論和等級制,提出女性上帝語言觀,以替代男性上帝觀。當前猶太女性主義哲學開始關注聖約概念以及惡的問題。

  • 期刊

從1960年代開始,在美國的一些心理學家將東方宗教的修行方法融入心理學,而興起了心理學的第四勢力-超個人心理學潮流。超個人心理學旨在擴大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強調人的靈性或自我超越的需求,認為人的自我意識可以擴大到宇宙意識,而獲得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境界以Maslow所謂的靈性的「高峰經驗」為特徵,這種境界吾人認為是道教的終極理想-神仙境界。中國道教的人體觀認為人身是一個小宇宙,和外在的天地大宇宙,透過內丹修煉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神仙境界的高峰經驗。張紫陽的內丹術具有超個人心理學的思想,更具有中國本土宗教心理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