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信(Robert Jenson)致力提倡敘事神學式的三一論,並稱它為「修正」的形而上學,但這構想引來學者們質疑他是否妥善處理上帝、時間與受造之間的關係。本文指出詹信問題的核心在於他如何理解敘事的本質。本文透過雲格爾(Eberhard Jüngel)與詹信如何詮釋巴特,指出詹信的問題在於忽視了三一作為上帝自我啟示事件,其中所蘊含溝通言說行動的複雜現象。雲格爾有關三一敘事(作為言說-行動)的解說,提出了其中類比性、溝通性及詮釋性層面的重要性,他的理解能提供解決詹信敘事三一神學問題的一些方向。
本文在兩個方面立論。在聖經翻譯方面:近代西方新教傳教士就語言風格、國民文學和言文合一等問題進行的熱烈和持續的討論催化了白話文運動的發生;其次,他們實施持續漸進的校刊方法,是和合本聖經面世後很快得到廣泛接納並成為白話文範本的一個要因;再次,他們鼓勵閱讀白話聖經,宣導在全國範圍使用統一的語音系統,直接推動了白話文的規範和普及。在聖經教學方面:他們力求使其系統化和科學化,重視其文學性和趣味性,使用白話教學,注重聖經中的歷史並結合中國國情。這些都無疑促進了白話文運動的發展。本文之所以以舊約為考察範圍,則是針對學界對其影響的長期忽略,無輕慢新約之意;以《教務雜誌》為取證來源,一葉知秋,也非無視其他基督教文字事工。
在謝勒那裡,人格存在的本真樣式在於「人格生成」或「人格救贖」,人格救贖或人格生成首先意味著一種真正的「志向改變」,它在根本上存在著一個「時機的要求」或「時機」。謝勒意義上的「自身感受」恰恰構成了人格救贖的時機。但這樣一種「自身感受」究竟意味著什麼?它與人格生成或人格救贖的關係又究竟怎樣?本文將首先討論「自身感受」問題的背景,並區分出「自身感受」的三種哲學含義,即在知識論層面上的「前概念的、前反思的、直接的、非對象化的和伴隨性」的「自身感受1」、在存在論層面上的作為「實存感受」的「自身感受2」,以及在倫理和宗教層面的、作為「精神的人格感受」和「自身價值感受」的「自身感受3」。「自身感受3」的現象學分析與舍勒「抽象的、靜態的價值-感受現象學」和「具體的、動態的人格現象學」兩個層次緊密相關。這樣一種作為人格的精神感受或自身價值感受的「自身感受3」,比如精神羞感、敬畏、懊悔、恭順等等,最終就體現為人格自身救贖或「自身神聖化」的技藝、一種真正的人格志向改變的時機、或者一種人格生成的「可能性」。由此謝勒宗教感受現象學的一個重要的面向得以展現。
本文的主題是特里.伊格爾頓的神學轉向,但潛在的主題是當代西方思想界,特別是左翼思想家們,紛紛轉向基督教傳統和神學資源,以應對所謂「後現代」的社會現實和理論問題這一傾向或潮流。為此,本文追溯了伊格爾頓的思想發展過程,集中分析了其探討的幾個主要概念,試圖從中找到其「神學轉向」的理論依據和來源,這一轉向的主要內容和意義,以及這一轉向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或左翼神學思想之間的關聯。
巴別塔的變亂是聖經記載的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這標誌著人自我主體意識的出現、各個不同民族歷史的開始,而更重要的則是語言與理解差異的產生以及翻譯的必要。但翻譯不僅僅是語言學問題,它還關聯著理解、真理、正義等重要議題。因而,本文即以此為出發點,以本雅明與德里達關於「翻譯」的對話為中心,試圖呈現二十世紀西方兩位最重要的思想學者對翻譯問題做出的深入思考。
詩篇是潘霍華最喜愛的經卷;無論是在與親友往來的書信、靈修作品或是講章裡,處處可見詩篇的蹤跡。除此之外,為了對抗納粹的反猶政策以及隨之而來的「去舊約化」思想,潘霍華大聲地宣告「舊約是屬於教會的書」、「舊約是關於基督之書」。基於這些原因,潘霍華於1940年出版了《詩篇:聖經的祈禱書》。他在書中強調,詩篇是基督的祈禱書,是基督藉著大衛的口所說出的祈禱文。因此,詩篇理所當然地是基督徒向上帝禱告時最佳的範本。《詩篇:聖經的祈禱書》乃是潘霍華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著作。就內容而言,它的重要性不亞於《創造與墮落》,然而卻沒有得到神學界應有的注目。本文的目的在於突顯此書在歷史上與神學上的獨特性。本文首先回顧此書出版的社會脈絡,以及它在潘霍華神學中的地位。其次,本文論證潘霍華解釋詩篇時所用的方法是延續自《創造與墮落》以來之「基督中心詮釋學」。最後,本文指出,詩篇不僅在潘霍華的神學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他不可或缺的靈命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