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92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語言能力是通往學習的敲門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資優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採用具有漢語特殊性的偏導語句(花園路徑句)來探討句法處理的運作,並釐清工作記憶與創造力在背後扮演的角色。研究一邀請資優生與一般生閱讀偏導語句的材料,瞭解兩組受試者的理解能力是否有差異。為了探究讀者在偏導語句的表現是否和其工作記憶廣度及創造力有關,我們測量參與者的工作記憶廣度(研究二),並且施以威廉斯創造力測驗的「創造性思考活動」量表(研究三)。研究一發現,資優生的閱讀理解表現顯著地優於一般生,而且偏導句比起對照句更能區別資優生與一般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研究二發現,具有高工作記憶廣度的資優生在偏導句上表現較好,表示工作記憶廣度可能是影響讀者處理漢語偏導語句的心智運作因素。研究三發現,偏導句理解與創造力的「獨創性」有顯著的相關,顯示創造力的成分也反映在偏導句的處理歷程中。偏導句的理解分別與工作記憶和創造力有相關,但工作記憶與創造力之間相關不顯著。本研究發現資優生和一般生在句法處理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其背後有兩個獨立的重要因素-工作記憶與創造力,可為資優生的語文能力提供進一步的解析。

  • 期刊

類推是指個體在瞭解新事物或解決問題時,能運用先備經驗中的相似概念加以類比,是學習新知與解決問題所需的重要能力。為瞭解學前幼兒類推時所面臨的困境,本研究依據瞭解Sternberg的成分理論,以適合評量學前幼兒類推能力的工具搭配眼動追蹤技術,觀察24位男女各半,年齡介於5.1至6.1歲幼兒解題時的眼動行為。本研究分析幼兒在解決「A : B = C : ?」類推問題時,視線在A、B、C、D各區之駐留時間及跨區掃視次數比例與類推答對率的相關,探究幼兒的類推困境是否與抑制衝動、注意力控制,以及訊息處理成分有關,並描述幼兒類推失敗時其眼動型態所呈現之特徵。研究發現幼兒所展現的類推困境,比較可能是導因於注意力控制不成熟,幼兒倉促作答的證據較不足。類推答對率越低的幼兒在解題時越容易過於專注C : D配對,而無法順利轉移注意至A : B配對,以致無法提取A : B的關係進行類推。幼兒解題時的視線掃視順序也經常不是很有條理。觀察幼兒答錯時的眼動型態則發現即使幼兒能發揮選擇性注意,仍有其他因素導致幼兒類推失敗。研究發現有助瞭解幼兒類推時的認知處理困境。

  • 期刊

社會支持對於身心健康具極大影響,特別是遭受災難民眾,然要確認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兩者關係,需仰賴心理計量特質良好的測量工具。本研究目的是建構適用於災後青少年的多向度社會支持量表,並以受莫拉克風災侵襲後的南部高中職學生作為心理計量特質的樣本。本研究結果顯示:此份社會支持量表具有良好構念效度,且具良好的同時效度,因為(一)最後、最佳的二階四因素暨一階三因素之測量模型,能充分解釋學生在這些題項的社會支持感受表現,其中3個一階因素分別代表情緒性、工具性與訊息性等3種不同類型的支持構念,而這4個高階因素代表4個不同來源的社會支持整體構念;(二)不論支持類型或來源,社會支持量表與焦慮、憂鬱均有負相關,且來自於家人親戚、朋友同學的社會支持,與焦慮、憂鬱的負相關,比來自於老師或政府機構輔導人員、民間慈善團體人員的社會支持更強。在支持來源或類型上,此份社會支持量表及其分量表都具有很好的信度,且各分量表及全量表與其題項間都具有密切相關。

  • 期刊

認知老化的行為研究將衰退視為老年心智的表徵。然而,來自老化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卻有不同的觀點。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回顧近20年來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對於健康、正常老化歷程的實證研究,特別是應用非侵入性的腦造影工具,例如:功能性和解剖性磁共振造影,以及擴散磁振造影來探討老化大腦功能上與結構上的改變,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認知行為。目前許多證據已經指出,雖然隨著年齡增加,大腦體積與皮質厚度會逐漸減少,大腦結構連結的完整性逐漸減損,神經回路的處理效率也逐漸降低,但是高齡者的大腦仍然能彈性運用既有的神經認知資源,來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和因應不同的認知挑戰,顯示出大腦動態的適應歷程。此外,我們簡介幾個當代提出的老化認知神經科學理論,也對這些理論提出我們的觀察和評論。最後,我們針對老化認知神經科學在台灣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幾項應該持續關注的研究議題。我們認為,老化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持續投入,能夠釐清正常老化的大腦神經機制,也協助描繪老年心智的完整圖像。

  • 期刊

過去研究指出,廣泛性焦慮疾患(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病患會對威脅刺激產生明顯的注意偏誤(attentional bias);且這樣的偏誤可能與對威脅刺激的抽離注意困難(difficulty disengagement)有關(Cisler & Koster, 2010)。而近幾年的研究也發現,注意偏誤操弄(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ABM)(See, MacLeod, & Bridle, 2009)作業,可能具有改善GAD症狀的療效(Hallion & Ruscio, 2011)。然而,GAD有關的注意偏誤潛在機制尚未被完全釐清,另一方面,ABM作業如何影響GAD病患的注意偏誤狀態也還未被探討。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一)驗證GAD病患的注意偏誤是否與對威脅刺激的抽離注意困難有關。(二)探討ABM作業對該抽離注意困難歷程的影響。在本研究中,42位符合GAD診斷之類GAD組(sub-clinical GAD)參與者與47位無診斷之控制組參與者,在接受第一次的隨機點偵測作業後,皆被隨機分配至3種目標對象的ABM作業,包括注意威脅刺激、注意中性刺激、以及注意正向刺激。在ABM作業前後,參與者各接受一次隨機點偵測作業(dot-probe task)的測量,之後再接受憂慮引發作業,並在該作業後再接受第三次的隨機點偵測作業。研究結果發現:(一)在ABM作業前,類GAD組參與者對威脅刺激與正向刺激具有抽離注意困難。(二)接受注意中性刺激ABM作業的類GAD組參與者,其抽離注意困難在操弄後降低。本研究針對ABM作業後續的研究方向,以及其作為實證基礎(evidence-based)認知治療法的可能性提出討論。

  • 期刊

非詞覆誦作業常被視為是用來反映音韻記憶的測量工具(Gathercole, 2006),但此作業需要正確並有效率處理語音之能力,這樣的主張容易忽略了音韻分析能力對於該作業的影響,尤其在音韻發展未臻成熟的孩童,非詞覆誦的表現會受到音韻分析能力之限制。本研究旨在探究音韻記憶及音韻分析對於孩童在非詞覆誦表現的相對預測效度,尤其關注孩童音韻能力的角色。參與受試者為60名4至5歲之幼童,皆接受詞彙量,音韻口語輸出能力,音韻覺識,記憶廣度、發音速度及非詞覆誦等測試。藉由迴歸分析,我們發現音韻口語輸出能力為主要預測非詞覆誦表現之變項,而記憶廣度僅略有貢獻。錯誤分析亦顯示幼兒在非詞覆誦表現的個別差異是來自於他們將非詞做正確音韻編碼之能力。由此研究可得知在中文孩童在覆誦非詞時,記憶量及音韻分析能力皆為關鍵之能力。而欲正確解讀非詞覆誦表現所反映之能力,需考慮受測者的音韻能力,非詞刺激之長度,以及非詞刺激之似詞度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