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目的乃檢驗費力控與HEXACO性格向度制對青少年的內外化問題行為的預測效果。具體的研究問題有二項:(一)費力控制與HEXACO性格對內外化問題行為之直接效果,及(二)費力控制在HEXACO性格對內外化問題行為之作用的調節效果。本研究以連續兩年追蹤1,375位國中與高職生,並分別在第一年以初期青少年氣質量表來測量青少年的費力控制,以HEXACO性格量表來測量六種性格向度,在第一與二年以青少年自陳報告來測量青少年的內化與外化問題行為。在資料分析上,先以相關分析來檢驗費力控制及HEXACO性格向度與內化與外化問題行為的關連性,再以階層式多元迴歸分析來檢驗費力控制與HEXACO性格向度對內化與外化問題行為的直接與調節效果。綜合所有的結果顯示,外向性同時對第一年與第二年的焦慮/憂鬱與社會退縮有降低的效果,和悅性與費力控制對第一年與第二年的的攻擊行為及違反規定有降低的效果。此外,誠實/謙遜僅對第一年的四種內外化問題行為有降低的效果。最後,就費力控制的調節效果而言,則出現在外向性與情緒性對第一年焦慮/憂鬱,以及誠實/謙遜對第一年攻擊行為與違反規定之預測效果上。在討論中,針對費力控制與HEXACO性格向度對內化與外化問題行為的直接與調節效果之心理病理意義進行深入的論述,同時也就實務工作的意義做了說明。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雙耳異訊測驗材料(數字、句子與疊詞)與年齡群(年輕與年長)在耳朵優勢的效應,以及此效應是否是另一耳的劣勢造成。受試者是29名年輕者與20名年長者,除了年長組的右耳8,000Hz之外,聽力都正常。(一)跨耳比較:右耳優勢有年齡與測驗材料效應(出現在年長組的句子與疊詞測驗),年長組從非競訊轉為競訊時,得分下降幅度左耳大於右耳(稱為左耳劣勢),這是造成右耳優勢的主因。95%的年長組個案有左耳 劣勢,但左耳得分下降幅度的個別差異很大;(二)跨年齡組比較:數字、句子與疊詞測驗都是年輕組表現較佳(左右耳皆如此),疊詞右耳例外(兩組相近);(三)右耳優勢人數:疊詞測驗多於句子測驗;顯然以疊詞測驗觀察年長者的左耳劣勢有其優勢。
本研究有兩個主要目的,第一、探究生理年齡四歲以下的自閉症類疾患兒童在不同類型模仿作業的表現;第二、探究自閉症類疾患兒童在不同類型模仿作業表現的相關因素。受試者共有92名,包括:自閉症類疾患兒童49名,發展遲緩兒童22名和一般發展嬰幼兒21名。模仿作業分為四種類型,包括:有意義物體操作模仿、無意義物體操作模仿、有意義手勢動作模仿與無意義手勢動作模仿。此外,使用自閉症診斷觀察量表評估自閉症症狀。研究結果發現:(一)自閉症類疾患兒童全部模仿作業與模仿總分,顯著的比發展遲緩組兒童差;自閉症類疾患兒童在物體操作模仿的表現,顯著的比一般發展嬰幼兒差,但是手勢模仿作業表現,則沒有顯著差異。依發展商數區分為高、低功能自閉症類疾患組,高功能自閉症類疾患兒童,有意義物體模仿沒有出現障礙,但是低功能自閉症類疾患兒童在所有模仿作業都出現障礙。(二)自閉症類疾患兒童不同類型模仿作業表現與整體心理年齡、語言年齡、非語言心理年齡、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反應性共享式注意力及自閉症症狀顯著相關。此外,模仿作業表現和發展能力、語言能力、反應性共享式注意力與自閉症症狀顯著相關,支持模仿在社會與發展能力的重要性,提供早療訓練方向的思考。
本研究結合家庭生命階段發展論、社會學習論、個體化理論及角色認同理論等觀點,探討台灣青少年至成年初期的親子關係特色,區辨此階段親子關係的變遷類型,分析影響親子關係變遷類型的因素,並檢視親子關係類型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資料來源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計畫」於2000年至2011年十二年間收集的長期追蹤資料,以2000年、2003年、2006年及2011年四個時期均回答的受訪者1,053人為分析樣本。結果主要顯示(一)各時期親子關係均可分為「矛盾型」、「支持型」、「衝突型」及「疏遠型」,此四類型在不同時期的比例有所變動,成年初期的變化明顯。(二)親子關係變遷類型包括「長期矛盾型」、「穩定支持型」、「持續衝突型」及「疏遠轉衝突型」。(三)親子關係變遷類型與成長生命經驗有關,相較於「持續衝突型」受訪者,「穩定支持型」受訪者有較高比例離家或有婚姻經驗。(四)憂鬱隨時期呈線性下降,自尊隨時期既呈線性上升亦呈倒U型曲線變化。親子關係變遷類型影響憂鬱初始值,「持續衝突型」受訪者的憂鬱明顯較其他三類型來得高;自尊發展軌跡則受親子關係變遷類型的調節,「穩定支持型」受訪者的自尊明顯隨成長上揚,且呈現倒U型變化。這些結果證實,親子間互動關係的長期變遷類型影響台灣青少年至成年初期的長期心理健康。
在視覺搜尋中一個顯著的目標通常比較容易被找到。然而,我們之前的研究發現共線知覺組織可以扭轉這個現象,稱為共線遮蔽效果。該實驗呈現一個由一行行水平白色小線段依序排列的搜尋畫面,其中一行是由垂直的小線段排列而成,造成顯著且組織良好的共線干擾物。參與者的作業是判斷一個傾斜的小缺口(目標)是左斜還是右斜。共線遮蔽效果是指當目標出現在共線干擾物那一行時,反應時間會比目標在背景上還慢。由於顯著的特徵影響視覺搜尋是在比較早(例如40到70毫秒)的訊息處理階段,而特徵結合或輪廓處理則是相對而言比較晚的時間(例如150到300毫秒),故本篇測試這些時間點內共線遮蔽效果是否會發生。我們嘗試用不同的遮蔽物,發現共線遮蔽效果在參與者可以辨識目標的同時即可發生。若先呈現搜尋畫面,目標之後才呈現,則搜尋畫面只需呈現40毫秒就可以觀察到共線遮蔽效果。綜合而言,我們認為共線遮蔽效果可以發生在訊息呈現的40到70毫秒內。此結果顯示共線遮蔽效果發生在與顯著性計算一樣早的時間點,也顯示出共線的組織特性在非常早的訊息處理階段即干擾了視覺 搜尋表現。
許多研究者認為,情節記憶的編碼過程可以視為快速且有彈性地連結各項記憶元素。在這一歷程中,語意元素被提取出來並與當時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重新組織成一個事件記憶。在動物實驗中,似情節記憶定義為,將記憶中的空間和時間元素與特定事件整合之能力。先前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被破壞後,大鼠失去對恐懼制約事件形成似情節記憶的能力。然而,內側前額葉皮質如何參與此一記憶編碼歷程?許多細節仍然未知。故我們在本研究中,選擇了幾個似情節記憶編碼歷程中的不同時間,讓大鼠內側前額葉皮質暫時失去活性,並觀察恐懼制約事件的似情節記憶如何被影響。結果我們發現,若內側前額葉皮質是在前探索階段時失去活性,並不會干擾時間與空間的配對形成。相反地,在足部電擊前失去活性則會損害形成恐懼制約事件的似情節記憶。此外,後續實驗排除了作業表現的損失來自於巴夫洛夫恐懼制約能力受損。這結果支持情節記憶的編碼歷程是記憶元素的重組,而內側前額葉皮質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