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250.166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過去研究採用陷阱管子作業發現,錯誤示範有助於三歲幼兒洞察工具的因果結構,因而更成功地以模仿方式來解決問題(Want & Harris, 2001)。本研究進一步排除示範階段的因果訊息,探討30個月和41個月大的幼兒(計116位)能否從實驗者的錯誤示範,察覺意圖達成的目標,而增進觀察學習工具使用的表現。一些幼兒觀看實驗者示範使用工具棒子從透明或不透明管中取出目標物-先誤將物件推入陷阱,再從正確管口插入棒子,進而成功取出目標物。在不透明情境下,幼兒沒有機會看到工具和管子的因果機制,只依賴實驗者的錯誤作為意圖指引。另一些幼兒在未觀看任何示範下,自發性地探索作業,或觀看實驗者以棒子示範與取物目標無關的控制動作。結果發現:不論觀看透明或不透明示範,幼兒雖傾向於以模仿方式取物,但無證據顯示他們對因果機制有所掌握;當考慮幼兒結合模仿方式與仿效方式成功取物的總表現,較大幼兒在不透明情境的總表現最為成功。錯誤對觀察學習的增進效果不僅是前置意圖或因果理解所致,較大幼兒能根據情境中的行為、心理及因果訊息能見度變化,選擇多樣的社會學習策略。

  • 期刊

生態心理學的環境賦使旨在說明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特定關係,其認為兩者的屬性具有相互參照的關聯性,此關係可透過身體尺度的概念加以描述。本研究基於生態手段,探討觸動覺與視覺導引登階動作的可能性,藉由改變個體站立高度,檢視知覺最大登階高度之環境賦使。24名成人被招募為實驗參與者,隨機分派至觸動覺與視覺評估兩組;參與者需評估能否以抬起單腳之動作攀登台階,其知覺判斷的方式有二:分別為視覺觀察與操作盲人手杖進行探索。實驗安排參與者站立於真實地板、高10 cm之升高地板、以及穿著高10 cm的積木鞋共三種情境。運用可調整高度之台階擷取參與者的知覺最大登階高度,並依據腿長計算登階高度之關鍵比值。實驗結果發現最大登階高度之環境賦使不受個體站立情境改變而影響其判斷,個體腿長與台階結構的關係會維持不變的特徵。儘管個體藉由不一樣的知覺系統判斷最大登階高度,不過在準確性與評估信心上無明顯不同,本研究之發現與知覺系統對等的觀點一致。以觸動覺系統探索登階高度的環境賦使,可能無法只參照個體腿長作解釋,未來研究可檢證如身體部位與器物屬性等影響因素,以更明確地探知登階動作的環境賦使。

  • 期刊

能判斷事物之間的交互作用效果對科學探究或日常因果推論至為重要,但科學推理的研究顯示不論兒童或成人很少能主動發現交互作用效果,過去研究者多認為這是因為人們缺乏相關概念或推理能力所致。本研究以三個實驗檢測大學生參與者在自主實驗作業(self-directed experiment task)中找到交互作用的比率以及其探究歷程是否因「探究目標」不同(找出會影響某結果的原因或找出能預測結果的因果規則)而改變。結果顯示在三個不同因果結構複雜度不同的探究作業中(實驗一至三),因果規則組皆測試更多交互作用假設,更少單一變項假設,也有更高的交互作用發現率,顯示探究目標會影響推理者交互作用假設的可得性與檢驗傾向,進而影響交互作用發現的機會。此一影響即便在容易得到所有實驗組合資料的情況下(實驗三)仍存在。本研究首次發現交互作用的探究會受到與經驗內容無關的情境脈絡因素影響,不但意涵過去研究有可能低估成人發現交互作用的能力,也揭示提升探究表現的途徑,對科學教育有重要意涵。

  • 期刊

本研究的目的在檢視以「情感錯誤歸因程序」做為自動化反應態度測量工具的適切性。本研究以二種態度對象進行量測,藉此檢驗情感錯誤歸因程序之信、效度,同時,也檢驗自陳態度與自動化反應態度對於行為之預測力。研究一以「香菸」作為態度對象,對吸菸者進行各種有關香菸之態度測量。結果顯示情感錯誤歸因程序除了能區辨吸菸者與已戒菸者對於香菸的不同喜好,更能夠有效地區辨不同吸菸者內在對香菸之偏好程度,及推測其可能原因。另外,經由情感錯誤歸因程序所測得之香菸態度,也與未來吸菸之行為傾向有高度的關聯。研究二以敏感議題「陰柔男性」作為態度對象,並在情感錯誤歸因程序中加入正、中、負向度之男性圖片為對照。結果顯示情感錯誤歸因程序可以區辨國中生對不同向度男性與陰柔男性圖片的喜好;此外,態度對於行為的預測顯示大致符合雙重路徑模式的結果,即只有自陳態度能有效預測控制性行為,而自動化反應態度對於自發性的行為,特別具有預測性。整體研究結果顯示,情感錯誤歸因程序的實施相當簡單、明確;無論是學生或是老年人皆可以正確理解作業程序,並可以以團體的方式進行測量,而有效地測量出個體的自動化反應態度。

  • 期刊

目前國內性侵害兒童行為的相關知識相當欠缺,並且國內與國外研究皆缺乏性侵害兒童意願形成的探討,有鑑於此,本研究從早年經驗、心理與行為特徵、及社會文化因素的知覺三個面向,提出影響性侵害兒童意願形成的理論模型。此一模型指出,偏差性興奮、偏差認知(性侵害兒童迷思)、及反社會性格,對性侵害兒童意願的形成具有直接影響;社會文化因素的知覺對偏差性興奮及偏差認知的形成具有直接影響;童年遭遇性虐待對偏差性興奮的形成具有直接影響;童年遭遇性虐待與身體虐待、拒絕、忽視,對反社會性格的形成具有直接影響。本研究目的在於檢證此一理論模型。以無記名自陳式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研究參與者包括監獄中的男性受刑人915位,以及大學男性學生559位。以結構方程模式檢證理論模型,結果發現:無論在監獄男性受刑人或大學男生樣本上,測量模型皆具有可接受的信度與效度,結構模型在多數指標上顯示適配,說明本研究的理論模型受到觀測資料的支持。此一模型對男性受刑人與男性大學生性侵害兒童意願的解釋力分別為77%、73%。文末就研究結果的理論意涵、實務應用、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