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4.104.224

台灣神學論刊/Taiwan Journal of Theology

台灣神學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約伯記在42:5中的陳述,把「眼見」神與「風聞」神的經驗作了區別並視前者優於後者,引起廣泛的討論。新近聖經學者試圖解釋,就什麼意義來說「眼見」的認識優於「風聞」。不過,學者大多集中於約伯記中的對話,而不是這個陳述本身。與此同時,往往忽略了本節經文的詩歌本質。終其結果,本節經文的詩歌特色,如對句與隱喻及其效果沒有被論及。本文的主旨在於應用當前的聖經詩歌對句理論與隱喻,剖析42:5及其上下文,進而導出,約伯記賦予「眼見」優於「風聞」的結論。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本文試圖證明,從「風聞」至「眼見」概念之轉變,詩歌體的效果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 期刊

本文的目的是探討保羅與其社會文化背景的關係。主要所關注的是在使用第二聖殿時期的文獻上常見的一些做法有其不足之處,如平行用法(即只列出這時期看似與保羅的經文平行的經文)或借詞用法(即認為保羅借用了這些文獻的詞語或觀念)。這類純歷史研究法,事實上對理解保羅的經文幫助不大;或如處境二分法從某單一處境(如猶太或希臘)來主導經文的含義,往往侷限了我們對保羅所要表達之含義的理解。這時期不同文化的交會是錯綜複雜的。本文提出對保羅「處境交會」新的理解,是詮釋保羅較為合適的切入點。這可從《便西拉》的做法看到一些端倪:其在與保羅相同的文化處境裡嘗試結合、將律法等同智慧,並將兩者歸於神的創造這更高的層次,以致在不需要貶低其它智慧的情況下凸顯出律法。保羅在加4:3, 9的τὰ στοιχεῖα也有類似的做法,他認為猶太人過去在律法之下和外邦信徒過去在異教風俗之下都是屬於τὰ στοιχεῖα,尤其是現在加拉太外邦信徒想要接受律法,等於是重回τὰ στοιχεῖα。保羅之所以能夠做如此等同,主要是從更高的層次十字架來看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過去。

  • 期刊

本文探討莫特曼的「盼望神學」與布洛赫從哲學處理盼望的概念,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其將說明,布洛赫哲學的盼望對莫特曼神學的盼望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盼望是在莫特曼作品的時代脈絡下,以一個神學範疇受到檢視。除了就布洛赫的盼望概念與莫特曼的盼望神學之關聯性外,還就我們時代的脈絡來檢視他主要的神學性決定與動機。本文最後以主張一個新的,旨在轉化歐洲與亞洲社會的盼望神學作結。

  • 期刊

本文試圖為公共神學建立類型學。公共神學出現於一方面,政治哲學持續地走向世俗化且不斷想要限制宗教影響力,另一方面宗教是私人領域之事的主張,聲浪大張的脈絡下。除了這些外在的因素之外,公共神學的界線如何劃分依然是未定的問題。本文依照(1)公共神學一詞之提示,同時也(2)網羅神學歷史的觀點,並且(3)參酌基本的社會分析,提出七種類型的公共神學。持續發展中的公共神學,其面貌可預期將會越來越清晰,甚至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但也面臨必然的挑戰。本文最後提出七項建議,因應公共神學未來的挑戰。

  • 期刊

基督徒對於耶穌面容的想像與形塑,有很大的程度是受到近代廣為人知的畫作所影響,他們腦海中所浮現的影像是一位俊美的耶穌。因此這些畫作不僅呈現出基督徒社群中主流的耶穌形像,並且又繼續對後代信徒在耶穌面容的建構,有一定程度的啟發。當這種主流的耶穌面容,透過藝術品而遍及到世界各地,並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時,在某個程度上它就成為普世性的基督形像。然而聖經從未描述過耶穌面容是俊美的;恰恰相反,聖經所呈現的耶穌是長相醜陋且讓人厭棄。當代教會應重新高舉這位毫無佳形美容的耶穌,因為這醜陋救主的形像不但符合聖經,更隱含著四個重要的神學意涵:首先,耶穌的醜陋面容彰顯出救主的謙卑;它也是人類得救贖與基督得榮耀的記號;它能顛覆當代壓迫性的主流審美觀;最後,它表明出耶穌是那些因外貌而被人厭棄者的弟兄;若是我們夠謙卑,就能在醜陋者的面容中見到基督的榮光。近代藝術品中主流的耶穌面容讓我們意識到,信仰世俗化的嚴重問題。而欲對抗主流(或俗化),就必須重新恢復聖經原有的基督形像。唯有當耶穌的形像不屬於世界(的主流),它才屬於基督,並且才能傳揚其中所蘊含的重要信仰與神學信息,進而發揮使信徒成聖的力量。

  • 期刊

本論文試圖有系統地瞭解「舊講道學」與「新講道學」的不同。為了更具體的說明新、舊講道學在方法論上及教學內容上的差異,筆者分析並比較二本具代表性的講道學教科書-John Broadus在1870年出版的《講章的準備及傳講》("A Treatise on the Preparation and Delivery of Sermons"),及Fred Craddock在1985年出版的《講道》(Preaching)。延續上篇,本文將兩位學者對講章形式的觀點、講道須運用想像力、聽眾在講道中的重要性、講道與禮拜的關係,加以分析、比較。據比較結果發現,「舊講道學」與「新講道學」實際上有許多觀點不謀而合,故而筆者從「講道的教學」(homiletical pedagogy)之角度,提出整合「舊講道學」與「新講道學」之內容,以彌補現今神學院「講道學」教育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