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持的主張為路加呈現的敘事基督論-聚焦於把耶穌描繪為一位客人、做為以色列唯一真神的特使,同時代表著天父來行動。在路加福音,耶穌透過同桌團契來啟示他自己、他的使命和上帝的恩典。因著耶穌,上帝拜訪祂的子民,不是審判而是帶來救贖。藉由進入人們的房子與他們同坐用餐,耶穌使上帝恩典的同在具體化在人們最平凡、日常的生活之中。在用餐時耶穌展現出幾種不同的角色:儘管有時耶穌是以主人或僕人的角色出現,最典型的一種則是以客人的角色出現。耶穌作稅吏和罪人的客人,透過與他們同桌團契呼召他們悔改(5:32; 7:34; 15:1-2; 19:1-10);他也成為法利賽人的客人,把他們的宴會轉為教導上帝全然恩典的時機,鼓勵他們放棄敵對上帝終末之筵席的公開邀請(路7, 11, 14)。路加的敘事基督論著重於耶穌與上帝之關係,和他在服事期間與所遇到的人之關係。他把餐桌場景當成一種不張揚的方式,作為福音敘事的地點來介紹有關基督論的詞語。福音書裡遍及耶穌以一位餐桌的客人呈現,來傳達上帝臨在人們當中。他按自己的意思接受每個邀請。他是一位難以取悅和帶來麻煩的客人:直言不諱的、引起混亂的、違反常規的。他常在用餐時帶來意想不到的事:醫治、赦免和譴責。他的拜訪使得主人或客人不再一如既往。耶穌被描繪成一位神聖的客人、一位代表上帝的拜訪者,並且透過他的臨在與人們一起在他們的房子裡施行拯救。上帝的恩典和救贖透過與耶穌的一頓飯來傳達、上演和歡慶。藉著接納耶穌為客人時,一個人等同被帶領進入上帝的熱情款待裡面。像那些沒有認出「眷顧你的時候」(19:44),那些不接受耶穌為客人及抱怨客人名單的人,等同把他們自己從耶穌在上帝國的筵席裡排除在外。根據路加福音記載,當耶穌在餐桌加入我們時,他給予我們一個救贖的具體經驗的機會。因為死裡復活後的耶穌繼續與他的跟隨者同桌團契-作為他們用餐時看不見的客人,他繼續透過此種方式臨在我們當中引介救贖。
本文旨在分析瑪喀比四書6:27-29 與17:21-22中的贖罪思想。在敘利亞王之前忍受酷刑,年老的祭司以利亞撒堅決不放棄信仰,臨死前向上帝禱告:「⋯⋯願我的血潔淨他們,並以我的生命作為他們的贖價(αντίψυχον)」(6:27-29)。此外,一位有七個兒子的母親,親眼見到自己的七個兒子為堅持信仰而一一殉道,即使如此,她自己也絕不妥協。臨死前這位母親認為自己的死將為國家的罪帶來贖罪(αντίψυχον)的效果(17:21-22)。從這兩段經文更大的上下文脈來看,瑪喀比四書的作者不單是著眼於「血」或「死」所帶來的效果,作者更加重視殉道者「絕對忠實順服上帝甚至到死」這樣的精神。換句話說,「血」或「死」僅是作者的文學象徵,其背後所指涉的「絕對忠實順服上帝至死」才是本書贖罪神學的核心所在。
保羅在其主要書信中常反映出遭遇到別人對他的質疑甚至敵對,包括對他使徒職分的挑戰,或是反對他傳不受割禮的福音給外邦人等等。但大部分的學者都不認為羅馬書這封信有任何敵對保羅的情況,不過保羅似乎有些許保留,例如在羅馬書一章10節中,他懇求上帝使他能得平坦的道路前往羅馬教會,這使人合理懷疑其中是否受到了什麼反對。本文嘗試在羅馬書中找尋任何反對保羅的情況或是他的敵對者,採用的方法是首先從學者研究的各種羅馬書寫作目的來觀察羅馬書的背景情況和任何反對的可能性,其次根據修辭學和寫信學的理論將羅馬書的信首和信尾做一仔細的察查,看看經文所描述的情況中是否藏放著,或暗示了敵對他的情況。雖然學者對羅馬書的目的有不同的看法,這卻有助我們仔細探討各種的可能性。筆者將研究目的論的討論,分成運用歷史批判法和文本中心法二種。前者歸納為:因應羅馬教會內的情況而撰寫羅馬書、為保羅自己的需要而撰寫羅馬書,以及以保羅宣教計劃為主要的羅馬書的成書目的。後者則從寫信學和敘述分析分法、修辭批判法研究羅馬書目的。最後將所得的背景情況配合信首和信尾中一些值得探討的敘述,找出可能敵對保羅的情況,包括:保羅之不得平坦的道路往羅馬(1:10);對保羅主張的屬靈恩賜經驗有疑慮(1:11-12);多次被攔阻不得到他們那裡去(1:13; 15:22-24);暗示猶太化的問題(15:25-27);顯出使徒職分(15:28-29)。本文的結論是:羅馬書確實反映了羅馬教會對他個人立場和主張的疑慮和批評,但我們沒有足夠證據主張保羅有具體的敵對者。
本文從保羅外邦宣教的成功所造成的猶太人身分危機,來探討為何散住外邦的猶太人反對保羅的宣教及其信息。這種現象見諸於使徒行傳中所記載的兩個事件:猶太人在迦流面前控告保羅(徒18:12-17),以及在以弗所的暴動中猶太人企圖辯解但未成功(徒19:23-41)。神呼召以色列成為宣教的國家並賜他們律法。律法是猶太人的社會界碑,用來保持他們的身分特徵,並且防止他們被列國同化。凡是對外邦猶太社群的生存構成威脅的,必招致激烈的反對。
祁克果論「同時性」的概念主要在以化名克利馬科斯著作的《哲學片斷》以及《對哲學片斷之最後非學科式的後記》之中。同時性的概念若從神學來說,主要是與基督論相關,但它所討論的經緯涉及的更是祁克果存在詮釋學的觀點。祁克果以同時性的概念一方面回應萊辛所提出的,聖經具有其「內在的真理」,其驗證是在於聖經流傳過程中被認定保留的內容,而非在於它是否是學術上的知識;另一方面則回應歷史批判法所帶出來的歷史與永恆的問題。藉由「與基督的同時性」的討論,祁克果指出,聖經的真理、權威性所涉及的並非客觀的知識判別,而是個人在其生存中對真理和權威的順服,經歷二者彰顯在他的存在的實在性。
揀選論可以說是卡爾.巴特對二十世紀神學最獨特和最偉大的貢獻。巴特從聖經和耶穌基督的啟示出發對傳統神學所作的重大修正,迄今還未得到華人教會的正視。本文擬從巴特的《教會教義學》第二卷第二冊入手,詳細剖析巴特的揀選論的主旨和內容,指出為何巴特的揀選論是一個以基督論為詮釋進路的揀選論,並且它構成了上帝本體論的主要內容,首次被放置於上帝論中。這是巴特對神學的一次大膽革新。巴特對揀選論的大膽修正,有著深遠的神學意涵。他使預定和揀選的教義更加回到和指向聖經中的立約的上帝,呈現了一位全然恩典的上帝。上帝是一位揀選祂自身和人進入立約關係的上帝,這無疑更符合聖經所見證的那位上帝。巴特的揀選論是站在改革宗的洪流中,堅持宗教改革神學「惟獨恩典」、「惟獨基督」的精神,繼承加爾文對上帝的恩典和主權的高舉,清除加爾文主義神學中的形上思辨,使神學更加忠實於耶穌基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