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約/希伯來聖經裡「出埃及」一直是個重要的神學主題,而先知書對這主題也有不同角度的探討,例如以賽亞書40-55章(第二以賽亞書)結合創造與拯救的觀點重新詮釋出埃及的主題(參賽43:14-21)。事實上,在第一以賽亞書裡(賽1-39章)也出現出埃及主題的重新詮釋。本篇論文分析出埃及的主題如何呈現在以賽亞書19:16-25的經文中。這段經文是一首詩歌,分別以「在那日」做為各詩段的起頭,預告終末「出埃及」的實現(19:16, 18, 19, 21, 23,24)。值得注意的是,在終末的日子,以色列的宿敵亞述和埃及都將敬拜雅威,成為雅威的百姓。以色列、埃及、和亞述共同敬奉一位上帝,呈現新出埃及的嶄新面貌。
一般稱呼的咒詛詩(the imprecatory psalms),可以說是屬於詩篇中哀歌文學類型裏的一項分類。詩人在詩篇中向神表達出內心情感的怒氣,並且對敵人發出咒詛的言語。對於這一類的詩篇,聖經的讀者常發現與新約中倫理的教訓發生衝突,似乎違反基督宗教所強調愛的教訓。本文嘗試透過咒詛詩,特別是以詩篇137篇為代表,來討論咒詛詩在舊約文學形成這一類詩篇可能產生的社會背景,並且詮釋他們在古以色列社群的可能功能。其實,咒詛詩不是只有讓詩人表達抒發情緒而已,也不是以色列後期才發展出來的,她的起源可以追溯自雅威與以色列族長時期立定盟約時的神學基礎。而唯有認識咒詛詩中強烈情感的語言表達,是與以色列民族對錫安的熱愛密不可分,才能適切的瞭解這類詩篇。最後,本文也試著從釋經史的角度,來看在西方的教會歷史中,一些代表性入物對該詩篇的詮釋以及他們是如何應用這類的詩篇。
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身為宗教改革者,他強烈批判「律法主義」(legalism),卻被人批判為「反律法主義」(antinomianism),事實上路德的立場就是在這二者當中。一方面,路德藉由主張「自然秩序」與「兩個國度」而反對反律法主義;另一方面,路德藉由分辨「律法與福音」的關係而反對律法主義。基於路德的反對反律法主義,他的思想呈現出重視秩序的一面;而基於他的反對律法主義,他的思想呈現出強調自由的一面,這樣的立場追求在秩序與自由之間尋求平衡,其律法觀呈現追求「自由中的秩序」與「秩序中的自由」之畫面,這是路德神學思想的辯證特質。近年來,許多西方學者主張「保羅新觀」(the new perspective on Paul)而批判路德對於保羅的了解,其實路德並未如保羅新觀所說地把福音與律法對立,乃是以上帝恩典與律法主義對立,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律法」是因著上帝的應許而來,可以說律法就是從上帝的恩典而來,而「律法主義」卻專注於律法條文細目的遵守而凸顯人的作為,路德反對的是律法主義而強調上帝的恩典,主張福音是貫穿新舊約整本聖經的。
2009年出版的《布特曼∕海德格之信件交換1925-1975》是一部極具歷史意義的文件。它所承載的,不僅是對一份維持五十年之久的珍貴友誼的見證,而且由於交換信件的兩位主角分別是二十世紀的神學和哲學的代表人物,加上其所處時代的爭議、複雜和劇烈變動,使得其中所有的資料更顯寶貴。當代德國宗教哲學暨系統神學家H. Deuser,於該《信件交換》出版之後,即據此以及另一本Pöggeler所著相關的書,為文描述該文集所彰顯的重要意義。從Deuser身為祈克果研究專家的角度,特別凸顯布特曼與海德格研究事業中共同的主題:存在的思想,帶領讀者看到兩位學者在馬堡大學共處時,一起研究祈克果的《哲學片斷》、《約翰福音》以及路德神學等。這些切磋不難在二人日後發展的存在/詮釋神學以及存在/詮釋哲學看到蹤跡。過去一般所有的,布特曼神學受海德格哲學影響的印象,藉由此兩部涵載歷史文件的文集的出版,大大地得着澄清。Deuser的文中,也特別提出,納粹初期,海德格在弗萊堡大學的〈校長就職演說〉以及布特曼在馬堡大學的〈開學演講〉,是兩人在思想以及政治立場分歧的代表。過去對於布特曼似乎在納粹時期沉默的印象,也藉著這份演說的公開得以改變。儘管有這些內在和外在的差異、變遷產生,布特曼與海德格卻是堅持著兩人的友誼,直至二人老邁之時、時代劇變之後,仍是以詩和信件表達彼此的關懷、分享生活以及交換思想。或許這也是本信件文集至感人之處。
「儒家傳統」與「基督教傳統」之間儘管有著許多顯著的異質性,但是兩者卻同樣分享著一組極為相近的理論議程:「關係結構」(Thestructure of relationship)。從儒家的傳統出發來看,關係是定義人、形塑人的意義脈絡,並進而形成一組具有高度本體意涵的倫理規範,據此,「他者」的容貌便成為關係結構的定義之作。與此相仿,關係在基督教神學中,更是具有教義理解的優先性位階。為說明「關係結構」在兩個思想傳統中的意義,本文分別從「仁」出發作為論述儒家關係結構的基礎,從「三一」出發作為論述基督教關係結構的基礎。並且,進一步藉由兩組關係結構中對待「他者」的倫理意向,作為比較兩大思想傳統中關係結構的價值判準。
聖詩如何傳達神學的實質,輔助信仰,承載福音?聖詩可以成為平信徒的系統神學嗎?聖詩如何呈現基督宗教的信息真理,並在歷世歷代詮釋此真理?本文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64年和2009年出版的《聖詩》為範圍,探索初代教會五百年間具代表性的會眾詩歌。其中,教會面臨異端的挑戰,制定信經,聖詩也成為重要的護教工具。筆者將早期聖詩歸納出七項神學功能,也探討這些聖詩對今日信徒的實質涵義。當代的基督徒普遍面臨的異端都在曲解教義的部份。這些異端一方面或多方面否認聖經中啟示的耶穌基督,否認祂是聖靈感孕,否認祂的神性,只接受祂的人性。這些異端更進一步的否認三一神論,各自高舉創教的教主或只接受自訂的教義思想,迷惑眾人。筆者認為落實聖詩教育,使信徒唱其所信,信其所唱,在禮拜和靈修生活中確實與主相遇,必能帶來教會的復興與祝福。
本文主張,蔣介石的國民黨成功的利用了美國保守派宣教士的利益關切來推展其政治意圖。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兼日本、美國大使董顯光於1959年在蔣介石與一群宣教士的集會上做了一個演講。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個演講的細節,並呈現蔣介石政府如何利用跟他們合作的宣教士,而這些宣教士多是神學上較為保守的美國信徒。這篇演講的年代正是「現代派」的美國國家基督教會協會(NCCCUSA)想要促使美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代。在董顯光的演講中,他反對了這樣的想法,卻同時細膩的處理了宣教士在台灣時的複雜心結,希望他們支持國民黨的政治方針。董顯光認為宣教士和國民黨是必然的同盟,因為蔣總統、他自己本身還有許多其他國民黨的領袖都是基要派基督徒,都想要傳福音,也都擔心現代派基督徒和共產主義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本文的結論反省,支持蔣介石與其政府的政策是否對宣教士宣教的一切努力,可能帶來了傷害。從這段歷史可以學習到的是,宣教士必須仔細思考支持一個政治意圖與政治方針是如何影響到他們的宣教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