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大拉的馬利亞被初代基督教稱為「使徒們的使徒」她是第一位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跟隨者,從受難起就堅決地伴隨耶穌基督一直到進入墳墓。然而弱勢女性之歷史地位終於被優勢的男性之光彩掩埋,她的形像逐漸地隱入幕後,甚至被扭曲變形。本文嘗試描繪抹大拉馬利亞的原本形象,主要藉由福音把握主要線索,探討具有女性陰柔特質以及強調婦女角色的《約翰福音》如何凸顯出她為最明白耶穌心意的跟隨者。再由外典文獻參見抹大拉馬利亞與耶穌基督的緊密關係,甚至引發其他門徒的嫉妒,其中尤其包括門徒領袖彼得。新約正典涵蓋了彼得所代表的主流教會傳統與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與抹大拉馬利亞所代表的非主流教會傳統,《約翰福音》所要呈現的非主流傳統應當是以第一位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使徒抹大拉馬利亞為主,而抹大拉馬利亞的形象則藉由投射在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身上而代代流傳。
上帝的「易感性」近年成為神學研究的重要主題,這易感性顯示不同於傳統的「不覺痛苦」的上帝觀。本文嘗試指出士師記10:6-16這位易感的上帝關心以色列人安危,雖然他們一再地背離他。首先,士10:6-16與2:11-19、3:7-11兩段經文的敘述模式有不少類似之處,都流露申命記歷史的風格。其次,士10:6-16敘述的情節在士師記的架構中顯得非常特別:一方面強調以色列人悔改,他們從服事外族神祇(10:6)中悔改,轉而服事雅威(10:16a);另一方面突顯上帝的掙扎,他在拒絕拯救以色列人(10:13-14)或憐憫他們(10:16b)之間來回擺盪。其中重要的關鍵句是,10:16b以「上帝為以色列受苦而『生命變短』(qsr nepes)來表達上帝的憐憫。上帝掙扎在發怒與憐憫之間顯示上帝易感的特質。在本文結語中,作者提到士10:6-16這段經文的現代關連性。上帝易感的特質呈現出一個不平常的上帝觀,給予今日神學的反省一些啟發,相關的討論值得繼續深入探討。
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作為長老教會神學的奠基者,對於在長老教會神學脈絡中,進行當代神學建構者而言,無疑是釐清各種神學概念的最佳出發點。近年來隨著台灣國家認同問題的複雜實況,產生許多符合當代需求的神學論述,諸如:出頭天神學。然而,這些精彩的處境神學論述,放在加爾文神學的傳統脈絡中,是否產生出一種傳統的連續性?甚至是進入創造性的轉化境界?亦或有其理解的歧異?本文嘗試藉由勾勒加爾文所處時代的國家概念傳統,進而探討加爾文自身如何處理國家概念,最後則是回到全球化脈絡下,針對台灣在國際政治中矮化的國家處境,提出幾點思考的建議。
本文介紹丹麥神哲學家祈克果(1813-1855)的生平以及其著作中的主要神哲學思想。祈克果的思想因影響後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雅斯培和法國沙特、貝克特等人的理論甚多,因而常被視為哲學家,並被歸屬於“存在主義”的旗幟之下。本文一方面從介紹其生平來談論信仰在他的著作中所佔決定性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從其著作所表達的匿名性、對話性以及文學性談他對於基督信仰的意義以及教義神學的形式之反思。進而期待從本文的闡述能使華人神學界對祈克果的作品以及思想較中肯的觀點並引起對之研究的興趣。
基督徒可否施行主動安樂死、或做撤除維生系統、或者應該對臨終病人救到底呢?教牧人員應該如何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提供意見呢?美國醫學會代表在?973年公開反對醫師慈悲殺人,可是James Rachels卻主張主動和被動安樂死在道德上並無重大差別。本文首先澄清主動安樂死和自然死在倫理意涵上的差別,接著闡釋基督教信仰對死亡的態度。基督教從一開始,就清楚的表明基督教是一個相信並且傳揚死人復活的信仰團體(徒4:2)。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和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在新約當中,死亡雖然仍被描繪成為敵人(來2:14;啟1:18),但是這個敵人,在耶穌基督復活的歷史學事件中已經徹底被打倒了(林前15)。保羅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體驗到耶穌基督復活的力量,同時也感受到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牲的愛,他知道這樣的愛和復活的力量也在他的身上。所以他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2:20)」對保羅而言,死成為一種神秘經驗,因為體驗到死,所以體驗到復活。在保羅生命的末期,他已經跨越了對於生死的擔憂。本文最後主張牧師作為靈性指導者及帝話語的僕人,如果自己能夠對生與死有深刻的經驗,就能夠認清楚牧師的職份,也能深刻地引導信徒去走一條保羅所走過的道路。
本研究嘗試通過個案研討方式,對宗教團體內產生衝突的起因做探討。文中將宗教團體內衝突視為社會衝突現象的一種,是由團體內成員間互動所建構而成的。目前有關宗教衝突的研究,大都著重對衝突所產生的暴力現象分析上,嘗試以心理慾望模仿理論或是文化背景的理解解釋,忽略針對團體內成員,因對宗教性資產,例如,對傳統的解釋,自我認同等問題,所產生的競爭關係觀察研究,導致失去對宗教內及宗教團體間的衝突起因,提出一個解釋基礎的機會。因此通過本文討論嘗試建構一個解釋宗教衝突的架構。文章論述將會討論到宗教團體的形成,創教者的教導如何影響信眾,成為信眾宗教性資產累積的依據,進而成為相互競爭的起因。為了協助解釋田野資料,在分析討論中將會引用齊美爾及波迪爾的理論。文中首先討論宗教性資產如何在宗教團體形成過程中被建構起來,成為宗教團體繼續開展的基礎,接著從三個側面討論,衝突如何在宗教團體跟隨者,為獲得宗教性資產的影響下,彼此間產生競爭的關係來形成。最後本文要再次確認,對宗教性衝突的瞭解,是要從團體內部跟隨者間競爭的架構下探討起,才能提出較適切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