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53.49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Sino-Christian Studie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ble, Theology & Philosophy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劉廷芳是一位獨特又富爭議性的基督徒知識份子,身逢基督教信仰與中國現代化中社會變遷的雙重尋索。誠如在變遷之中的眾多中國知識份子一樣,劉氏沒有棄家國於不顧,反而承受社會變化而來的種種衝擊。在宗教與政治之間的張力之中,劉氏之師華德(Harry Ward, 1873-1966)所提倡的社會福音,其社會取向成了劉廷芳的明燈,故此他的基督信仰盡可能在兩方面平衡,不致顧此失彼。同時,劉氏藉著教育為手段,促使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路程。本文探討劉廷芳參與社會改造的進程中,如何建構個人的神學觀,同時整合宗教與政治不二分的取向以推動社會改造。民國時期(1911-49)的中國基督徒知識份子每每都被標籤為尋求大眾在政治上認同而失落於信仰整全性的一群,又或者是認同基督教現代性卻又關注儒學出路的一群。劉廷芳作為中國人又是基督徒,在其雙重身份中尋索此身份被認同。作為中國知識份子,他肯定基督教的倫理觀念;作為基督徒知識份子,他引入基督教教育在國民教育之中,盡其國民義務,為中國的社會與政治問題及提升國際地位獻謀出策。

  • 期刊

對於「譯名之爭」,以前比較多地關注於「利瑪竇派」與「龍華民派」之間的立場或派別之爭,近期的研究則漸趨於持平地分析龍華民其人其文的意義。與學界對此的系列新解讀相應,本文即嘗試對「帝天說」展開另一視角的研討,期許獲得新的啟示。認為其不僅是一種在地化策略的使用及處境神學下的發明,更是一種浸潤在經學與神學兩大詮釋傳統下的上帝存在的證明。在利瑪竇看來,中國古人對上帝的正確認識來源於「自然法」,其本質是運用自然神學與歷史框架來構建明末的上帝論。惟「帝天說」能夠推證西方的天主與東方的上帝是文明本根處「同體異構」的概念,從心理及社會效應層面幫助儒家基督徒小心規避「兩頭蛇」式的緊張與衝突,所以士人們才可以由儒入耶,並最終達致一為自我及輿評所接納的儒耶交融的理想境界。此種視域下的「帝天說」無疑帶來了辯證天主教至上神存在的問題,是漢語神學的濫觴,而不應僅將其片面化處理成譯名上的論爭。

  • 期刊

本文旨在透過民國時期基督新教的基要神學家賈玉銘(1880-1964) 的成聖觀,探析華人基督徒如何整合中國文化的特點。蔡仁厚認為基督宗教不可以直接地說「人皆可以為基督」,但本文指出,賈玉銘的「生命」神學,其實建構了一套中國基督徒的修養工夫,而它的目標便是鼓勵人成為「活著就是基督」的「基督人」。本文認為,賈玉銘是因為他的訓練背景,他的自然神學,及他相信儒學與基督在道德問題上有聯手的可能性,而使他認為基督教與儒家有相通之處。賈玉銘「調和」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思想的具體作法是:賈玉銘保留了傳統基督教的神學概念,但用中國文化的修養意識重新詮釋和表達這些概念。並且,他在一些中國文化重視的主題上,若有合適的教義思想,便將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平行的地方擴大化,而原本西方的關注和討論,若非中國人興趣之內,則省略甚或不提及。因此,他的成聖觀教導,人是因著「私心」及「物欲所蔽」而「陷溺」於罪,致使不能認識真神。要解決人的物欲之蔽,拯其陷溺,人便要得著「生命」——基督,使他由陷溺中恢復。人順其「生命」,「誠於中必形於外」,則必發展至基督人階段。在這個過程之中,成聖並不是一個被動的、外加的「聖徒地位」,而是一個人能自主的修養過程,是一種互為內在的經歷。最後,賈氏的基要派立場,雖然看似獨尊基督教,但他的思想實際上深深帶有儒學的影子。這提示著我們基督與中國文化表面上的分歧,仍蘊含著有趣的相互轉化在其中。

  • 期刊

本文主要探討十九世紀臺灣基督教徒所面對的社會處境,分析教案及戰爭等衝突中基督徒的社會遭遇,及其面對困境時的態度與採取的反應。文中將討論清領時期臺灣在幾次的對外戰爭中,基督徒為何經常被指控通敵?為何成為群眾發洩和攻擊的目標?進而說明當社會發生危機或傳統秩序遭到破壞時,基督徒被當成「替罪羊」的社會遭遇。本文將基督徒處境放置在地方社會運作的架構中來討論,說明地方的宗教組織與士紳階級是相連的,外來的基督教不只在信仰上隔離傳統宗教,同時它的運作也獨立於地方社會與村廟連結的體系。由此解釋欲離開既有社會掌控的「改宗者」出現時,社會群體如何解決這個危機或穩定原有秩序。

  • 期刊

女性主義聖經學者與神學家伊莉莎白・舒斯勒・費奧倫查,對女性主義聖經詮釋學領域作出了重大而突破性的貢獻。她的作品關注解放神學、聖經詮釋學、修辭與詮釋的意識形態,同時,也論及神學教育、激進的平等與民主這樣的議題。本文試圖從三個方面,即歷史重構、懷疑的詮釋學以及男性為主流的學術弊端,概述費奧倫查的女性主義聖經詮釋,涉及她的詮釋方法、模式與隱喻,探討她如何看待性-性別、基督教的起源與主人統治。同時,在二十世紀女性主義語境中,對之作出總括性的論評。

  • 期刊

漢語神學之文化深層向度問題乃是中華及漢語文化體系與在西方文化脈絡中傳承至東方的基督信仰體系之交會,衝突與融通之問題。若以當代神學言說言之,此誠屬於所謂脈絡化神學氛圍,若以當下流行哲學語言論之,此則處於所謂文化際哲學問題視域。然而,若神學語言欲被普世文化界所理解與接受,亟需轉化成哲學語言,尤其是當代哲學之顯學詮釋學者。本文乃以當代台灣基督教國語系教會文化界中所曾發生的基督信仰與中華文化交匯事件之文本《會通與轉化:基督教與新儒家的對話》為本,就周聯華所揭示的脈絡化神學模式亦即其本地神學基本構思,特別其基本架構及其基本原則進行文化際詮釋學之語言轉化,也就是其位格際關係化架構以及其「忠」之神學詮釋學,接著,就對其在地化詮釋學提示出一種體系性文化際性神學詮釋學之基本構思,以嘗試對脈絡化神學進行文化際詮釋學之典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