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26.5

航測及遙測學刊/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中華民國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利用地面光達探討如何以非破壞性方式,調查及監測森林樣區之立木三度空間資訊,及如何應用光達系統所量測之資訊應用於人工林經營。以自動化方式獲取疏伐作業所需之林分性態值資料,包括樹高、胸高直徑、樹冠高、立木位置圖等資料,並評估地面光達於人工林測計之可行性。結果顯示,透過地面光達系統確實可正確獲得立木資訊,對於永久監測樣區而言,以光達系統之不同拍攝位置,可消除掃瞄的遮蔽效應,藉由高密度的點雲資料,可直接測量立木樹高與不同樹幹位置之直徑,而單位體積之點雲資料量不同,會影響立木直徑推估之結果。而地面光達所獲得之樹高與樹徑之3D資料,可進行 非破壞性之區分材積估算,並建立立木材積式。光達點雲資料之空間分布,所推估之樹冠高程模型,以樹冠高度之灰階值統計,藉由二值法所訂之閥值,可將林木與地表背景分離,獲取林冠孔隙之平面及垂直資料,此一林冠孔隙資訊可供為孔隙動態監測研究。地面光達所建立之林木測計、立木競爭指標、林冠孔隙及與疏伐監測資訊,可更準確的量化疏伐效益及增加林木狀態變化之資訊,對於人工林經營可提高森林資源調查效率,及擴充森林資源監測資訊。

  • 期刊

由於空載光達系統其雷射光會穿透森林樹冠層到達地表,植生的密度會影響到穿透率程度之大小,而穿透率的推估方式為統計雷射光穿透森林冠層到達地面之比率,故穿透率越高所獲得的地面點相對增 加,對於DEM產製有高度的影響,然穿透率屬於執行飛航任務事後獲得的資訊,本研究目的探討衛星影像植生指標與空載光達穿透率之關係,主要目的為提供光達掃瞄規劃之參考,在森林植生覆蓋度高的區域,可以增加入射森林之雷射光能量的方式來提升穿透率。本研究總共測試台灣南北兩個光達樣區,分別為北部金山的火山樣區與南部曾文水庫樣區,掃瞄面積分別為36km^2與21km^2,並取得Fomosat-2、SPOT-5、Worldview-2與GeoEye共7幅衛星影像,分別計算4種植生指標(NDVI、RVI、PVI與SAVI),拍攝時間與空載光達掃瞄時間相近,結果顯示衛星影像需經過大氣糾正處理消除水氣和地形之影響因子, 並以Pearson相關性檢定其植生指標與穿透率之相關,結果為兩指數有顯著負相關性,表示當穿透率越高時植生指標相對減少,並以線性回歸探討兩者之關係,其R^2值均高於0.8以上,代表衛星影像植生指標與空載光達穿透率有程度上之相關。

  • 期刊

莫拉克風災後,針對大規模崩塌的研究顯得刻不容緩。本研究利用中央地質調查所現有之1米數值地形資料,有別於傳統判釋方法,空載光達資料更能應用於坡地災害的分析。本研究以不同之地形計測方法來進行資料分析,其中透過融合坡度、地形陰影、地形開闊度等方法之結果,可以突顯細微地形特徵或變化處,此法不僅可提升崩塌地特徵之判釋速度,也能減少人為誤判而有效找出潛在大規模崩塌的位置,確實對潛在大規模崩塌的判釋和調查有很大的助益。未來搭配後續調查研究,進一步探討坡面地質災害的可能成因和規模或影響範圍,可為現今防救災策略上必需的重要資訊。

  • 期刊

建物邊界線乃二維與三維圖資中重要的地物空間資訊,目前仍以航測立體測繪方式產製為主,產製效率不高。空載光達提供地物表面密佈的三維取樣點雲,隱含豐富的地物幾何特徵及三維空間資訊。理論上可從光達點雲萃取出屋頂面與牆面特徵,取其交會線特徵獲得建物邊界線,但空載光達點雲分佈於牆面的點通常較稀疏,不易萃取牆面特徵,以獲得建物邊界線。此外,由於屋頂面的附屬結構使得點雲分佈更雜亂,常使萃取得的邊界線特徵不連貫。本文針對上述課題提出自動化萃取建物邊界線之程序,演算法包含兩步驟,第一步驟是萃取三維平面點雲與邊界點偵測,結合多重回訊點,先獲得邊界線的候選點雲;第二步驟是透過Hough transform、直線擬合與線段分割等步驟萃取邊界線段。本研究選出十棟不同類型的建物進行測試,檢視邊界線萃取方法的成功率及效能,與現有地形圖比較之量化評估成果顯示,約70%的建物邊界線可被正確萃取出來,對屋頂結構線的正確萃取率也約可達85%,顯示出本研究所提出之演算法,對於從空載光達點雲資料萃取建物邊界線及結構線是有成效的。所萃取之建物邊界線及結構線乃三維建物模型重建的基本資料元素。

  • 期刊

龜山島的後火山活動包含熱液和地震,熱液變化可能反應出活動的劇烈程度,所以本研究將地震當作活動指標,比對熱液變化與地震,借此得出熱液變化與火山活動之間的關係。龜山島東側的熱液因含有硫,顏色與周圍海水不同可被衛星影像偵測,衛星影像分析有三個的步驟:(1)去除陸地的千擾;(2)去除雲的干擾;(3)進行影像分類。分類出熱液後,使用相關係數與前後發生的地震比對,共有四種方式(1)熱液面積與地震數量;(2)熱液面積與地震規模;(3)熱液量與地震數量;(4)熱液量與地震規模。結果顯示熱液面積與前後1天和2天有較大的相關,且相較於前幾天的地震,後幾天發生的地震與熱液面積的關聯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