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71.161

大專體育學刊/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2011 年 11 月 29 日晚間 7 時(臺北時間 30 日凌晨 2 時),國際大學運動總會 (FISU)宣布,臺北市獲得 2017 年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主辦權,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消息。臺灣申辦世界大學運動會歷經 4 次失敗,慶幸這得來不易的臺灣有史以來最大及層級最高的國際運動賽會的主辦權到手,不得不感謝昔日臺北市長郝龍斌所領導的爭取團隊。市長於結果揭曉後,表示:「有志者事竟成」,將讓臺北世大運成為歷屆最好的世大運之一。主辦世大運,對所有大專校院服務的體育教師與運動教練意義特別重大,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的吃重角色也將是不可避免的。平心而論,由於我們社會體育行政體系乏善可陳,不論是奧、亞運等國際賽會,乃至全國運動會中參與的教練、裁判與績優運動選手,有極高比例,少說也有七、八成,來自於大專校院,職是之故,世大運的成敗事關大專體育同仁自身的榮辱。第29屆臺北世大運將於2017年8月19日至8月30日在臺北市舉行,臺北市長指出「期待透過此次世大運,讓所有市民愛上運動,並藉著這場賽會,打造國際級運動設施與培育更多精英選手,讓臺北的城市競爭力大躍進,並透過活動宣傳,將臺北豐富多元的文化及人文創意,傳遞到國際。」雖然是臺北市在主辦比賽,由於比賽場館預定共需 79 處(競賽場館 38 處及訓練場館 41 處),範圍延伸到新竹市以北的各個角落,無疑地,這是屬於臺灣全民的運動賽會,賽事能夠圓滿成功,大家與有榮焉。對於世界大學運動會是否會為臺北市帶來加分效果,本人深具信心。首先,本人對於臺北市世大運團隊有極大的信心。柯市長一貫掛在嘴邊的 SOP 正是辦理運動賽會保證不出大紕漏的法寶,臺北世大運團隊勢必戰戰兢兢,不敢怠忽。況且,這大賽事,國際大學運動總會一直都積極介入,緊盯著許多細節的規劃,臺北市應可完美辦完比賽。這次在臺灣主辦世大運,合理的推測,不必投機耍詐,臺灣運動員就具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優勢,表現正常,獎牌數應可突破過往。臺灣除初次參加 1987 年的南斯拉夫薩格勒布的第 14 屆世大運,以及兩年後德國杜伊斯堡的世大運未得到獎牌外,我國健兒的成績還算不差。最好的獎牌名次是第 25 屆 2009 年在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市的 7 金 5 銀 5 銅,在164 國中排名第 7。最近 2015 年的第 28 屆韓國光州市主辦的世大運臺灣也榮獲 6 金 12 銀18 銅,在 170 國中排名第 10。獎牌數可以突破的另一個理由是我國承辦,我們爭取了一些奪牌強項納入比賽。首先於 2013 年 12 月 8 日 FISU 執委會議通過,增加高爾夫及舉重為選辦種類,復於 2014 年 10月 17 日在韓國光州舉辦的 FISU 執委會議通過,增加滑輪溜冰及武術為選辦種類。即使列為示範比賽的撞球不列入獎牌數,我們勢可突破獎牌數與排名紀錄。今日距離比賽 400 餘ii天,靠全國的運動菁英與教練的努力,勢必能達成我們在爭取獎牌數提升的目標,讓我們拭目以待。世大運的藝文交流方面,比賽期間將安排許多藝文展覽和國際文化交流的活動,在世大運藝術廣場與文化交流廳將相繼推出濃濃臺灣味的現代音樂節(5 場)、現代舞蹈之夜(2場)、布袋戲(2 場)、交響樂之夜(2 場)、傳統雜技表演、現代魔術表演等等活動,這些活動有助於與會者對於臺灣文化的瞭解,也希望屆時全民參與,共襄盛舉。除精彩可期的藝文活動外,眾多大專體育教師特別關心的,也最容易人人可以參與的是「2017 世大運國際學術研討會」。大家都很清楚,臺灣學者每一年都不落人後地帶領學生參加在世界各地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以開闊視野,拓展學術能量,如今國際研討會送上門來,豈可輕易錯過。臺北世大運的學術研討會將於 2017 年 8 月 27 ~ 30 日在臺北市立大學隆重舉行,包括專題演講、專題會議、分組會議、海報會議、文化活動、社交活動及FISU 教育活動將一一推出,這是值得大家參預難得的學術饗宴。這一次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是「大學運動:全球化與普遍參與」,子題包括競技運動(sport) 的價值、競技運動與健康的生活型態、為社經發展的競技運動與友善校園的競技運動等四項。雖然大會的主題偏向體育與運動科學的社會與人文學術領域,屬於運動科學強項的生理、力學、心理、醫學與營養等學術領域的同仁師生論文、尤其以競技運動員為受試對象的研究,應該也深受歡迎得於會中發表,期待大家的踴躍參與。世大運的申辦目的包含主辦城市的城市再造與文化提升等多重使命,可將臺北推向世界舞臺,成就臺灣的驕傲。目前在臺北街頭,到處都看得到世大運的標語,相關活動確實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相關活動的進展,大專體育同仁不妨進到 2017 臺北市大運官網,瞭解進度、多予關心。臺灣各縣市的每一分子,都應該積極參與,因為臺北市只是代表臺灣主辦比賽,臺北市是我們的櫥窗,臺灣的門戶。衷心期望在全民通力合作下,明年的第 29屆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成為改造臺灣的動力,成為全體國民美好的記憶。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比較介入8週水中阻力增強式訓練對下肢肌力、跳躍能力、動態穩定度、肌肉痠痛及停訓4週後保留效果之影響。方法是以中國文化大學15名男籃代表隊選手為對象(平均年齡19.8 ± 0.9歲、身高 186.1 ± 5.7公分、體重82.9 ± 5.7公斤)。隨機分成水中阻力增強式訓練組及控制組,前測後展開為期8週, 每週2次,每次60分鐘之訓練;再於結束後1週及4週施予後測。研究結果發現:一、水中阻力增強式訓 練組停訓後4週,在60°.s^(-1)、180°.s^(-1) 膝伸相對力矩峰值及3步擺臂垂直跳之跳躍高度均顯著優於前測,且在180° s^(-1)膝伸相對力矩峰值及3步擺臂垂直跳落地接觸時間亦顯著優於訓練後1週。二、水中阻力增強 式訓練組在訓練結束後1週及4 週之動態穩定度指數均顯著優於前測。本研究結論:水中阻力增強式訓練可顯著改善下肢動態穩定度,且其效果可保留至停止訓練後4週。水中阻力增強式訓練對下肢肌力及跳躍高度之效果,有延遲出現之現象,在停訓4週後均顯著優於訓練前。建議可應用水中阻力增強式訓練並配合賽前減量計畫,以利在較長的賽季中維持專項體能。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靜態伸展後接續動態準備運動對大學生跳躍能力及衝刺表現之影響。以24名大學體育系男生為研究對象(年齡:22.0 ± 1.7歲、身高:172.7 ± 4.9 公分、體重:66.9 ± 7.0公斤),24名研究對 象隨機分為三組,採平衡次序重複量數實驗設計,每組均須分別接受「靜態伸展」、「靜態伸展加動態準備 運動」及「控制組」之實驗設計,每次實驗間隔72小時。並於每次實驗設計實施前、中、後進行30公尺衝刺及垂直跳測驗。研究結果顯示:一、各種伸展方式後的30公尺衝刺表現無顯著差異,且各組的前、中、後測之間也無顯著差異,伸展方式與前、中、後測之間亦無顯著交互作用存在。二、靜態伸展加動態準備運動後的垂直跳成績顯著優於前測。此外,靜態伸展組垂直跳的後測成績顯著低於前測以及中測,控制組的垂直跳前、中、後測成績則均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靜態伸展並不會對衝刺和垂直跳產生立即性的負面影響,靜態伸展加動態準備運動均不會改變30公尺的衝刺的速度表現,且靜態伸展對於垂直跳爆發力表現的負面影響可能有延遲性的反應;但靜態伸展之後實施動態準備運動,可以顯著提高垂直跳躍能力的表現。

  • 期刊

老化會導致肌肉力量、姿勢平衡及步態穩定性退化。研究發現太極拳運動有助於改善老年人肌力與靜態平衡能力,但對於是否有助於改善老年人步態的平衡及肌肉控制能力,仍需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從事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步態平衡與下肢關節生物力學之影響。利用紅外線攝影系統與兩塊測力板,同步收集15名從事太極拳運動老年人與15名對照組老年人步行時之三維空間座標及地面反作用力,經運動學及逆動力學運算出關節角度、角位移、壓力中心位移、關節力矩及功率等參數。研究結果發現:太極拳組走路速度較快且步長較長,其壓力中心位移與面積皆顯著小於控制組。太極拳組在制動期有較大的膝關節最大伸展力矩及髖關節功率;在推蹬期太極拳組膝關節活動範圍及功率亦顯著大於控制組。故本研究結論認為從事太極拳運動能有效地增進髖、膝關節能量產生改善老年人步行時的穩定性以及步行速度。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肥胖兒童以60步/分、90步/分、120步/分及自然步速等四種不同步速下階梯對 下肢關節負荷之影響。以12名肥胖兒童(年齡:12.0 ± 0.2 歲;BMI: 30.07 ± 2.10 kg/m^2)與12名正常體重兒童(年齡:12.0 ± 0.2歲;BMI: 17.38 ± 1.32 kg/m^2)為受試對象。實驗儀器以一部高速攝影機與一臺測力板使用同步方法擷取下階梯動作,再以Kwon3D動作分析系統及DASYLab 6.0分析軟體處理取得運動學、地面反作用力及壓力中心;實驗資料並進一步結合肢段慣性參數,利用逆動力學的方法運算獲得下肢段各關節的力矩、功及功率。研究結果發現:肥胖組在著地期有較大的下肢關節肌肉力矩,而在踝關節作負功量部分,肥胖和步速達交互作用,在肥胖組下階梯時則發現60步/分與90步/分顯著大於其他兩組,並且會隨著步行速度增加而減少作負功量;當步速為60步/分與90步/分下階梯時,肥胖組會產生較多的負功。另外,膝關節與髖關節的作正功部分,肥胖組也顯著少於正常組。本研究結論:肥胖兒童下階梯時與步行速度存在必然關係,且在較低的步速下,肥胖兒童因踝關節需要緩衝較多能量及髖關節產生較少正功,而導致下肢關節疼痛風險。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耐力運動後補充麩醯胺酸胜肽對恢復期血漿IL-6、生醣性胺基酸及脂肪分解的影響。實驗採用隨機雙盲交叉設計,研究對象為7名健康之大學男性學生,以強度75%V_4 O_2max之跑步機耐力運動60分鐘後補充麩醯胺酸胜肽或安慰劑 (0.1 g/kg.bw),於運動前、運動後第0、15、30、45、60、90及120分鐘時採集血液進行生化值之分析,檢定麩醯胺酸胜肽組(GP)及安慰劑組(PL)補充在運動前後各血點與兩組間各血點之差異。研究結果顯示:IL-6濃度在運動恢復期45及60分鐘時,GP組顯著高於PL組;甘油濃度在運動恢復期60及90分鐘時,GP組顯著低於PL組;生醣性胺基酸濃度在運動恢復期30分鐘時,GP組顯著高於PL組;血糖、胰島素及游離脂肪酸濃度在運動恢復期時,兩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運動恢復期補充麩醯胺酸胜肽,可增加升醣性胺基酸濃度、抑制脂肪分解作用並且增加血漿中IL-6的濃度。

  • 期刊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2009年發表優秀運動員賽前體檢(PPE)和定期健評(PHE)共識聲明,但這些效標尚未被標準化。本研究目的:一、比較德國和臺灣醫療服務提供者(MCP)之間對PPE & PHE相關量表是否有差異。二、比較MCP 群體間對運動員傷害及康復治療過程心理社會因素的做法/看法是否有差異。三、分析量表之間的相關性。86名臺灣及德國MCP(臺52:21女、31男,36.9 ± 10.3歲;德34:20 女、14男,36.3 ± 8.2歲)參與。資格:曾為奧運國家隊選手提供醫療服務的現任或退休MCP。第一假設結果: 一、德臺群組間對PPE & PHE-重要性量表與心理社會因素量表結果有顯著差異。二、不同MCP工作職稱 間對於PPE & PHE給予量表和其3分量表有顯著差異。三、醫療教育訓練顯示對3個PPE & PHE 相關量表的結果沒有影響。四、德國群組參加國際賽經驗比臺灣同行多2倍。第二假設結果:心理社會因素量表對不同國籍呈顯著差異但對經驗水準、醫療教育或專業職稱則未顯著。第三假設結果:心理社會因素量表與PPE & PHE重要性量表顯著相關。本研究結論:醫學教育不影響PPE & PHE推廣。德國醫療群組專業職稱反映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共識聲明PPE & PHE的工作任務。運動醫師承擔主要責任。國家整體醫療環境可構成影響PPE & PHE和心理社會相關建構認知結果之因素。生活經驗(年齡)比國際賽會經驗更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