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93.141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Sino-Christian Studie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ble, Theology & Philosophy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αρρησία是希羅道德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概念。當代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認為這概念囊括了五個不同的構成元素:坦率、真理、危險、批評及義務。危險中以羞辱最具威脅性。希羅時期無論是哲學家或辯士皆十分看重□αρρησία,保羅亦不例外。他在書信中時常援用這個概念,教會是保羅實踐□αρρησία的場域。保羅以大膽和坦率的方式言傳真理,並以此為職志,目的是為叫眾人得益處。

  • 期刊

本論文檢視康德在其宗教哲學演講錄中對新教神學的重新定義。筆者簡略地陳述與啟蒙時代宗教哲學相關的索齊尼主義和沃爾夫的學說。對康德的傳統的探究開始於他對神學的區分以及他對傳統神學判準(本體論神學、宇宙論神學、啟示神學)的批判。接著,筆者探究康德的道德神學以及自然宗教和法定宗教之間的關係。最後,康德用來重新詮釋傳統聖經教義(終末論、三位一體)的詮釋學和針對新的道德神學的宗教實踐(禱告、崇拜、聖餐)得以清晰呈現。

  • 期刊

吳耀宗是基督教三自運動的發起人。早於中共建國前,他已強烈不滿基督教神學的保守表現,並在思想上日益認同共產主義。如何處理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的關係,成為其神學思想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文以神學再思為主題,探討吳氏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四年間對革新基督教神學的思考。他認為,基督教神學必須革新,才能還原耶穌基督原有的革命精神。但在推動三自運動時,其神學主張不僅成為屬靈派反三自的旗幟,也和中共在建國後的基督教政策呈現張力。最後,作為三自組織的領導人,吳耀宗為促成基督教的團結,不得不擱置其神學革新的宏圖。

  • 期刊

本論文的目的在於透過析解潘霍華於1933年發表的幾篇重要的論文和講稿來理解潘霍華反對納粹的神學思想。這些篇幅不大、看似不起眼的早期論文和講稿在潘霍華的思想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們是潘霍華社會與教會關懷的基調。本文首先梳理潘霍華對「元首至上」原則之潛在危險性的揭露與批判。由於時間點的巧合,他的分析與批判十分切合於納粹為希特勒所推動的造神運動。其次,本文接著分析〈教會與猶太人問題〉這篇最能代表潘霍華對所謂的「猶太人問題」之立場的文章。潘霍華在這一篇可以說是「亞利安條款」頒布後第一個來自基督教的反對聲音中,對於教會的本質、教會與國家的關係、基督徒的責任有相當精闢的分析。他想藉此提醒教會,在國家政策和基督徒責任(反猶太主義和善待猶太人)之間應當作出合乎信仰的判斷與抉擇。由於潘霍華在猶太人的議題上表現得比同時期的神學家更積極和友善,所以得到了高度的肯定。然而,近年來有些學者們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對潘霍華當時的某些作法不表認同,提出批判。因此,本論文的最後將提出批評者的論點,持平地檢視潘霍華在猶太人問題上的功與過。

  • 期刊

本文以哲學家羅贊諾夫發表於1891年的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論著《論宗教大法官的傳說》爲討論中心,並從中討論陀氏的宗教哲學與現代性批判的問題。此書出色地回答了現代人的無信仰狀況的問題:現代人走向無神論,並非僅僅是一種淺薄的叛逆,其中更有「反抗上帝的是人身上神的東西」的面向,在這種反抗中,既有人類精神的偉大閃光,也展現人在信仰之路上的無力——這種無力實際上是人本身之精神力量的匱乏——這種無力在本質上否定了人類賴以生活的基礎。於是就出現了下一個問題,即在喪失信仰之後,人類安排自己命運的基點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移,人類建立制度的原則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換言之,人徹底地從基督那裏篡奪了「法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的傳說」是一個關於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的陰暗的啓啟示錄,也是一個關於現代制度之「法權」和「法理」依據的隱喻,這一隱喻在現代世界的不同民族和文化中頑強地以各種形式再生。重讀此傳說和羅贊諾夫的闡釋對於我們重新思考宗教視野下的現代性批判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 期刊

無論在奧斯定的基督教哲學還是朱熹的宋明新儒學中,對心身問題的認識都必然涉及對人類生存的個體性與關係性的理解。由於奧斯定把人的靈魂看成不同於物質身體的另一實體,並且僅僅從個人靈魂同上帝的垂直關係來界說內在的人性,所以他的人性論是以靈魂與身體、自我與他人、人類與自然的主客二分及其導致的關係性的缺失為特徵。朱熹心目中的人則是以形神統一為基礎的、處在天人合一的和諧關係中的存在者,但由於他未能揭示出精神存在的相對獨立性及其與物質存在的差異性,所以他對形與神、人與天、多與一的關係性的認識最終被「理一」的絕對性和排他性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