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羅的政治道德哲學是理解腓立比書二章6節的必要的理論背景。消弭貪婪與強化友誼是希羅的政治道德哲學中的兩大主題。保羅筆下的基督是位不願「強奪」,但只願與上帝「同等」的耶穌。強奪是貪婪的表現;同等則是友誼的表現。因此,腓立比書二章6節的基督是位拒絕貪婪,擁抱友誼的基督。保羅如此刻畫基督是因他寫作書信的目的正是為要消弭貪婪並強化友誼,以致能夠穩固作為城邦的教會。
本文探討卡爾.巴特在《教會教理學》第三部卷三50章(「上帝與虛無」)中對神義論難題的處理。本文顯示巴特如何在其基督中心揀選論的基礎上建構他對罪、惡、死亡──他稱之為「虛無」(德文:das Nichtige)──的理解。筆者主張「虛無」一詞屬乎基督中心揀選論的範疇,而非許多學者所誤以為的「非存有論」(meontological theory)。巴特使用「虛無」一詞,與宗教改革及後期改革宗神學有深刻的關係,同時對其提出批評。這一詞主旨在於強調上帝在基督裡恩慈的揀選,以至上帝對攻擊祂恩約盟友的黑暗者的絕對棄絕。基於基督中心本體論所帶來的知識論原則,巴特一以貫之地嘗試避免任何關於「虛無」的理性化解釋或形而上論證。如此,他不但以「基督勝者」(Christus Victor)、「莫札特式」的態度笑看神義論難題,更拒絕了神義論本身,認為神義論無法避免抽象的自然神學臆測。巴特堅持,惟有藉著基督降生、受死、復活的事件明白祂如何在永恆中已然擊敗「虛無」,人才可能看清其真面目。當然,他是否完全貫徹此初衷,尚有討論空間。不論如何,他以「虛無」一詞描述罪、惡、死亡,用意在於對這黑暗奧祕以及上帝在基督裡的主權恩典,宣告形而上學的「不知」與基督論的「知之」,以「見證」的範疇取代神義論的「論證」。
本文首先嘗試分析田立克以道的基督論到聖靈基督論的轉移,以解決整個神學本質和神學方法論的企圖仍然不成功。其核心主題「獨特性—普遍性」的張力無法得到妥當的處理。本文接著以一個田立克於1913年的作品中所重視、卻在晚期作品中忽略的三一觀點重整問題,在三一整個豐富和富果效的象徵中,使得上述的問題得以解決。
約翰.基南在他的《馬可福音:一個大乘的解讀》中運用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哲學和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對馬可福音作了注釋。本文嘗試從如下的方面對基南的這一作品進行評估:說明基南的《馬可福音:一個大乘的解讀》將比較神學的方法運用到聖經詮釋,是一個跨宗教聖經詮釋的嘗試;從佛耶對話的角度指出佛教的思想對聖經詮釋可帶來的貢獻,並展現了整合兩個宗教傳統的嘗試;基南的這一作品中存在的局限性;基南的《馬可福音:一個大乘的解讀》對在亞洲多元宗教和文化處境下的聖經詮釋的啟示和前景。
斐姑娘 (1839-1916)曾是一位美北浸信會單身女傳教士,晚年被譽為作家、社會活動家、科學家和女權的擁護者。她因1873–89年間在華南潮州培訓女傳道的出色工作而為人熟知。在東方擔任傳教教師近 25 年後,斐姑娘於1889年11月辭去傳教職務,並堅持在她回美之前,永久切斷她與美北浸信會差會的一切關係。現有的研究已注意到她與其傳教生涯的最終「分手」問題,但未提供足夠的解釋。本文通過關注斐姑娘在潮州遭遇的文化和社會困境來重新審視她的離職。據斐姑娘的日記、書信(包括斐與差會和友人的往來信件)、書籍、文章和小冊子,也參考她的同工的書信和差會的其他記錄,本文發現斐唯一公開的離職原因——「心臟病」,只是為了公開的記錄,而其信仰的改變和對傳教事業的失望,才是促使其辭職的兩大重要因素,其中也牽涉明顯的性別不平等因素。
本文以美國聯邦政治理念為討論對象,通過回溯自由主義、共和主義和聯邦主義的論證邏輯與進路,指出前兩者未能充分解釋作為美國立國根基的政治理念之源頭,後者雖然找到了美國聯邦體制與猶太–基督教傳統之間存在的親緣關係,卻忽略了近代清教中盟約神學的政治維度。為此,本文提出了第三種進路的修正方案來探究聯邦主義理念的宗教起源。我們認為,在個體層面,由於信徒堅信自己具有了基於盟約的天國選民身分,使得他會努力培植一種追求不斷自我完善的動力和義務感,而對這種信念的承認與尊重構成了個體自治的前提;在集體層面,與上帝立約的身分要求信徒遵從耶穌登山寶訓中的教導,其核心是「愛人如己」,在實踐中體現為力求善用各樣上帝的恩賜以服侍眾人,在此基礎上一種功能性的配搭與合作機制得以在基督徒社群中建立起來。簡言之,「自我管理」(自治)與「共同管理」(共治)二者共同形成了聯邦政治理念真正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