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254.100

台灣神學論刊/Taiwan Journal of Theology

台灣神學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從「愛德華茲是否可稱為美國的奧古斯丁?」這個問題出發,試圖檢視他的歷史觀和相關的神學理念。在第一部分首先檢視愛德華茲的神學架構,並指明當代學者分別以多元圖像或單一主軸來詮釋他的神學貢獻,近年來特別著重他的美學和歷史觀。第二部分則嘗試分析《救贖工作的歷史》這個系列講道篇,並呈現愛德華茲對上帝在歷史中的救贖計劃的基本理解、分期架構、基督之後的發展及其詮釋模式。這也包括了他將奮興運動視為「神聖作為的彰顯」的觀點,以及他如何將此觀點應用在近代的歷史進展上。第三部分檢視了當代學者對愛德華茲歷史觀的多元評價,特別是視其為進步史觀或反進步史觀代表人物的論辯。最後,本文再度回到愛德華茲與奧古斯丁的比較,指出兩人在神學思想內涵的近似性,但也發覺因兩人所處時代精神的差異,他們的歷史觀點也有了顯著的不同。

  • 期刊

本文探討約拿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在《宗教情操真偽辨》(A Treatise Concerning Religious Affections)當中提出的屬靈認識論。愛德華茲以「想像」(imagination)為出發點,討論自然與超自然的感知(natural and supernatural senses),並建構「新感知」 (the new sense)一說。本文將指出,愛德華茲雖借重經驗論及英倫啟蒙運動的哲學術語,但其認識論的核心屬乎宗教改革世界觀:正如加爾文一反中世紀羅馬公教割裂「自然」與「恩典」的普遍傾向,並強調透過特殊啟示的「眼鏡」(spectacles)來詮釋自然啟示。且呼籲基督徒,透過「第二因」(自然媒介、人的責任)來體現對「第一因」(神的主權、超自然的恩典)的信仰。愛德華茲的屬靈認識論,也在於建構「恩典」與「自然」間的橋樑。不論是哲學神學或教義神學,愛德華茲使用經驗論術語的目的之一即在於此。如是,以「新感知」一說為出發點詮釋愛德華茲,一方面能幫助我們正確地明白他與宗教改革及啟蒙運動的關係,另一方面亦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教義神學、哲學神學及美學。

  • 期刊

本文嘗試從社會經濟史的視角來考察在1740-50年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前後,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與北安普敦(Northampton)教會所屬新英格蘭地區的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土地取得、資本、勞動力之分配、社會階級流動與英屬殖民地內部劇烈的通膨⋯⋯),同時透過與Mark Valeri "The Economic Thought of Jonathan Edwards"從近代經濟學的經濟動能想像源起—「人的利己主義」角度,探討「愛德華茲經濟思惟」文章的對話,進一步來觀察愛德華茲與教區民眾雙方面對環境變遷時的思維、對話內容,對照北安普敦教區的經濟演進狀況。嘗試模擬出一個更貼近愛德華茲與會眾作宗教、心理與社經問題互動對話時的實況,從而對愛德華茲在北安普敦教會「解聘事件」背後真正原因,有更進一步的探索。最後再從知識社會學的視角回來探討,愛德華茲對當時經濟問題的看法與其回應行動背後的思想理路。

  • 期刊

愛德華茲(1703-58)被認為是北美早期最重要的神學家,他在哲學和神學上皆有廣泛的建樹。在他眾多神學面向中,美在他神學思想中的重要性日益為學者們所肯定。本文正是對愛德華茲神學中美的研究,美如何成為人認識並感知那位榮耀和恩典的上帝會遇的標記?本文簡略地從三個方面來回應上述的問題。首先,對愛德華茲來說,美是一種與上帝之間的和諧或認同,而上帝自身內在本體的認同與愛是最高和真的美。在聖徒對上帝美的認識和愛中,上帝的存有呈現豐富的交流。如此美顯示在人和上帝存有 的關係中。其次,美也彰顯在崇高的耶穌基督中。對愛德華茲來說,基督作為人性本質的美在於謙卑。作為人子耶穌基督的美超越了所有的被造物。明顯的,在耶穌基督身上兩種極致的美合而一。最後,在愛德華茲神學中,美也是表現基督徒生活的重要主題。成為基督徒便獲得對美有一種積極的洞察,生命不斷為美所塑造。聖靈為基督徒提供一種新的感知來認識上帝和耶穌基督的美。愛德華茲相信,基督徒在救贖恩典中,需要不斷地提升屬靈的品味。如此,更多地認識上帝的恩典,就更多地看見上帝的榮美。

  • 期刊

本文的目的是在「漢語神學」運動於華人神學界普受重視的情境下,再思處境化神學的定位。本文將處境化神學與「漢語神學」作一比較,反思處境化神學的正當性,其理據和方法,並兼回應「漢語神學」對處境化神學的一些批判。本文先比較「處境化」與「本色化」神學在概念上之區隔。後者較重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前者則著重當代的處境,並與所在社群認同,一同面對未來。本文也比較處境化神學與劉小楓所倡議的「漢語神學」在神學場域、表述主體及表述對象等三方面的不同。在這三方面,處境化神學都比「漢語神學」更廣,也更連結於教會。繼而本文說明處境化神學之正當性與必要性,指出所有神學都是 在某種文化處境中發展的神學,都可說是處境化神學。本文提出道成 肉身及聖靈的差遣與啟示,作為處境化神學的理據。本文指出處境就 是一指涉網絡(network of reference)。道成肉身是道進入世界,進入指涉網絡,進入具體文化處境中。而神學要將上帝的道表述出來,也必然要在文化處境中領受上帝的道,並向文化處境中的人表述上帝的道。聖靈是差遣的聖靈,是他在道成肉身與道進入文化的上帝行動中,一次又一次地將道開展到新的文化處境中。同時聖靈也是啟示的靈,讓人在處境中領受真道成為可能,讓一代又一代的門徒,在他們的文化處境中,體悟聖道更新的意義。本文指出處境化神學的努力有翻譯、適應、吸納、實踐與體悟等不同的層面。最後本文回應曾慶豹教授從「漢語神學」的立場對處境化神學所發出的質疑,並對劉小楓的「漢語神學」作一些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