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向來重視新教改革者在教義方面的成果,較少及於他們在教牧實踐方面的努力。本文旨在提出一較平衡的視角,對史特拉斯堡的馬丁布塞珥進行個案研究。本文首先簡述布塞珥的生平,向華人讀者介紹這位備受忽略的第一代改革者。本文接著較細節描述布塞珥在教牧實踐上的努力,包括他(一)追求和睦,協調路德與慈運理間的聖餐爭論;(二)與人為善,栽培年輕的加爾文;以及(三)避免爭論,晚年在英格蘭有所不為。於新教改革運動將滿500 週年的此際,本文呈現一位將所知化為所行的改革者,從而指出其重視教牧實踐、不懈身體力行的一面。
聖經文本中關於「死後世界」的主題一直都在演變中。從《希伯來聖經》、猶太天啟文學,到符類福音的敘述,死後世界的景象和涵義一直都在演變中。本文嘗試分析這演變的過程並不是單一的線性發展,更不是單純的從陰間演變到地獄,而是可能包含著民族身份的延續和歷史的重構。透過對比不同學者與不同文獻的同異,我們推論因著時代的遷移,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越見頻繁,致使聖經文本的死後世界自然地受到週邊地區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國族意識、政治形勢、社會習俗、文學作品等。因此死後世界所呈現的景象也會含有某程度的文化混雜。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how the Jewish exposition of אתײ in Genesis 4:1c found in the classic Jewish commentaries relied on or dovetailed with the study of את which was embodied in the lexica and grammars produced by the Jewish Hebrew scholars in the Middle Ages. This cas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edifice of the Jewish exegesis and the instruments of the Hebrew scholarship invented by the mediaeval Jewish scholars.
祭天禮影響中國至深至遠,依《尚書.堯典》記載,可上溯堯舜時代(約為公元兩千多年前),下止於中華民國成立後(公元一九一一年),長達四千多年;而記載著祭天禮、有著濃厚成聖道德觀的四書五經亦隨著教育部禁止小學讀經(公元一九一六年)而逐漸衰微,筆者深感祭天禮與儒家經典實為中華文化之靈魂與國粹,渴望能藉由探討此一主題,為中華文化之復興稍盡綿薄之力,此為筆者研究中國祭天禮的動機。目前研究中國古代祭禮的書籍與論文,幾乎都是從進化論和功利歷史學的角度去詮釋,所得的結論偏向於將中國古祭天禮視為統治者鞏固王權的工具或手段,甚或指為巫術迷信的儀式。本文從相反的觀點即《聖經》創造論與中國天道觀重新審視與詮釋,賦予中國古祭天禮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