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43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決策者如何因應決策過程中的不確定,主要議題在於確認真實生活中因應不確定的策略類型及使用時機。本研究首先整理過去文獻所提到關於因應不確定的策略,進而分析這些策略實際被使用的情況。接著,分析決策者理解不確定的概念(作業特性)及達成確定的認識需求和能力(個別差異),對因應策略類型的影響,進而建構五種策略使用選擇的權變模型。為了掌握實際決策的不確定因應行為,研究方法採自然研究分析480份真實決策事件,並以「認知結構需求」與「達成認知結構需求能力」分別測量決策者達成確定的認識需求和能力,組合成為四種認識類型。資料的分析採用對應分析,以處理不同不確定概念與認知類型,對應因應策略之列聯表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實際因應策略(RAFWS)與理論處方(RQP)有不同的分類方式。而就因應策略的選擇權變機制,發現社會認知論最具預測力,亦即是決策者對於所理解不確定的概念及對於達成確定的認知需求決定因應策略的類型,而因應成效則受到符合認知需求類型的能力所調適。

  • 期刊

本研究以再認記憶的研究方法與雙歷程記憶理論探討品牌知名度與產品涉入度對於品牌概念表徵的影響。前置研究蒐集品牌曝光頻率的主觀評定值以及各種產品類別的涉入度分數,據此選取材料進行三個實驗。實驗一採用標準的再認記憶作業,實驗二在學習階段使用真假品牌判斷作業,實驗三運用記得(remember)/知道(know)程序(Tulving, 1985)測量再認表現。結果發現高知名品牌的命中率與假警報率都比低知名品牌為高,且兩種效果都與記得反應有關;這種結果顯示品牌知名度對品牌表徵的影響不同於詞頻,通常伴隨詞頻出現的鏡射效應(mirror effect) (Glanzer &Adams, 1985)並沒有出現在品牌知名度。另外,低涉入產品品牌的命中率高於高涉入產品,而且品牌知名度的假警報率效果只出現在高涉入產品品牌,涉入度的相關效果則與記得、知道反應都有關。這些實驗結果以品牌名稱的認知表徵方式來解釋,並討論其與消費者行為研究的關係。

  • 期刊

本研究主要探討自閉症兒童物體象徵遊戲之能力。本研究為縱貫研究,修正Tomasello等(1999)測量象徵理解能力的研究方法,觀察比較自閉症(平均生理年齡41個月,平均心理年齡27個月)、與心理年齡相當的發展遲緩兒童、一般發展兒童之象徵理解能力,以及其自發性遊戲之能力。對象徵理解能力的測量上,實驗一採用的玩具為複製物和自然物,實驗二則增加功能物的玩具。並在每一條件下安排姿勢與物品提示。實驗一的結果發現,所有的兒童皆在複製物象徵理解能力比自然物象徵理解能力要好;自閉症兒童在複製物象徵理解作業的表現與兩組控制組較接近;但在自然物象徵理解作業中姿勢提示的表現,落後於兩組控制組兒童。三組兒童都未通過在自然物象徵理解作業中物品提示的要求。在自發遊戲能力的表現上,實驗一並未發現三組兒童間的差異。實驗二則發現,經過18個月後,兩組兒童在物品象徵理解能力上都有長足的進展,雖都能完成複製物、自然物的象徵作業要求,但對於功能物的象徵理解能力仍有限。不過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的表現,則沒有這個限制。在自發遊戲能力的表現上,實驗二發現自閉症兒童在表現不同基模的功能遊戲能力,不因功能高低,仍有限制。總結而論:自閉症兒童遊戲能力的缺陷在本研究中得到部分支持,隨著年齡成長,他們能逐漸發展出雙重表徵的能力,三重表徵的能力發展在高功能自閉症兒童中亦未有困難,自閉症兒童象徵能力的缺陷,仍較集中在自發的功能性或象徵性遊戲能力中彈性使用的部份,而非象徵理解的部分。本研究最後提出此項發現在診斷與早期介入的意義,以及研究的限制與未來研究的方向。

  • 期刊

有關擇偶年齡與身高的偏好及其性別差異的研究領域中,演化心理學中的性擇理論強調,男女因生育力的差異,為求子嗣傳佈的極大化,演化出不同的生殖策略與擇偶偏好,使得男女的年齡偏好隨年齡的增長而產生差異(Kenrick and Keefe, 1992)。人口學中的婚姻市場理論則認為,婚姻市場的大小將隨男女年齡增長而產生改變,男女因此面臨不同的擇偶機會縮小的壓力,因而調整其原先的擇偶偏好以增加結婚機會(South, 1991)。本文用台灣地區擇偶網站上的個人化資料,來分析年齡對擇偶的年齡與身高門檻的影響,以此檢驗這兩個理論的推論。本文實証顯示:(1)男性對異性的年齡上門檻與下門檻都設定的比女性低,而且男性年齡下門檻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移的幅度也比女性大。這部份印証了演化論(先天論)的看法。(2)女性三十歲以後隨年齡的增加而放寬身高下門檻。此結果亦部份印証了婚姻市場理論(調整論)的解釋。(3)男性年齡上門檻隨著年齡而調降,女性則微幅調升。本文發現結合上述兩理論所得出的「綜合推論」,比單獨的演化論或單獨的婚姻市場理論更能解釋此一男女差異的現象,先天論與調整論實有互補的可能。(4)令人意外而費解的發現是,男性隨著年齡的增加卻仍持續調升(更挑剔)身高下門檻。本文對此亦有深入的討論。

  • 期刊

本研究依據「性格與行為關連性內隱理論」(許功餘,2003)探討這種內隱理論與華人人際互動之關係。在個人認知系統中,將「何種性格的人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最可能做出何種行為」加以連結的認知基模,即為「性格與行為關連性內隱理論」。此理論認為在人際初識互動發生之前,個人以其對互動對象所知的性格來預測互動對象在互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行為,進而能對彼此的互動有所掌握。本研究推斷受到華人對初識者的疑懼心態之影響,在性格與行為關連性的內隱理論中,個人傾向將多數性格與負面行為連結在一起;又受到華人辯證思維之影響,使得個人預測具有正面性格的互動對象可能做出負面的行為,而不至感到矛盾。本文就「精明幹練-愚頓懦弱」、「勤儉恆毅-懶惰逸樂」及「外向活躍-內向沈靜」等性格向度,以兩個研究來探討華人辯證思維對華人性格與行為關連性的內隱理論之影響。在研究一中,以書寫成語意義的方式操弄受試者的辯證思維方式之強弱,在研究二中,則以中庸量表測量受試者的辯證思維。整體而言,研究結果支持本文之主要預測:越具有辯證思維的受試者,越可能預期不同性格的互動對象出現負面的次要行為,特別是對正面性格的互動對象。此外,研究結果亦顯示受試者對不同性格者可能出現的行為預期對其互動行為有顯著的影響。最後,作者討論華人辯證思維對人際知覺與互動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