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以文本間性閱讀《論語》中的「信」以及保羅在加拉太書中的πίσтις之觀念。孔子視「信」為社會和諧與正常運作的紐帶,沒有「信」人們說活在恨疑及懼怕中。保羅認為基督徒在基督裡的「信心」以及他們對基督的「信實」之「信任」使神的光驅除恐懼。對保羅基督神學而言,「信」這現象以及它實存的意義(即信徒在基督裡所結聖靈的果子)是神子民的身分象徵;「信」代替律法的工作。聖靈的果子是「信」的記號,但聖靈的果子不是「信」。這「信」是在神裡,並在他的彌賽亞(基督)顯示的。神的信實和恩典充充足足的在群體中向個人表明。雖然孔子沒有論及「信天」,但他卻教導人們成為君子或在修身養性時對一個有倫理秩序的天該有的信任。孔子的「信」觀就在以下體現:在樂的美中、在禮的群體裡。並在美德修養的人際關係裡。德、禮、樂的基礎為天;天性與人性是相通的。
希伯來文聖經三大先知書巻中的以西結書,因其原典的資料源流歧辦揉雜,異象敘述隱祕晦澀,而呈艱深難懂。本論文以以西結先知呼如異象的語言解析及歷史考查,探討㤨舊約先知傳統與異象文體的特徵,藉由對呼召異象所提出的注疏析義,讀者可掌握聖經研究必順具備的解經方法,於聖經暨神學文本的深耕應用或明道求真事上,有所裨益。
藉由基督教文化與儒家文化回應全球現代化之挑戰的能力,來檢視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是很有價值的。本論文強調,儘管基督教和儒家的基本立場有差異,但是兩者不必然相互排斥。從一個探討《大學》中所揭示的發展倫理學,及其對現代哲學倫理學核心議題(諸如生命醫學倫理的爭議)之影響的個案研究來看,基督教與儒家之間有很多共同的道德觀點值得加以系統性地探討。本論文的結論是,雖然兩者在禮俗儀式和人性論上存有極大的差異(例如:家庭的意義或原罪),但是經過仔細查驗之後可發現,它們有著共同的道德基本原理。儒家和基督教的倫理文化是兩個重要的夥伴。它們可以在不同的層次上對效益主義和科技掛帥的全球現代化趨勢提出批判。
本論文將在當前的全球化脈絡中討論基儒交談,並以此來例釋本人對於不同宗教與哲學傳統相互交談的動力學的一般看法。從哲學上看來,全球化歷程可視為實現人性不斷跨越任何界域的動力的一個歷史過程。在本文中,我將論證全球化雖有其在人性發展淵遠流長的歷史背景,可視為是人性不斷外推歷程的當前歷史階段,也是對於人應朝向多元他者發揮原初慷慨的進一步邀請。本文所謂「外推」是一走出自我,邁向多元他者,由自己熟悉的範圍走向外人、走向陌生人的行動。外推假定了自我走出的原初慷慨,並且須獲取他者的語言或他者能懂的語言。就此而官,不同哲學與宗教的傳統彼此之間的交談,可以視為是它們相互外推的動態過程。本文將在對於全球化與外推的一般性討論之後,簡要展示相互外推的方法與動力。 基於此,對於基儒交談的討論也將集中在他們的外推精神與原初慷慨。本文將探討基督宗教最精粹的意義在其原初慷慨與外推精神,這不但顯示在其教義上,也落實在其歷史上傳播至全世界各角落的歷程。筆者認為,可以將基督宗教來華傳教視為是西方世界對於華人的一項珍貴禮物,並討論其歷史上來華的三大階段中的外誰策略所隱含的問題。 關於儒家,本文將從外誰角度討論其恕道,並檢視其慷慨之德,認為對於當前的全球化世界仍甚具啟發性。不過,虛心檢討起來,儒家由於過度強調相互性,也因而有其局限,需要進一步發展在相互性之前自然湧現的原初慷慨,才能進一步成立相互性。例如儒家「禮尚往來」的相互性與「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的精神,或許便阻礙了它發揮不斷外推的精神,以至迄今仍無法像基督宗教那樣外推至全世界各角落,這點或許是儒家可以向基督宗教學習的。
約翰•希克(1922-)與唐•庫比特(1934-)都是當代著名的宗教學/宗教哲學家。前者引進康德的「批判哲學」(critical philosophy)為其宗教哲學的主要理論,成為「宗教批判實在論」(religious critical realism)的代表性人物,後者則延續後現代的顛覆、解構的精神,擔任起「宗教非/反實在論」(religious non/anti-realism)的發言人。他們兩位有些共通點:同為英國人,有著驚人的出版量,都曾經浸淫在傳統的基督教神學或思想裡,後來也都發展出與基督教傳統差距極大的宗教理論。 本文將以哲學的三大領域-形上學、知識論和倫理學-為主軸來探討與比較這兩位當代宗教哲學家的思想。
本文提出羅馬書卷首(1:1-5)以開門見山的方式敞現了以上帝為本源的福音是上帝的傳訊行動:上帝承諾。作為表意行為,上帝承諾講求上帝與人勾連以及打通關係的傳訊行動,該行動成為開啟羅馬書神學、護教、宣教以及教牧議題的樞紐。透過亞伯拉罕、以色列、基督、羅馬信徒群社生活的故事以及將要發生的故事,保羅伸張上帝的福音本是上帝所親自應許,關乎他的兒子水-應許兌現的具現-耶穌基督。但承諾和誠信有關:上帝誠信嗎?上帝失言?神義論因而解釋了何以保羅必須為「上帝的義」(上帝的信實)極力而辯、甚至論爭。 上帝承諾在歷史流動的事件裡兌現、被人發現並且支取「以信」。儘管如此,人對上帝所承諾的仍然有脫離、後滯,甚至陷入本源偏斜的可能。 本文亦提出,從探討羅馬書所浮現的表意行為的特微,指引出目前關淤聖經身分論述的觀點有必要作進一步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