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透過「思想實驗」的方式,構想一個非現實的可能世界,從而剖示某一論引申或概念劃分在此一可能世界中是否會引出矛盾的後果。本文後半部份則是藉著外星民族德古來人的思想實驗,以揭示出中國哲學-此處是新儒家哲學-理論內部隱含的矛盾問題。
本文主要的目的在闡明德行倫理學重新興起的原因,以及它對當代道德教育的影響。首先將說明以義務論與效益論為代表的現代倫理學理論所面臨的四項困難。其次要探討何謂德行倫理學,它的特徵,以及哲學家對此一名詞的理解與用法。接著將對近年來德行倫理學的發展作一概略而宏觀的審視;最後將說明德行倫理學與當代道德教育之間的關聯。
《內經》是中醫最早的理論總結,約成書於西漢初年。探討中醫學理,應該溯源於《內經》。本文首先介紹何謂心身關係,對心身平行論提出批判。其次,介紹《內經》的氣化學說,個體如何形成,及飲食與呼吸如何維持個體生命。對中醫的有機宇宙觀有所論述。其次介紹《內經》對人體結構及人與自然關係的看法,這是沿著表裡一致和天人相應兩條主軸進行的。在生理影響心理方面,壽夭、剛柔、喜怒、顛狂等現象,有許多都有生理因素存 在。《內經》對夢象的生理分析已達全面系統化,且能進而調整體質。在心理影響生理方面,七情牽動氣血變化是個關鍵,平心靜氣是最佳養生法則。《內經》對心靈的超越性論述不足,帶有素樸唯物論的色彰。後人研讀《內經》,應該掌握它的大綱脈絡,不應吹毛求疵。
拉內運用「超驗方法」來架構其形上學人類學的思想體系。在他所使用的「超驗方法」裡,一方面,受到「康德對主體認知結構的先天條件之重視」的啟發,另一方面,受到瑪雷夏強調「主體的認知必須以『存有的視域』為基礎,並將主動理智視為『形上抽象作用』的可能條件」之影響,因此,在他所架構的思想體系裡,不僅從人方面來思考人的認識能力與神的啟示之間的關係,而且從形上學人類學的角度論證人具有「精神的超驗性」,因而是傾聽神啟示之精神存有者。同時,他也連用超驗方法裡「顯題的」與「非顯題的」的辯證關係,讓「人精神的超驗性」及「人的超性存在體驗」相互辯證,以開顯人與神之間的真正關係。 而在他運用「超驗方法」所架構的形上學人類學的思想體系,展現了新的宗教哲學觀,不僅可解決在他之前的思想家對神議題的思考盲點,而且更能存全整體人的意義,為人類 思想的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因明學向來被視為印度及佛教的論理學體系,流佈於亞洲佛教各國,其中尤以西藏最為發達,但現代的論理學研究總將因明與其所源自的宗教文化背景作分割處理,本文則反過來視因明學的實踐,為一特殊的宗教體制內的學術現象,分析其操作的機制及背後的文化意涵,尤其如何作為實現佛教宗教理念的工具。故本文綜合地分析了因明學作為教育制度的作用,並連帶涉及該制度的配套項目,如學院體制、教科書系統等,而不把因明學視作孤立的論理系統。
本文通過澄清自由概念而揭示自由之價值:每個人越自由,他的個性發揮得便越充分,他的創造潛能便越會得到實現,從而社會也就越繁榮進步:強制只能維持人類和社會的存在;自由才能促進人類和社會的發展。從此出發,進而確立自由三大原則:一、法治原則:一個社會的任何強制,都必須符合該社會的法律和道德;該社會的所有法律和道德,都必須直接或間接得到全體成員的同意。二、平等原則:人人應該平等地享有自由、平等地服從強制。三、限度原則:一個社會的強制,應該保持在這個社會的存在所必需的最低限度;這個社會的自由應該廣泛到該社會的存在所能容許的最大限度。
胡五峰,名宏,字仁仲,為北宋宋、南宋初著名學者。五峰認為:天的運行有常「道」,而「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萬物存在的根據。行化育之功的天,其特性有三:一為無私遍存,二為剛健不息,三為至善自足。五峰認為天人關係為「天人合德」,天與人的關係為對等且相輔相成。所謂對等且相輔相成,就如同五峰所說「或間人可勝天乎?曰:人而天,則天勝;人而不天,則天不勝。」。五峰認為,「誠,天道也。人心合乎天道,則庶幾於誠乎!」。人所體悟到的是「誠」,因而人也必須以「誠」做為行動指導來「修我配天」,以人合道。由此觀之,「天人合德」的精華在於:第一,肯定天道的創造力。第二,強調人性之內在價值。
為了持續優化網站功能與使用者體驗,本網站將Cookies分析技術用於網站營運、分析和個人化服務之目的。
若您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網站使用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