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確立「現代性」的特性,為主體性、表象與理性,並進而精簡地陳述後現代對於現代性的批判、質疑與否定,藉以勾勒出後現代的否定性特微。然而,更重要的是,本文將更致力於掌握後現代究竟標示出什麼大不同於現代性的新遠景,提出什麼新的生活方式與倫理原則。 本文主張,後現代除了對於現代性的質疑、批判與否定之外,也提出了正面的價值與視野。換言之,「後現代」將不只是一個消極概念,卻將是一個積極概念,能夠提供正面的價值與倫理生活。其中,向他者的開放,走向他者,關懷他者,對他者無私的慷概,並在其中陶成自我,將是今後的倫理生活原則與價值泉源。而且,從後現代藝術中興起的崇高之感,也將是新穎而且更為重要的美感價值,甚至也是連結宗教、倫理與藝術價值的關鍵。最後,針對後現代走出二元對立思考,同時帶來更嚴重的相對主義困境,我們也試圖運用對比哲學以解決二元對立的難題,並主張在多元的微世界與文化世界中,不斷進行語言習取與相互外推,作為解決相對主義,促進相互理解、相互豐富的正面出路。
基督教最先接受耶穌為「彌賽亞」並由此作為「耶穌運動」-宣揚耶穌福音的行動-的起點。到了第二世紀,基督教作家們為將他們的信仰與神學關連起來,所以使用了大量的希臘哲思想。除此之外,希臘文化的文藝及科技亦相當程度地影響了基督教的形式與內容。可見在羅馬時代,希臘文化的精神雖漸漸喪失,但希臘文化仍保有其吸引力與勢力。因此,我們將就希臘的文學、美術、科技(尤其是數學)與哲學思想等四方面來看看希臘文化如何影響早期的基督教。同時並就文化與信仰的的對遇問題作一反省。
自從C. Kahn著文提出(1981),沒有「蘇格拉底」對話錄之後,是否有所謂的「蘇格拉底」對話錄這一問題,便吸引了柏拉圖學者相當的關注。一般而言,對柏拉圖的對話錄做分期的標準有三類。它們是1)傳記性的標準,2)哲學或文學的標準,3)寫作形式的標準。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將對這三種標準做一簡短的說明,同時並提出理由說明,為什麼寫作形式的標準加上漸進式的觀念,能夠證明「蘇格拉底」對話錄與中期對話錄的區別是沒有必要的。其次,若沒有足夠的理由讓我們有信心地主張,有「蘇格拉底」對話錄的存在。那主張《理想國.第一卷》是諸多所謂「蘇格拉底」對話錄中的一部,便可能是一種誤解。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將藉著檢驗《理想國.第一卷》中的論證來指出,為什麼,除了其無結論的寫作形式外,《理想國.第一卷》與其它九卷緊密相連的理由。
拉內運用「超驗方法」裡「顯題的」與「非顯題的」雙向辯證原則,以多瑪斯之知識形上學為基礎,架構其「反省性論證」,並透過反省性論證開顯其顯明義涵「人精神性的本質結構」,也就是「人精神的超驗性」;及隱含義涵「人是神啟示的對象」,也就是「人的超性存在體驗」。並且進一步開顯人與神之間所具有「受造物與造物主的關係、有限精神存有與無限精神存有的關係、本性與恩寵的關係、傾聽者與啟示者的關係」,而在受造物與造物主的關係裡凸顯「愛」的意義;在有限精神存有的關係裡凸顯「人的超驗性」的意義;在本性與恩寵的關係裡凸顯「人的超性存在體驗」的意義;在傾聽者與啟示者的關係裡凸顯「人的歷史性」的意義。 綜而言之,透過神對人的愛,賦予人精神的超驗的性,所以,人天生便稟賦對神之啟示的順從能力。同時在「人的超性體驗」之奧祕恩寵中,達到人神合一。
在現代主義文化的價值導向之下,人類在物質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卻未取得什麼值得驕傲的進步。人類正愚蠢地使用著自己所擁有的巨大物質力量,從而導致了以環境危機為根本標志的種種全球性問題。全球性問題的充分凸顯要求人類確立起普遍倫理。普遍倫理的根本目標應是:為人類超越自己的動物性本能,超越自我中心主義和狹隘民族義指明方向,為促進人類的精神成熟而作道德上的努力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科學主義、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辯證理主義實在論,應是普遍倫理的哲學基礎。
本文首先介紹了與論題相關的文本,分析了尼采對歐洲女權主義的批判。尼采在認識到男女之間的不同點之同時,也看到兩者的一致性。但是其主要觀點是:婦女的基本功能是母性和育子,起配角的作用,其次,本文述介了三位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近來有關尼采的研究成果。迪普柔絲認為尼采的自我觀強調自我的模糊性、多元統一性和建設性,對女權主義有重要作用。德裡達從解構主義立場出發,認為尼采對古典女權主義的反駁包含了「後女權主義」的信息。奧麗佛則把尼采的婦女類型學和意志種類相聯繫,認為尼采熱愛肯定生命的女性即酒神精神,她是對真理意志、幻像意志自我超越的象徵。最後,作者認為尼采和女權主義關係應作如是觀:從近現代女權主義觀看,尼采是反女權主義者;從後女權主義觀看,他非反女權主義者即後女權主義者,概而言之,他在女權主義之彼岸。
亞理斯多德倫理學主要見於《尼各馬科倫理學》一書。此書卷首扮演了全書的指揮中心的角色,清楚的指出倫理學為一種人生「目的論」,此目的是人類活動的動力。根據此理論,人的理性行為會引導他的日常行為趨向其追求的幸福,即善。而各種「德行」的培養就是幫著人達到此目的。德行的種類、條目、性質在各卷中有詳盡的討論,但卻不是本文研就的對象。吾人寫作主旨是討論「目的論」之根據,指出此說的優越性與啟發性,也提出它的幾個疑點或不足。本文在結構上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分是介紹與解析亞氏的幸福目的論;第二部是對此說的評議,討論人性論基礎,研究其內在目的性與自律他律的關係,以及效益論和義務論對此說的補充性。
隱喻非只是替代而是意義有所創發,而通過隱喻可指出意義世界。哲學的詮釋便是不斷去揭露這種意義。這種意義是多重的,而存在於每一詞之中隱喻,也是多重的。呂格爾從文本出發,通過對語義理解,而達到結構語義的理解,而可以系統詮釋存在一切詞與話語中的多重意義;這足以表現出語言的豐碩,且非只指出一種關係,而是一種類比關係。呂格爾研究譬喻,將它與哲學使用比例類比來說明同異之間的奧祕。 探討隱喻即是思考存在問題,而這也是哲學任務,在看似混亂不一的情境之中,發掘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其反省方法進路,可以說是由直接性迂迴地反省探討,而逼近其意涵,及其與存有的關係。
為了持續優化網站功能與使用者體驗,本網站將Cookies分析技術用於網站營運、分析和個人化服務之目的。
若您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網站使用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