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201.156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論文旨在討論蕺山心學的思想特質,以「學」與「覺」二概念為論述的起點,逐漸切入蕺山學「離氣無理」的理氣合一論與「離心無性」的心性說。以確立其「獨體」、「中體」、「心體」、「性體」以及「誠意」與「慎獨」的本體論與心情論的基本理論。繼而以蕺山弟小黃梨洲所歸納的蕺山學四要點,導入蕺山思想的內涵,據以析論其「歸根反證型的本體工夫論」的思想特質。並略論蕺山學在宋明理學發展史的地位問題。

  • 期刊

一直以來,有不少論者強調中西哲學方法的岐異,認為要西方哲學方法注重分析,論證及思辯,而中國的哲學方法則長於直覺、體悟及證會。他們相信經由此不同方法,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經由西法可獲外界的知識,透過中法則可得內在的真理。前者目的在得之於外,後都則則在自得也。 本文作者認為這種正統而流行的觀點是很有問題的。其中一個難題是:不管有沒有所謂內在的真理,他們所說的直覺體證的方法乃是不可行的。除了訴諸極少數信仰者的第一人稱的權威之外,他們既不能說明有關的方法程序,亦不能證明其有效性。此外,他們表面上雖反對西方的思辯方法,而強調反身內證的重要性,但當他們為了說服信仰外圈的人關體道悟真之真實性時,實際上他們卻不知不覺地用上西方的思辯方法,而且不是西方的邏輯的思辯,而是現上的玄思。本文的目的,首先是透過一個思想實驗的反論,進而論證這種正統而流行的觀點之錯誤與虛妄。本文作者認為:此說不只是虛假的,而且是邏輯地自我否定的。

  • 期刊

本文論述佛教詮釋學與其對世界倫理的可能貢獻,首先由詮釋學的立場闡釋禪的見性經驗中的超存有學,並論述禪的倫理學的基本進路與特質,並由這些闡釋來論列佛教對世界倫理的建構的可能作法。 本論文首先論述漢斯.昆的世界倫理構想及其綱領。本文再從禪學發展的深層思想模型論禪宗的見性體驗,這是以乘佛學的本體詮釋學作為超存有學來對禪學做深度的詮釋,其詮釋對象包括:楞伽經論如來禪與如來藏藏識、「指月之喻」的禪的本體詮釋學的三個環節(1),並在以上的礎之上,本文闡釋禪的倫理學,並論列佛教對世界倫理的建構的可能貢獻。

  • 期刊

本文認為孔子所提出的信,是處理人與人的關係的基本準則,它是忠的表現,與忠密切聯繫著;它是第二層次的道德規範,但又是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是其它道德規範實現的保證;它是社會群體生活的保證,更是政治領域的準則,是行政人員必備的品質。孔子提出信這一規範,是春秋時期政治經濟發展的反映,特別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信這一道德規範,不但在當時具有進步性,而且具有社會的永恆性。現代社會是高度民主的社會,有高度講信用的政府;現代社會又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社會,是法制的社會,是信息的社會,因此更必須講究信,更必須發揮它的作用。

  • 期刊

本文對殷周天道觀的變遷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認為殷人的神由「帝」變為「上帝」,進而變成西周的「天」與「天命」,表徵的是專家政治向道德政治的偏轉。這種偏轉的歷程是與甚業穩定性獲得的步伐相一致的。西周「德治」是中國道德政治的萌芽,「德」的實質是強調人應該而且可以通過主觀努力達到對社會事務正確把握和處理。本文通過對「德治」的具體分析進一步澄清了有關殷人尚刑假象。

  • 期刊

本文是一篇關於企業倫理守則有效性問題的文獻分析。近年來,倫理守則的有效性已成為企業倫理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之一,在諸多討論中,本文焦點集中於企業倫理守則制定過程中影響其有效性的可能因素。問題包括:(一)為何要制定企業倫理守則?(二)除了倫理守則之外,有其它影響倫理抉擇的因素嗎?(三)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合乎倫理守則要求的行為?(四)誰制定倫理守則?倫理守則規範誰?(五)如何表述倫理守則?

  • 期刊

本文嘗試追溯中國傳統哲學概念-「誠」,在禮學上的根源。將「誠」一義所表明的天人心性主體,以一種禮學與人類學式的眼光切入,追溯至古代祭禮中的齋戒行為,並與「誠」之哲學內涵作一對應式的探討,說明從祭禮到義理轉化的軌跡。主要關鍵即於「齋戒」的儀節功能,在培養專一凝鍊的敬神意識;並齋戒的主要內涵,在天人溝通時的「齊」「定」狀態:通過變食、沐浴、防欲等儀節,求其敬慎,並修身致思。因著宗教禮儀所引導出宗教情感的落實,「齌戒」於是從致祭的形式意義輚趨於脩身、致思,進而省覺出面對鬼神、宇宙、天地時的自我定位,即能夠自「明」而「誠」,乃至由「誠」而「明」,心性誠體的意義於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