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從古典經籍,如《詩》、《書》、《易》、《禮》、《春秋》、《左傳》、《公羊傳》二傅,《論語》、《孟子》、《大學》等,揀摘其重要的有關於「義利之辨」的言論,扼要的加以詮釋;且從字源學如《說文解字》及段玉裁的注,旁證義利二字的語源。約略加以現代哲學觀念的疏解。次之,後漢儒董仲舒「正誼明道」之言,與王充《論衡》中「刺孟」之說,略窺「義利之辨」的歷史衍申。再次之,據朱熹之《四書章句集注》與朱熹與陳亮的「義利王霸之辨」,進窺宋儒「義利之辨」之勝義-躋於歷史哲學、文化哲學與本體論的理論高度。以終此文。
梁武帝於天監三年(A.D 504)宣布佛教為國教,而范縝於天監六年發表了《神滅論》。這是針鋒相對的論辯。由於《神滅論》危及了佛教存在的基礎,所以把佛教作為國教的梁武帝,急忙《敕答臣下神淢論。……糾集了東宮舍人曹思文與當朝權貴蕭琛等六十六人,先後寫了七十五篇文章,圍攻《神滅論》。在這麼多反對《神滅論》的論難者中,只有蕭琛和曹思文有較完整的論難。當時參與「神滅之辯」重要的論者可以說就是范縝、蕭琛和曹思文等三人。在此三人中,范縝首先提出《神滅論》,主張形神不離,形滅則神滅。另外,蕭琛和曹思文則針對范縝的《神滅論》提出論難,蕭、曹二人均主張形、神二者可分,形滅而神不滅。其中范縝、曹思文有反覆往來的論難,但范縝對於蕭琛之論難則無一專文予以答辯。本文的重點即放在這三人的五篇論難上,看他們針對同一個問題作出如何不同的反應和思辯。希望透過對雙方論難中語言文字的分析, 進而理解其思維方式及其論辯方式,並進而掌握其思想。
孔學經由漢朝儒家的推祟,使之居於中國文化的領導地位,但歷經約二千年之後,也出現「迂儒」,甚至有「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值此跨世紀之時,孔學是否會變成像三大發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一樣成為絕響,還是會繼續引導人類的生活或思想邁入第二十一世紀是值得大家關心及研討的。
在先秦道家哲學中,「道」與「言」的問題是道家語言哲學的核心問題。先秦道家認識到一般言辭存在著存著不僅不能完整地表達常道,反而可能遮蔽大道的困難。因此,他們特別強調「貴言」、「善言」,主張以一種「非常言」的方式來傳道。在這裡,「道言」既是我們進達常道必不可少的媒介,在某種意義上,它就是常道本身。較之於同時代的儒、墨、名諸家,先秦道家的道言觀實可稱之為此一時期的語言哲學。
考《黃帝內經》之編纂,約成於兩漢。兩漢學術,承緒有相當份量的黃老學傳統,特別是以「道論」為出發,即以「氣化論」或「規律論」為學說立論之根本,來推衍其「因循為用」的實用目的。(1)此端氣化論或規律論的義理內涵問題,尚不只是存在序列的靜態羅列,還包括了物物間運動的動態規律之探討。故本文擬以《黃帝內經》為文本,參照相關典籍,研討「氣」概念在其釋物體系中的角色扮演及實質內涵,並試從「位」的角度來釐辯氣交變化、「出入上下」的變動邏輯。再分而論述之;從「陰陽的定位與圜道」、「五行的分類與運化」,來完整其以陰陽五行之「規律論」釋物義涵的完整論述。
為了持續優化網站功能與使用者體驗,本網站將Cookies分析技術用於網站營運、分析和個人化服務之目的。
若您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網站使用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