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201.156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鑑於現代先進的西方法治國家( Rechtsstaat)之形成與發展,仰賴法律、政治與經濟制度健全的形塑,是故本論文遂以科技整合的觀點探討哈伯瑪斯之法律觀。事實上作為當代西方,乃至全球聲譽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哈氏今年已屆七十二歲。他的晚年致力法律與道德關係之闡述,法治與民主之相輔相成之解析,以及國家發展中文化因素角色的定位,在在都有提供吾人參考借鑑之處。 本論文首述哈伯瑪斯的生平與著作,接著析述他溝通理論與兩界說,俾彰顯他對法律與生活界、以及同體系界之關聯,目的在說明有效法律的建立與法律之生成。此外,論文特別提起他言說倫理、人權與法律之正當性,以及法律、道德與民主之關係,最後討論哈氏法律觀對法治國家發展之影響。在結論上,本文作者對哈伯瑪斯法律觀之貢獻和影響作一客觀的評估。 要之,哈伯瑪斯的法理學、法哲學與法社會學之新猷,在於指陳合理的溝通行動、公開公平的言說程序是法律正當性的來源。建立在法律正當性的基礎之上的慎思明辨之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為法治國家往上提昇與往前發展之目標。

  • 期刊

本篇文章處理康德在一七六二年與一七六三年的兩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康德的一篇獎作,在此他主題發揮了倫理學。另一篇文章則是他在討論「真實對立」之概念中涉及了倫理學的問題。兩篇文章都出現了他後來倫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獎作中,康德以約束性的概念為倫理學的第一和基本的概念,藉著約束性概念的闡述,他開始嘗試給倫理學奠基。在獎作完成後幾個月內,他發表第二篇文章:〈將負數概念導入哲學的嘗試〉。透過「真實對立」概念在倫理學上的應用,他清楚表達了意念倫理學的立場。

  • 期刊

建立一個批判的思考,「懷疑」( Doubt)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態度。本 文以西方思想發展軌跡,提出三種懷疑的層次:一、一般的懷疑( General Doubt) :對事物、對現象的懷疑,如蘇格拉底的懷疑;二、方法論的懷疑 ( Methodological Doubt) :把懷疑的方向拉回主體,如笛卡兒、胡塞爾;三、徹底的懷疑(Radical Doubt) :從基礎、根源起便開始懷疑。批判思考既以「懷疑」為基本態度,那其基本方法呢?就是「辯證」。在辯證的介紹上,筆者簡述了黑格爾的辯證方法─「矛盾」與「統一」、馬克思的辯證方法;以及批判理論學者所用的辯證方法─否定辦證法,並藉之來建立自己的方法。在建立「批判」方法的嘗試上,筆者分成理論的(或說思考的)層次以及實際的(或可稱為實踐的)層次加以陳述。在理論的層次上,我著重在於「事實之理解與陳述」─「事實的分析」─「事實的批判及否定」的整個過程,同時在批判時,也點出了何謂「正常」的關係,藉由否定現存事實之扭曲面來形成新的理論;在實踐的層次,我則著眼於「批判否定」和「文化傳統」之間的辯證關係一即必須得先了解群眾賴以存在的文化脈絡,而採取適當的行動策略。最後,就實踐危機發生之可能性作一個反省。實踐危機的發生可能來自兩個面向:一是實踐者對於理論所揭露之目標的依循能力、可能性以及意願;一是方法的問題─方法和理論的基本要求是否相符合。藉由對危機之反省而避免實踐上的異化所導致的失敗。

  • 期刊

隨著理性對話的深入,人們發現在理想主義陣營中除了堅持儒家人文主義理想的新儒家外,目前叉湧現一種新的精神取向,即倡導基督宗教的超越精神,在這一思潮中,大陸的主要代表為劉小楓先生,台灣則是以羅光、李震等為代表的新士林哲學。 以台灣輔仁大學為中心的台灣天主教系統的新士林哲學,是目前在台灣的一支影 響較廣,勢力較大的哲學流派,它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產物,該派致力於宣傳天主教新士林哲學,並把它同中國文化結合起來,謀求福音的中國化和中國文化的福音化,對這種一支有影響的流派加以全面系統的研究和介紹就成為十分必要的事情了。

  • 期刊

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就是一部受西學刺激的中西哲學比較與融合史,那麼,當代中國士林哲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特有的中西融合方式:它的天主教的有神論信仰立場;它的托馬斯主義哲學傳統;它的對先秦天命觀的獨特開掘;以及,它的對傳統中國哲學所進行的古典理性的貫注。當代中國士林哲學為現代漢語學術貢獻了一種植根於中國本土的基督宗教本位價值闢釋體系,也貢獻了一種無論是傳統中國哲學還是現代漢語學術中其它學術流派所都沒有的學術規範

  • 期刊

本文主要從法律的三個功能,分別為社會控制、衝突解決和社會工程,探討韓非認為法治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並分析韓非的法治教育具有何種特質,其特質為一種反智論,包括對於人類智性的憎恨和懷疑,以及對於代表智性知識份子的排斥。所以韓非法治教育的特質,影響秦始皇和李斯,表現出為思想的控制與統一,是專制政治的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