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旨在透過聚焦於中國哲學源頭之《易》、《詩》、《 書》等經典真義之開顯,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儒、道、墨諸學派的理論建構,在重現中國傳統之優良文化與哲學思想的同時,更強調其與現代化社會的融通與整合的過程與方式。 因此,本文之論述結構將分為: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始特質:突顯古人對至上神和靈魂不朽的純樸宗教信仰。二、先秦、儒、道墨三家基本思想與中國文化的特質:從儒家所闡揚的天命與性善,倫理與道德,和道家所主張的無為自然之道,以 及墨家所發輝的兼愛與天志等哲學思想,展現中國人對有關個人與群體存在的終極問題,以及在實踐生活的、道德的、形上的和宗教的直觀與理念,雖然有簡易平實的一面,但也有博大精深的一面。三、從中西文化的交流看中西哲學和神學的比較與融通:中國傳統文化之優良特質與現代化社會的整合不僅合理,而且有其必要性;在整合的過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會通也是不能被忽略的一環,而在中西文化會通的諸多層次中,哲學與宗教或神學的融通最為根本,透過這種比較與融通, 可以說明將天主超自然的啟示引介給擁有自然啟示的中國人或華人並不如想像中的困難。
聖三神學是基督宗教思想的核心,然而基督宗教密契主義者亦採用 「神」、「神的根」的講法,本文以研究艾克哈(Meister Eckhart, 1260-1327/8) 思想為中心,除了介紹他對「神」、「神的根」的意見,也從辯證的角度肯定他思想的正統性以及與中國文化對話的意義。
南宋集浙東事功學派大成的葉適,其義利之辨最足突顯其事功說的旨 趣。葉適援用《易﹒乾文言傳》 : 「利者,義之和也。」調和義利之關係。本文釐清「義」、「利」概念內涵之不同,闡明儒家係以「義」規範「利」。在陳述葉適如何務實的批判董仲舒的義利觀以建構己見。他申論儒家的仁人君子不侷限於正「義」,且進而捨己為人的維護天下人之福利,不但究明客觀的義理,且講 求如何福國利民的功效。若英國功利主義的倫理信條在於以人之行為目的和結果 是否創造滿全了社會大眾最大的合理需求及快樂,則葉適的義利觀頗能契合,若 持功利主義的邊沁意在追求個己快樂,穆勒追求個己與群體共同快樂為正鵠,則葉適不計個人苦樂,一心憂國憂民的情操更顯高貴。
δv vαμL S的概念,最初於《理想國》 477b5,由蘇格拉底提出,藉以說明知識與信念的不同。然而,蘇格拉底主張,δv vαμL S能由「作用的範圈與效果」加以界定,因此兩項不同的δv v αμL S會有不同的對象(477dl-3) , 這一主張造成人們對所討論段落的了解,有所爭議。因為,若蘇格拉底將δv vα μL s視為官能,亦即身體的自然能力,蘇格拉底必須面對這個問題:為什麼知識與信念作為兩項官能,不能有相同的對象?為什麼一個人不能同時看和聽電影?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指出在所討論的段落中, 「能力」會是δv v αμL S較好他較不引人爭議的翻譯,以此清除這一爭議。
本文旨在解決如何解釋「語義悖論」這一邏輯哲學重大難題。主要結論為: (一)這些語句均為多義句; (二)這些語句均有無窮多種語義,且在每種語義下均取唯一確定之真值,故而絕非定論; (三)先前關於這些語句為自相矛盾之證明均視之為單義句,犯有偷用假前提之錯誤,故而均為無效證明。
本文徵引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材料,考察了諸多學者關於中國古代有無邏輯的論述,分析了兩種完全相反的解答及其分歧的癥結之所在。作者更多地肯認了張東蓀的邏輯文化觀,並藉此對近現代的中國古代邏輯研究做了全面深刻的反省,最後提出以平等的比較文化觀和堅持以大邏輯觀,來現中國古代邏輯研究範式的當代轉換,從而以之服務於中國文化現代化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