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212.173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一、文化哲學的興起和發展是近二世紀之事,這二世紀所關懷的文化問題,相當平均地分由歷史哲學和社會哲學各佔一個世紀,十九世紀看重歷史哲學,二十世紀關懷社會哲學。二、歷史哲學探討文化「縱」的發展,社會哲學專注文化「橫」截面的內涵。「縱」的歷史哲學不但檢討過去的人類文化現象,還要設法以過去經現在直透未來;「橫」的社會哲學不但要透視文化現象,還要認清文化本質,用以「預測」未來走向。三湯恩比(A. J. Toyhbee)的《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和史賓格勒(O. Spengler)的《西方的沒落》(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展現了英、德二文化對歷史社會見解的異和同,同時也刻劃了文化的種種。四、本文嘗試以湯、史二位史家以及其著作內涵的社會觀來探討文化哲學的意含。其實,兩者都堅信宗教文化在歷史分段中最長,在社會內涵中最高貴。論文在中西文化比較中,亦實現此一意含。

  • 期刊

儒學雖非宗教,然自有其宗教性,而儒學的宗教性或宗教精神主要表現於祭祖和祭天,這與至上神信仰並不相同,但都富有終極之情懷與超越之意含。因此,在當代新儒學的人本主義趨向中,宗教與道德是可能相洽為所謂的人文教或道德教,而若將之對比於基督教,其可能進行之對話或交流,確實有傳統之概念範疇可以被善加利用,如「敬」、「天」、「道」及「至善」等,尤其是在人性的場域中,當代新儒學(尤其是唐君毅哲學)已確實為二者之間的對話,提供感通之道與推擴之道,作為對話的理論與實際之基礎。

  • 期刊

本文以西元二千年八月誕生在英國曼徹斯特的連體嬰姊妹喬蒂與瑪麗的案例為基礎,來探討連體嬰的倫理問題。這個個案由於它的獨特性與爭議性,受到西方各國媒體高度的注意。文分四部分,首先鋪陳個案的來龍去脈,使讀者對於相關的事實與發展有一個大概的理解。其次,本案倫理爭議的焦點在於是否可以給這對連體嬰施行分割手術,各方對此有許多不同的立場。因此有必要將最主要的觀點與正反意見加以介紹。接下來則根據倫理學的思考方式,對各種不同立場,進行批判性的反省。反省的重點不在於肯定或否定某種結論,而在於檢視各個立場背後的理據或論證。最一部分是綜合反省。透過對於各種不同立場的批判,筆者將提出自已的看法並說明主要理由。

  • 期刊

戴震之「理欲」說是中國學術史上廣泛引用以評論宋明理學的哲學觀點。本文將對戴震之理欲說詳加評析,另試圖釐清戴震對宋明理學之理解是否妥當等等問題,最後指出戴震思想與宋明理學之間的聯繫。

  • 期刊

從寒山詩可以看出,寒山思想與早期禪宗一致。由此也可推知,寒山生活的年代應在早期禪宗時期。

  • 期刊

一般皆認為宋明儒者的論學主題不外是探究人如何能成賢成聖。如此說雖然沒有大錯,但卻失之籠統。本文正是透過指出張橫渠及程明道對孔顏之樂的不同理解來展示宋明儒者們的論學主題大同之下亦有其異,而這差異在了解各人的功夫論上是相當重要的。 橫渠把顏子的樂解釋成為在修養功夫上有所長進時而有的快樂,也就是說橫渠強調了顏子勉力立志作聖人的一面,是以勤懇用力作其基調的,樂只是偶有的現象;另一方面明道卻強調顏子作為仁者而時常皆有的和樂氣象。 這些對顏子之樂的不同理解分別反映在他們的功夫論上。橫渠對賢者之主要描述即是勉力求道,那麼橫渠的弱夫亦自然以克苦用力為主調。明道即認為顏子在聖人之途上邁進時是充滿和樂的氣象的,則他亦自然不會要求一用力刻苦的功夫。相反他所強調的是「未嘗致纖毫之力」及「不須防檢」的功夫。 功夫論無疑是「為道問題」的答案,然而明道及橫渠卻不是在為同一個問題提出不同的答案。對橫渠而言, 他只是要回答人如何能成賢成聖,所以其答案 不論成功與否皆是切合對應其問題的。而明道的問題卻是人如何能和樂地,不謹嚴地成賢成聖。故此,即使橫渠的答案真能叫人成賢成聖,只因其強調刻苦用力,也不對應明道的問題。所以說宋明儒者論學皆只為探究人如何能成賢成聖是一過於籠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