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212.173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科學、醫學、哲學、神學和公共政策的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接合子(zygote)的位格性(personhood)。為了進行幹細胞研究,必須把初期的胚胎(囊胚期)加以破壞;為了進行試管嬰兒胚胎植入,必須處理「特」初期的胚胎;除此之外,還有後服避孕藥的道德價值等等,我們在評估這些問題時,接合子到底是不是位格人,是一大關鍵。本文的第一部份企圖舉證駁斥一般用來否定接合子之位格性的相關證據。怎樣才叫做一個「人」?我們一般最普遍的定義是:一個具有理性本質的個體。而一般用來否定結合子之位格性的說法,一是否定接合子的「個體性」(例如初期的胚胎可能形成雙胞胎),二是否認接合子具有理性本質(例如以亞里斯多德的生物學和遺傳學為基礎所提出的「延緩的過程」的說法)。本文試圖說明,現代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發現顯示,這些說法是誤信了謬誤的事實(例如亞里斯多德錯誤的生物學),再不然就是言過其實(例如,現在人類科技已經有可能複製成年人,如果胚胎有形成雙胞胎的可能性就表示接合子沒有個體性,那就連成年人也不算位格人了)。 本文的第二部份將提出積極的證據來證明接合子的位格性。這些積極證據必須證明兩件事:第一,人類的接合子具有理性本質;第二,接合子具有獨立的個體性。要證明第一點,我們必須接受一個前提一本性不同於功能,也就是說,理性本質先於功能。換言之,每個人都具有理性本質,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雖然還不具有理性生物的功能,但仍然具有理性本質。基於這個前提,加上馬里旦(Jacques Maritan)的認識論,以及現代的發展生物學和遺傳學當中有關於人類接合子的經驗事實,我們可以斷定,接合子具有人的位格性,就像我們不會懷疑一個三歲的小孩是位格人,是相同的道理。至於第二點(人的個體性)是基於一個前提一只要是生物科學所肯定的生命,就是一個獨立的有機體-這也許就是哲學所謂的獨立個體。事實上,現代生物學和遺傳學清楚說明了接合子就是一個獨立的有機體。所以我們可以斷定接合子是個獨立個體,就像一匹馬、一條魚和一個變形蟲一樣。因此,既然證明了人類的接合子是個具有理性本質的獨立個體,接合子是位格人,也就毋須庸置疑了。

  • 期刊

本文梳理佛教文獻中對如來禪與祖師禪的相關論述,概括出兩種禪法的主要含義,並且指出:其區別在於藉教悟宗與教外別傳、真心體用與自心顯用、漸修頓悟與無修頓悟、人格理想與藝術境界四個不同方面;其歷史界限為從萻提達摩至弘忍是如來,從慧能至禪宗五家形成前是由如來禪向祖師禪的過度形態,五家的形成標誌著禪宗進入祖師禪階段;祖師禪的提出與流變是受中國固有文化影響的結果,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和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 期刊

美德倫理學是一種美德中心論:在這種倫理學中,品德、美德和行為者居於中心的、決定的、主要的地位;而道德、規範和行為則處於從屬的、次要的、被決定的地位。它的論據,一方面在於:做具有美德的人比做符合道德規範的事更為根本、更重要、更具決定意;另一方面則在於;美德評價一切行為正當與否的終極標準。

  • 期刊

眾所皆知,《孟子.告子上》是關係到他的心性論,但這個理論不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本文的主旨是探討其申雄辯家所採用的辯論方法。作者認為這一篇文章中,辯論雙方的對話蘊涵了一些論辯的謬誤,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我們要指出的謬誤包括邏輯層次的不清、人身攻擊代替論證的偏差、複合命題使議論混淆的失策、忽視論點之多面性的黑白辯等。讀者認清詭辯與謬誤,才不會墮入辯者的推論的錯誤與偏差,因而對正確的邏輯思考能有更靈敏的掌握。通過較完整的邏輯思維,才能夠對論辯中的義理有更透徹辨別與理解。

  • 期刊

自由意志問題作為西方心靈哲學中的一個傳統問題,一直受到哲學界廣泛的關注和高度的重視。而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系統化人物托馬斯.阿奎那是西方自由意志研究的開創者和茵基者之一。他的貢獻不僅僅在於對自由意志的述性明以及對自由意志各概念所作的細緻分析,還在於他在對自由意志的討論中引進了感性意欲和理性意欲、必然性和偶然性、人的行為和人性行為等一系列範疇。儘管後來他的自由意志學說遭到了多方面的非議和責難,但是,他通過運用上述範疇對當時在自由意志研究中佔主導地位的決定論和非決定論的調和,無疑為我們解決傳統的自由意志問題提供了一條的思路,也為我們認識行為的結構圖景提供了一種新的範式。

  • 期刊

本文旨在說明《老子》思想中之「道」「德」觀念。經由對《老子》若干篇章之疏釋,本文認為老子思想中的「道」並非一形上之實體,而是疕子所設想之「道術」,又「德」實為依循「道」而有之行為與特質。「道德」則是為君主治理天下所規劃出之思想架構。最後,本文另略為說明「道德」觀念之哲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