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配對互動中情緒抑制和情緒重評兩類情緒調節的效應。七十二位女性參與者在配對後隨機分派至情緒抑制、情緒重評或控制組中,其中一位參與者接受進行特定情緒調節的指導語。每對參與者在觀看一段激發負面情緒影片後對影片中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結果發現在自陳量表上,以抑制方式調節情緒者較之於情緒重評者與控制組參與者表現出較低之自我評價與互動滿意度。在非語言行為測量上,情緒抑制組參與者的自我碰觸與身體動作的次數較控制組為少。在血壓測量反應上,情緒重評組中之非調節者之平均血壓與舒張壓均顯著低於情緒壓抑組中未接受情緒調節指示的參與者。而且,進行情緒調節者較非調節者的收縮壓提高較多。綜合而言,結果顯示情緒壓抑不但對以此進行情緒調節者有影響而且也影響著與其互動的另一位參與者。相反的,與進行情緒重評者配對的參與者則可能受惠於重評者對激發情緒事件所提供的其他觀點。本研究並討論人際互動中之情緒調節。
實徵研究經常遭遇資料遺漏,本研究即在探討資料遺漏機制為潛在變項組型混合模型時,結構方程模型的最大概似估計,並利用模擬資料為範例比較其與常用遺漏值處理法的差異。潛在變項組型混合模型為組型混合模型的延伸,此模型假設觀察變項的遺漏組型反映潛在變項之類別,而非外顯類別,且各類別可有相異的結構方程模型。本研究以隨機EM算則估計當結構方程模型的資料遺漏機制符合此模式時之參數,並以模擬資料瞭解其與不同遺漏值處理法表現之差異。結果顯示,本研究建議的方法對因素負載量與潛在類別比率等參數之估計良好。
工作者的不安全行為,常是造成職業災害或工作意外的主因,而個人特徵與作業情境則是其重要的影響要素。因此,本研究以個人與情境互動的角度,針對國內高工作風險的營造業,探討工作者內外控信念與主管支持對其不安全行為的影響效果。本研究以1208位本地全職營造業勞工為受試者,研究結果發現:(l)內外控信念對不安全行為具有顯著的預測效果,內控信念越高或外控信念越低的勞工,其不安全行為的展現程度越低。(2)主管支持能有效預測勞工的不安全行為,當勞工知覺的主管支持越高時,其不安全行為的展現程度就越低。(3)主管支持除了具主要預測效果外,並可調節外控信念與不安全行為間的關係,但對內控信念則不具有之。最後,本文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工作安全理論與實務管理意涵,作進一步之探討。
本研究根據家庭系統思維觀點,並運用潛在類別分析模式(Latent Class Analysis),進行整體家人關係的測量與分類。施測對象包含台北縣市九所公私立高中職1~3年級之學生,他們的父親、母親及其中一個兄弟姊妹(其年齡至少須滿12歲),總共四個人構成一個家庭的測量單位,正式研究結果共蒐集到362個家庭的有效配對問卷。測量工具乃使用研究者根據深度訪談與文獻整合編製而成的「家庭關係互動量表」,其中包括訊息交換、情感傳達與問題解決等測量向度。研究結果發現,(1)經過三個層次的潛在類別分析後,得出家庭系統關係互動的兩個主要類型:「關愛扶持型」與「疏離拒斥型」,其結果與Minuchin所主張的「親密」(enmeshment)與「疏離」(disengagement)家庭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2)將上述兩種不同組型建構不同家庭成員彼此互動的類別,得出父親具有:「疼妻惜子型」與「遠妻離子型」,母親具有「親夫愛子型」與「厭夫惡子型」,學生具有「敬親友愛型」與「疏親偏母型」,而學生之手足則具有「尊長親悌型」與「離親疏家型」;(3)再將上述每位家庭成員各自的兩種不同組型交又分析後,得出十六種具有意義的類別來捕捉家庭系統之特性,而從結果中亦顯示十六種不同組型都各有其代表的家庭樣貌存在。最後,本研究亦針對家人關系測量與分類在本土文化的意涵實務上的啓發,提出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探討子女獲取社會支持的策略運用類型與父母允諾支持的策略類型間的關係,及其對支援提供量、接受量及家庭氣氛之影響。以243個臺灣家庭中四個成員(青少年學生本人、父親、母親、及其兄弟姊妹一人)為分析對象,主要變項為社會支持獲取策略、支援授與受、家庭氣氛等三大類變項。結果顯示,首先,青少年家庭中,青少年學生與其兄弟姊妹的策略使用類型,分成策略罕用型、溫和間接型及多元嘗試型。父親的策略允諾類型,可分成理性唯一型、高高在上型及來者不拒型;母親的策略允諾類型,則分成理性唯一型、溫言商量型及來者不拒型。其次,學生、手足的策略使用類型或父親、母親的策略允諾類型之潛在類別比例和同一潛在類別的各條件機率,在家庭成員間有顯著差異。再者,策略運用類型為溫和間接及多元嘗試型的子女獲得父母的支持較多。最後,父母提供的支援愈多、子女接受到的支援愈多,全家溫馨氣氛愈強、消沈氣氛愈弱。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已成為許多企業組織招募與甄選的重要管道。但是至目前為止似乎少有研究探討在網路上填寫測驗時的作假現象,因此本研究以2(測驗類型)X8(情境)的受試者間實驗設計探討「測驗類型」與「情境」對網路應徵者作假意圖的影響。測驗類型為人格測驗、傳記式問卷;八種情境則分別為:(一)有作答時間限制(A);(二)有測謊題的警告(B);(三)有會查證的警告(C);(四)(A)與(B)的組合;(五)(A)與(C)的組合;(六)(B)與(C)的組合;(七)(A)、(B)與(C)的組合;(八)控制組,無任何情境指導語。研究工具為「工作適應人格量表」,以及與其分測驗向度相對應的「傳記式問卷」,作假意圖是測量受試者之社會期許分數。本研究係以欲應徵行銷業務類工作的人為對象,收集其在網路人力銀行上填寫測驗的資料,有效問卷共1555份。研究結果顯示,測驗類型、情境因素對作假意圖的主要效果皆達顯著水準,但是二者之間並沒有顯著之交互作用存在;在測驗類型方面,填答傳記式問卷比填答人格測驗時之作假意圖(社會期許分數)較低,而在情境因素方面,八種情境中僅以「有測謊題與事後查證的警告」能顯著地降低受試者之作假意圖。此外,本研究發現作假意圖與人格測驗分數具有顯著的關聯性。結果也顯示受試者的作答時間愈長,其作假傾向愈高,而在人口變項方面亦發現年齡、性別與學歷之不同在作假意圖上具有顯著差異。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