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討宗教與科學在當代台灣間的關係,本文參考了筆者在台灣教授宗教與科學課程的經驗;中國宗教史中較傳統的資料;以及科學在中國歷史。本文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中國及台灣對科學與宗教的瞭解。筆者認為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聯,在於追求健康、圓滿、人際和諧及天人合一的個人,而非佛教與多數中國宗教顯然沒有的「創世論」。總之,筆者認為前者並非中國或台灣所特有,而我們對本土文化的瞭解,會因對其它文化的考量而更形豐富。
文章認為,中國古人的生態意識在很大程度上並非僅僅保存在抽象的哲學中,而是更多地保存在具象的美學與藝術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典美學領域是中國古人生態意識最理想的棲身之地。這種生態意識具體表現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愛戴之心;對大自然的欣賞之情;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以及生而不有的崇高情懷。與今日西方從人的物質生存層面出發的、強調人如果一眛地掠奪大自然將會遭到報應的消極性生態意識不同,中國古代美學家與藝術家的生態意識所傳達的是一種遠為積極的信息:如果尊敬、愛戴大自然、它將給你無比豐厚的回饋。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簡稱「中體西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與探討,可以說是困擾中國近代百餘年間思想界的一大癥結所在。一九四九年以後,史學界曾經就此問題發表過一些論述。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論述之淺近既不可免,教條主義的研究方法又極大地阻礙了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致使對中國近代史上的這一重大問題的研究創獲未深。本文參考近人對此問題的論訹,並詳細探討這個問題。
在整個宋明道學運動中,《定性書》有著極為尊崇的地位,但它也同是宋明道學家諸經典文獻中最受爭議的篇章之一。其一為工夫與效驗之爭,《定性書》所說的究竟是一種工夫,還是如朱子所說的為工夫醇熟後的一種效驗?如果是一種工夫,則為什樣的工夫?其次,《定性書》中多有佛老之語,則明道究竟是襲取釋老之學,還是自家體認發明?本文擬就此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在《人物志》中,劉劭把整體和諧的思想引入人才研究領域,認為:君臣之間「以無味和五味」,臣臣之間「以一味協五味」是發揮人才(領導)群體效用和實現天下太平的根本。從哲學上講,「無味和五味」和「一味協五味」體現了整體的和諧,即體現了統一體內多種因素的差異與協調。實現整體和諧有兩種途徑:其一是儒家的「愛」「敬」之路,其二是道家的「不爭」「不伐」之路。
熊十力先生的哲學體系博大精深而又富特色,其時空觀亦是獨樹一幟。在構建其時空觀的過程中,熊先生一方面借鑒闡揚了佛家理論,另一方面對西方哲學其是康德的先驗時空觀進行了極具識見的批判。本文即試圖對二人之時空觀作一分析比較,並力圖透過時空觀的差異一窺兩大哲學體系的深層分野。
作者對當前因明研究中的三個比較顯著且密切相關的主要混淆問題,即混淆屬概念與種概念、論證與推理、邏輯研究與心理猜測等,進行了初步的評論,同時闡明了作者在這些方面的新見解,其旨在於澄清謬誤,引起學術界更為廣泛和深入的討探。
為了持續優化網站功能與使用者體驗,本網站將Cookies分析技術用於網站營運、分析和個人化服務之目的。
若您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網站使用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