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74.43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可見價值體系是一可欲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狀態,按其相對的需要性序列而有的持久性組織。此所謂可欲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狀態,應包涵某種尚未實現,而欲加以追求並予實現的理想狀態。 據此,價值體系可以分兩方面來看:一、價值有其理想面,由於價值總包涵了「應然」的成份,所以在傳統中國文化及其當代變遷中,價值體系都有理想和應然的一面,可以用哲學與人文學的研究方法予以呈現。二、價值有其實證面,價值體系亦表現個人追求目標的實然狀態,須用實證方法加以呈現。傳統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以民國以來的變遷,吾人無法以回溯的方式進行實證研究,僅能以文獻詮釋和歷史重構得之;對於一九四九年以來大陸的價值體系,由於條件所限,非本人所能論述,寄望大陸學者多所著墨。對於當前台灣的價值體系,則有不少的實證成果,可在本文中加以呈現。

  • 期刊

批判理論把苦難與正義的問題糾結在一起,其中以班雅明和阿多諾的思想尤其明顯,最主要是受到猶太的彌賽亞思想所影響。本文首先說明了班雅明的歷史哲學思想,留意到他對時間與希望所做的關聯性分析,得到一種反目論的烏托邦思想;至於阿多諾,他則是以對幸福的渴望當作一種絕望來看待,貫徹了否定之否定的思想,結果推向一種審美的神秘主義。不管是班雅明或阿多諾,他們所謂的批判理論事實上就是拯救理論,相反的,他們正是通過了對拯救的堅持和信仰來實踐他們的批判。

  • 期刊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開創者,他的《太極圖書》為儒學創建了一個宇宙的體系,故被尊為「道學宗主」。然而,《太極圖說》又是一個學術史上爭議很大的理學著作,在版本校勘、思想淵源、主要範疇、基本理論、學術地位等方面均有學術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討論的基礎之上,力求版本板勘和義理闡發結合起來,解釋《太極圖說》的精義,評說的學術特點和學術成就。

  • 期刊

本文論述了施萊爾馬赫解釋學在十九世紀科學主義和德國唯心主義語境中的生成,解決了我們應當在怎樣的意義上稱其為「現代解釋學之父」。這為目前我們討論哲學本身的現代性而非哲學與現代性以及在具有悠久的注經傳統的中國建立現代理論解釋學提供了一個個案性的啟示框架。

  • 期刊

歷來研究義理派《易》學者頗多,多半都集中在王弼的《周易注》及其易學思想。不過,吳承仕先生《經典釋文序錄疏證》曰:「自元嘉以來,《王易》盛行,獨闕《繫辭》以下不注,故自謝訖謝專注《繫辭》,皆記輔嗣而作,其同以玄遠為宗可知也。自韓氏專行,而各家並廢。」意即王弼除了六十四卦的注解之外,都未及《繫辭》等傳。到了韓伯,他在王弼《易》學思想體系的基礎上,補了王弼《周易注》之缺,以建立義理派《易》學的理論體系。接著,到了唐代,孔穎達主要以「義理」解《易》而著成《周易正義》,將魏晉以來義理派易學發揚光大。本文擬對韓康伯《繫辭傳》注的易學思想內容及其特作一探討,以期確立韓康伯在義理派《易》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