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36.48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審視現代科技波濤涵湧的潮流,重新省思人文主義的思想意涵成為一件頗為緊要的思想工作。當代的人文主義思想呈現出分歧而多姿的風貌。若要深入把握其紋理全貌,非短短篇幅所可覶縷其詳。本文僅就當代新儒家學者唐君毅所標榜之「圓滿的人文主義」與法國天主教神學家馬里坦所提倡的「整全的人文主義」,對比其思維理路分歧之重心在於「以人為中心」與「以神為中心」的不同。綜合言之,前者的思想格局雖然能建立在一個涵蓋宗教、自然、與人文(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廣闊存有論的基礎之上,卻有所侷限於人的道德主體性,而不能真正地開放宗教的超越向度,而其自然哲學的份量也有待更進一步的發揮。後者對於「以人為中心」之人文主義的替偏差能提出深刻的解析與批判,且其「以神為中心」之人文主義的義理建構,也能發揚人的尊貴性及其在現世社會與政治中的重要性,卻因著過於發揮人的超越性或神性而忽略了人性本身的需要。因此,筆者嘗試提出以「天人合一」與「神人合一」相類似的終極目標,從兩個相反的路徑(從主體性到超主體性、與從超主體性到主體性),探索兩個路徑匯合的可能性。

  • 期刊

本文就學術界關於中國先秦之五行比古希臘恩培多克勒之「四元素」少「氣」而多「金」、「木」的闡示提出質疑,指出;秦五行中無「氣」,不是由於中國的地理條件和生活方式與希臘不同所造成,亦非「六氣屬天,五行屬地」的性質所造成;四元素少「金」和「木」,亦並非是當時希臘缺少「先進的治煉技術」和「對種植業的重視」所造成,而是因為中國先秦的五行並非恩氏在嚴格意義上所使用的作為萬物之本的元素之概念。至宋代後,中國哲人才從萬物本原的角度解釋五行,與恩氏的元素思想暗合,中西哲學在此步入一途。

  • 期刊

本文探討了分形幾何提供的研究部分與整體、複雜與簡單等成對概念的新方法、新思惟,給人們的哲學啟迪。

  • 期刊

非大知與慧,人存乎世,恆因我執故,難免憾恨悲憐,此雖歷來文哲不能免。吾人觀彼淵明,其歷來為人樂道處,在田園形象,閒靜能淡與逸,並超脫那物外;然果能知足於斯畢生無憾與恨?果能如前人所述,得舒適於白雲間作彼大化觀?個人依詩人現今所遺詩文觀之,心下甚覺可議,此自其五言古詩「乞食」一章,可以見出端倪。古謂人有三急,彼淵明情非得己之「乞食」動作,亦人甚急者之一,且急之至也。身外之需用,雖可能平凡之至,然是否可能綠自詩人內在深層之不足與缺憾?若是,由何線索可以見出?本章除前言與結語外,分作三階段論:由「乞」入手,謂有「初始義」、「過程義」與「究竟義」;而吾人因探其途窮,故進一步索物以釋,試以消解其中糾繆不去之現實、及詩人對此揮之不去之各種可能情節預設並歷歷情狀等;而除以上之描繪說明外,並總而對詩人的形象予以二度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