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35.221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由人文主義或哲學中的人文精神來看,中國哲學的發展從先秦各家到未明哲學,甚至到清代前期,基本上都是從天道、人道、地道並重的角度看待的,極端的人文主義或者無神主義者並不多見;西方從希臘哲學和中世紀哲學,其代表人物也多能持守中庸的精神,對物道或自然、人道及超越性天道並重,並在哲學探討的方法與走向上,強調神、人及自然相互整合的重要。時至今日,則發展出另一極端人本主義,拒絕與思路溝通、對話。為避免引發機,作者認為倡導、推行普遍的、中庸的、整合的人文主義或人文精神是緊要與迫切的。

  • 期刊

本文以陳白沙之天道論思想為主題,以「道」、「天理」為主要範疇,探討其中蘊涵之意義,析而論知其「道」具有「天地之本」、「至無而動,至近而神」、「萬物性命根源」及「不可名狀」之內涵;而「天理」之呈顯則具有「充塞宇宙」、「自然」、「生機活潑」等面向。 本文以論述白沙之學為基礎,更進而闡發其於「天人之際」的思維,而以「心具萬理」說明物、我之關係,又以「天人一理通」理解天理通於天人之間,再以「人與天地同體」證成白沙對於天人合一的終極關懷。

  • 期刊

中國邏輯分享著西方邏輯的「普遍性」嗎?或者中國思維有著完全不同的系統?本文將透過三方面的討論,希望能為給予這些問題的一個新的切入點:(一)中國思維的形式化、(二)「類」概念及(三)情境問題。首先藉由Von Wright 在”Form and Content in Logic”一文中對「形式」和「內容」兩詞的分析,探討<小取>規則是否具有普遍形式。再者,提出「偏有偏無」關係做為「類」概念的主畏特徵,而<小取>規則可以被視為表明「偏有偏無」關係的規則。最後,提出三個情境選擇原則試圖協調現實的利和精神的義之間的衝突。

  • 期刊

明末社會處於動蕩的變革時期,封建綱常名教已經開始動搖,但是新的價值體系還沒有建立,當時可謂一個雙重困乏的時代。整個社會陷入了「道德迷失」。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道德值的準則和依據。儒家思想雖然保留了對「天」的崇敬,但是其主要內容是一種政治倫理學說,缺少生死、鬼神等形而上的問題的討論,很少涉及宇宙本源及其終極關懷。儒學為中國提供的道德規範缺乏一種宗教信仰為其價值依據和基礎。佛教的因果報應說似乎一度為其提供了價值依據和基礎,但是因為佛教的異化和反社會性,全不能從根本上改善人們的道德狀況。宋明理學把中國古代崇信的的「天」與「上帝」等觀念變成了「太極」、「理」、「氣」、「道」「心」等抽象的哲學範疇,這樣雖然提高了儒學的思辨性,但是同時卻降低了其宗教的神聖性,使之比舊的儒學更難為中國道德提供價值依據。當然,這亦是當時道德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時以利瑪竇為首的耶穌會士把天主教再次傳入中國,徐光啟等中國士大夫不僅接受了西方的科學技術,也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以光啟為代表的一些士大提出以天主教「補儒易佛」,重建中國的價值體系。他們試圖以天主教的實有取代佛老的虛無,以宇宙本源的實有和真實道德價值補足儒學的欠缺,從而改觀「世道人心」,「興化致理」。

  • 期刊

一、佛教初傳,以黃老神仙方術和玄學為中介,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互相認同和依附;二、僧肇、竺道生對佛學原義的把握,標誌中國人對佛教由認同走向辨異,佛教由依附走向獨立發展;三、儒道與佛的衝突,是佛教由原義、獨立而進入的辨異、拒斥階段;四、佛道相互吸取,道教進一步完善發展,佛教中國化;五、以佛教中國化為中介,儒學吸取佛學而產生未明理學,中國文化形成以儒為主、儒佛道並存互融、相互協調的新的有機系統;六、從中國文化吸取佛教文化的邏輯進程中,作者對於吸取外來文化的基本矛盾和內在規律的幾點看法。

  • 期刊

惠能禪學的出現是唐代中期獨具異彩的文化現象。其對傳統佛學心生論的革命有著深刻的哲學背景,也開啟了南宗禪禪理之先河,宋明清學心性論也或多或少與惠能禪相遙契。本文試圖從分析「心」的內涵方面勾勒惠能「心」學產生、傳承的深層結構,對一些傳統說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 期刊

在我國傳授與發展西方哲學,迄今已逾百年,然而純粹以中文書寫的教科書卻明顯不足。其中能正確而有系統地加以?整各種學說之來龍去脈者,更是如?毛麟角。即使在標榜以發展士林哲學(Scholasticism)為己任的輔大哲學系,近年來在相關著作的出版發行仍然系,近年來在相關著作的出版發行仍然不足。如今王臣瑞老師的大作的出版,至少為這項缺乏增懲不少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