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1.26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以呂格爾與傅柯對於歷史研究的詮釋理論為討論主軸,分別針對「文本」與「檔案」兩個觀念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分別發展有關「歷史詮釋」與「歷史分析」的比較,呂格爾的「歷史詮釋」建立在文本的中介作用,並進而藉由歷史痕跡的存有學,將歷史時間當作宇宙時間跟意識時間的中介,最終,將歷史詮釋理解為通過歷史的自我認識。傅柯則反對一般詮釋學的基本預設,而採取「歷史分析」的方法,順著考古學的要求,針對由聲言與論述的形成體系 ──檔案──進行分析,傅柯注重歷史的「不連續性」、「匿名性」,導入一種重視差異與拉出域外思考的分析線索。這兩種方法正顯露出歷史的詮釋意識中的深刻鴻溝。

  • 期刊

智顗的「文本」概念是依於《法華經》本跡不二的思想而演繹出來。智顗認為「佛經」並不限於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及其記載才是佛經,一切緣起法,由於都是實相的展現,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作為令眾生解悟的佛經而被讀誦。然而所有以特定形態存在的事物都是佛經的跡文本,其存在之全部實相才是本文本。閱讀理解佛經的方法,必須通過跡文本之解讀並且捨棄其束縛,才有掌握本文本之可能。其操作方式便在於不斷運用一心三觀,圓融且完整地觀照任一事物空假中等三個面向,並且明白三者之間的相即一致,方能使閱讀、理解佛經文本的行為,轉化成為實?解脫的修行活動。